分享

波罗的海四国游(32):十字架山

 美在旅途 2021-02-19

进入立陶宛后的第一个景点,也是一个奇特的景点,叫“十字架山”。

好奇怪的名字。

十字架能堆成山?

你信吗?

通往十字架山的地方修了一条长长的路。

太远了,看不清山是什么模样。

但路的左边,已出现排着队的十字架。

天空乌云密布,我感到压抑。

在波罗的海已走了3个国家。如果说,在爱沙尼亚的感受是“清新”,在拉脱维亚的感觉是“典雅”,那么,对立陶宛的初识是“沉重”。

是因为那沉重的十字架?

没看见草原上正开着花吗?

看到了。

但密密麻麻的十字架更刺目。

我被震到了。

这是有多大的冤屈要申诉?!

这是有多大的苦难要表达?!

密不透风的十字架。

铺天盖地的十字架。

连远远看见过的红亭子上也立着十字架。

艺术家们发挥聪明才智,把十字架做成了艺术品。

但丝毫不能减去我心头的沉重。

这里是十字架的集大成,

各种类型的十字架都有。

十字架的数量已达20多万。

这么多的十字架集中在一个地方,

全世界绝无仅有。

至于十字架山的起源,

没有人说得清。

历史太悠久了,

只留下传说。

传说一,底下埋着风暴中倒塌的教堂。

传说二,底下埋着历次战争的牺牲者。

传说三,底下埋着被迫害而死的人们。

传说四,底下什么也没有,就一土丘。因人们找不到失去的亲人而在这里放十字架纪念。

有人说,14世纪时这里是个城堡。当时就有设置祭台、安插十字架的民俗。

有人说,这里曾是战壕。

立陶宛人曾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起义,反抗俄国的统治,但都未成功。有些战士尸首无存,立陶宛人用十字架纪念他们。

立陶宛的男人曾被流放、被迁徙,在家的妻儿老小用十字架寄托他们的思念。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立陶宛获得独立。

十字架山上多了一些象征独立战士的十字架。

苏联统治时期,当局曾在1961年、1963年和1973年三次试图用推土机推平十字架山,但都没有推掉立陶宛人心中的十字架。

到了晚上,人们又偷偷地竖起了十字架。

白天拆,晚上建。

白天再拆,晚上再建。

斗了好多年。

苦难的人们要表示不屈,

破碎的心灵想有所寄托。

每一个十字架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20多万个十字架后面有20多万个故事。

立陶宛历史上的起伏

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在这些十字架上。

人们为和平祈祷。

人们为国家祈祷。

人们为战争中消失的亲人祈祷。

十字架山一度成为和平抵抗的象征。

十字架山不属于教堂,也不属于政府。

人们来这里树立十字架不是出于别人的指示,而是来自内心的向往。

教皇保罗二世曾来这里,说十字架山是“一个充满盼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

一块石碑上刻着:“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鲜花将枯萎,

十字架山还会继续存在。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