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模型: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竞争优势

 碧海蓝天kx32di 2021-08-09
图片
这是思维架构师
6期原创内容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厉害的人会不断升级自己大脑中的思维模型,这应该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没有之一。
 

为什么需要思维模型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表现,会让你觉得对方很厉害呢?
 
大部分有以下四个共性:快、深、全、稳
 
快,思考问题的速度非常快,而且给出的思考结果具有一定的质量。
 
深,思考的内容有深度,甚至直抵本质。
 
全,思考很全面,我们想不到的他都能想到。
 
稳,能够持续又快速又深刻又全面的思考,而不是偶然的灵感迸发。
 
如果一个人有以上表现,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的智商很高,可能自己学习一辈子都抵达不了这样的程度。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人为什么会这么牛?如果我说出背后的原理,并且告诉你,你也可以在短短几年内,达到这样的思考能力,你一定会难以置信。
 
是什么在支撑这些思考能力能够如此强大,答案就四个字:思维模型
 
你被下棋高手完虐过吗?每每过招,总会惊叹,这个人智商太高了!
 
我预见下两步,他就能够预见未来七八步,所以我莫名其妙就进了对方设的局,每一步,都好像是按照他预设的剧本走的。
 
但是当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象棋高手的智商并非我们更高,而是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固定棋类套路,当我翻开一本棋谱,我就发现了各种固定开局、残局套路……
 
这些套路,就是高手的思维模型,当我们还需要用大脑超负荷运算,才得到类似结果的时候,高手直接拿出来运用就好了。

图片

还记得天才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吗?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1+2+3+…+100=?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时,小高斯就很快说出了正确答案:5050。
 
如果你没有思维模型,就只能和其他同学一样,一个一个相加,而如果你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思维模型,那么你就会利用首尾相加得数相同,一共50对,快速得出答案,(1+100)x100
÷2=5050。
 
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的思考能力,会给你产生特别厉害的感觉了吧。
 
因为他在用固定的思维模型——用了很多次非常熟悉——所以思考快。
 
因为这个思维模型本身有效——是高手。专家的总结——所以思考有深度、很全面。
 
因为这个思维模型场景固定——特定场景特定运用——所以思考稳。
 
我之前在大一自学广告文案的时候,就特别羡慕书里的分析,总是能全面多角度,当题目让我给王老吉写一句文案,我张口就来,一看答案:用SWTO的思维模型分析完之后,确定战略,再拟写文案。
 
这简直就是分析问题的一套降维打击!如果当时我做了王老吉的策划总监,估计早凉了。
 
又比如想要选书,普通人靠眼缘,高手靠选书六式的思维模型:确定需求、利用检索、看作者、看译者、名人书单、读经典、快速扫读。
 
这就是有无思维模型下,思考质量的对比!这些思考的结果,会继续左右你下一步的行为。
 
我们无时无刻都需要运用思考能力,思考的质量决定了生命的质量,为什么呢?
 
因为生活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且选择大于努力,我们需要知道怎么思考,才能选对。
 
人生三个重大选择,选择对的老师、对的事业、对的伴侣,都离不开深度思考。
 
在这些决策问题上,普通人,凭感觉、拍脑袋、数花瓣,而高手,用思维模型。

图片


思维模型是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了,思维模型最出色的地方在于面对问题时,能够提高思考质量,做出高效决策,得到预期结果。
 
思维模型这么厉害,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我敢说,到迄今为止,思维模型的定义,要么太过模糊,要么太过宽泛,根本就没有一个足够具体的定义。
 
现有定义的弊端
 
第一个提出思维模型概念的人,是查理·芒格,在他所著的《穷查理宝典》中,第一次把思维模型定义为——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我把这些重要理论,理解为重要学科的奠基理论以及经典理论。
 
接着,深深感受到思维模型威力的李善友教授,把它带到混沌大学,传播给更多的人,李善友通俗易懂地解释说,思维模型就是套路,这等于用一个新概念替换另一个新概念,你如何定义套路?
 
在成甲的《好好学习》里,思维模型被定义为了临界知识,也就是对人生起到重大影响的思维模型,这个开始逐渐主观了起来,怎么衡量影响的大小?还是对人生这么宏观的存在。
 
成甲在《好好思考》中,重新迭代了思维模型的定义,这一次,他得到了芒格亲口说出的定义:凡是能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都是思维模型。
 
这一回,不仅明确了思维模型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思维模型的效果,是有效,还有思维模型的定义,是一种策略。
 
但是这样,直接扩大了思维模型的内涵,也就是说,不仅仅是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但凡能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属于思维模型。
 
图片

所以,成甲又进行了四大类的细分,分别是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哲学视角。
 
经验技巧对应的是个体经验积累,比如擒贼先擒王,方法流程更多是对应社会科学的理论,比如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swot分析模型,学科原理对应的是自然科学,比如数学中的动力系统,哲学视角应该对应哲学思维,比如黑尔格哲学中的辩证思维。
 
像这样把它们的分类条件抽象出来,你会发现很奇怪的地方,它并没有符合MCEC“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原则。
 
我能看到他最接近的分类依据,是科学三大领域,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但是他的经验技巧,不在三大领域之内,而哲学视角如果对应思维科学,那么又不止是思维视角,还包括心理学、哲学……

图片

 
接着是兰老大,为了更好的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干脆直抵本质,一统思维模型的解释。
 
他告诉我,思维模型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组块,好家伙,比李善友和成甲定义的内涵更加广了,但凡是被意义编码成的组块,比如提炼的关键词,都叫思维模型了。
 
可是这样,并没有体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特点。
 
一路捋下来,没有一个定义是让我足够满意的,要么内涵太广,不好界定,要么太虚,不够落地,所以,我将整合他们的理解,从新的角度,来弥补思维模型的这些不足。
 
思维模型的概念
 
要想真正理解思维模型,从概念上,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从它们的最小单位词组出发,就像知道思维、知道模型,合在一起叫思维模型,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为什么拆成两个词,而不是四个字,因为模型有7类,类类无思维。
 
什么是模型
 
模型,是指对某个实际问题或客观事情规律,进行抽象后的一种形式化表达方式。
 
首先,我们知道了模型的范围,要么是某个问题,要么是某种规律,体现了模型的个性或共性,也可以说是它的适用边界,比如锤子不能拧螺丝。
 
接着,它要经过抽象化,也就是说,模型是需要理性参与的,具有概括的特征,比如你看到花色不同的动物,但你统称为:猫。
 
最后,它是形式化的表达方式,是把抽象中的各要素统一起来的表达,比如SWOT分析,就是把优势劣势、威胁机遇统一起来了。
 
模型的含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基石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其他媒介,对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反映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思维是一样过程,它是动词。
 
思维的媒介,追溯到最原始,指的是人的五感: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我们通过这五感收集外界信息,然后传送到大脑中进行抽象概括。比如你看到一朵金色的云,又看到一朵白色的云,这视觉信息传输到大脑,发现除了颜色不一样,其他都基本相同,于是你抽象出了一个概念,形似这样的,不管颜色如何,都叫“云”。
 
思维指导行为,当你形成这样的概念之后,看到这个东西,你会脱口而出:那看朵云。
 
同时,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不仅仅是通过媒介收集信息,还会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
 
有一条很危险的独木桥,你是过还是不过,你的思维会开始收集信息,尤其是视觉信息,去预判它可以承受的重量,预判自身的平衡能力是否得以通过。
 
如果你的预判和事实差距巨大,你觉得没问题,走到一半,朽木断了,你就没了。
放到现在也是一样,选什么专业、去什么公司、和谁白头偕老,这些都需要思维参与决策。
 
这是思维的预测能力,也是生存必备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思维模型
 
经过对“思维”和“模型”两个概念的考察,相信现在,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思维模型的学术定义了:思维模型,就是由思维抽象实际成规律后的一种,形式化表达。
 
通俗地来讲,就是把发现的规律抽象表达出来,比如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1斤的梨,从1楼掉下来,和从10楼掉下来,重力势能是不一样的,于是就形式化表达为Ep = mgh。

图片

分类
 
思维模型的分类,芒格的太宽泛,成甲的太复杂,我直接将其融合化简。
 
思维模型只有两类,原则类思维模型,和方法类思维模型。
 
原则类思维模型,就是行动所依据的准则,比如长期主义、比如知行合一。
 
方法类思维模型,就是行动所操作的步骤,比如精读法、速读法。
 
它们之间不是割裂的,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你要执行的方法,都是在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
 
对于读书,如果你的原则是越快越好,那么选的方法就会更偏向于速读。
 
对于写作,如果你的原则是先完成后完美,那么选的方法,就会更可能是先写后改。
 
它们相互联动,反过来,你用的方法,也会折射出你的原则。
 
刘润的写的文章,就喜欢用这个原则+方法的思路。
 
这时候,你肯定有疑问:为什么就分两类,为什么不用原理用原则?
 
因为我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注入到思维模型中去了,一切为了更好的实践,而原则与方法的结合,就是最完美的。
 
原理并非不好,但对于不做学术的人来说,直接拿到原理可能很难融入到实践中,我们需要的,是把原理转化成原则。
 
比如熵增定律,它是原理,最通俗的表达就是,一个封闭系统内会越来越混乱,你知道后,很难去指导生活,这时候就要把它转化成熵减原则:保持有序。
 
在这条原则下,你会自发去找到对应的方法类思维模型:开放系统。
 
当你把熵减原则内化之后,就会看不得任何混乱,都会想办法将其变得有序,这样,可实操性就起来了。

图片

特点
 
为了让你更好的了解和运用思维模型,我必须点出它的三个特点:预测性、边界性、系统性。

图片

预测性
 
我们使用思维模型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预测的准确性,从而辅助决策解决问题。
 
你要进入的这个行业前途多大,可以用SWOT的思维模型来分析,你要让自己的内容强结构,有逻辑,可以用金字塔原理来写,你要管理团队、公司,可以用反熵增思维模型来优化。
 
思维模型的本质,是行动建模,也就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的依据。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真正要建立的模型都是预测模型,我们根据预测的结果,来采取行动。
 
比如你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型,预测出明天股票会跌,然后这个就是卖出行为的依据。
 
你在考试的时候做选择题,也是在用预测模型得出依据,这么看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一件事情,用自己的预测模型和他人的模型竞争。
 
边界性
 
我们发现的规律,也是有边界的,比如牛顿力学,在量子力学中就不适用了,思维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每一个思维模型的建立都有一定的条件和使用范围。
 
不同的思维模型,它有不同的边界,影响边界的因素,有两种:客观和主观。
 
客观在于人类有限的观察能力,限制了对规律的发现,不得不借助机械来延伸我们的能力,但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收集信息的感官仍旧是五感,如果还有第六种第七种刺激的存在,我们是无法觉察到的。
 
就像二维感知不到三维的存在,我们感知不到四维的存在。
 
主观上的边界,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我的ps只会用来作图,那么这个就是它的适用边界,如果你能够用ps来做视频,那么对我而言,你就拓宽了ps的适用边界。作图软件竟然可以做视频!
 
系统性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意识到一个事实,我们是在系统中搭建和使用模型的,这也是思维模型会出现边界的原因——在这个系统之外就不适用了。
 
比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只能在三角形系统中有效,要拿去计算圆的面积,就失效了。
 
我们在自己搭建思维模型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我们是在开放系统中搭建,作为预测模型,需要经常更新优化它。
 
所谓开放系统,就是你会时不时遇到新情况,这个时候,你就要调整你的预测模型,比如联机游戏,你会遇到不同的对手。
 
而与之相对的呢,是孤立系统,它没有外来物,用固定的思维模型就能解决问题,比如单机游戏。
 
所以,反馈对于我们优化模型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开放系统中的个体首先会给出期望,然后按照认为能符合预期的思维模型来行动。
 
但长期来说,思维模型会根据个体对外界预测的精确度而改变,有用的思维模型会被保留下来,而没有用的思维模型会被修改,以增加预测的精确度。
 
这就是高手一直偷偷在做的事情,不断迭代思维模型。
 
预告
 
为了减轻大家的阅读负担,后半篇内容——如何构建和运用思维模型,将放到下一篇,届时为大家详细阐述。

图片

【参考文献】

[1]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J].陈思琪.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系统之美》[M].德内拉·梅多斯

[3]《好好学习》《好好思考》[M].成甲

[4]“学悟思”建构初中化学可视化思维模型的教学[J].刘秋芳.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5]基于类比思维的物理模型构建及应用[J].李武军.新乡市第三十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