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身与体的收放屈伸

 winriman 2021-08-09
图片
前言

太极拳的训练分两个大的层面:一是对本体 、即我们的身与体的训练,使之成为太极之本体;二是用这个太极本体让它能产生出其所独特具有的太极之功能

太极本体的训练也分两个阶段:一是把这个身体训练成如一柔软的面团,里边没有疙疙瘩瘩的僵硬死点,也即没有了僵拙之力。换言之,这个身体成了一个无极状态的形体。

第二个阶段是让这个无极之本体中能产生内气的流行。内气,也叫先天之气,也即内能量。在长期的摧僵求柔的习练中,虽不去求内气,但内气也在慢慢长大。训练出来了这样的本体,养生足矣。

第二个大的层面是要进行太极拳运动,也即要使用这个太极本体来进行推手训练,以及进行太极劲儿 的训练,如太极十三势的八法五步,更高阶段的散手的技击训练等等。

一.本体层面训练的第一阶段

我们今天所谈仍是在本体层面训练的第一阶段。

这个本体分为身与体,简称身体。身,指除去四肢这一大块 。 体,指四肢,即两臂两腿。要把这个身与体练成柔软的如面团一般,绝非易事。

老拳谱上、老拳论上有许多对身体训练的目标要求。如杨澄甫所言: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还有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还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等等。

简而言之,方法就是放松,先从肢体来入手进行。从手臂入手,然后是下肢的腿部训练,四肢完成了松的过程之后,就要近一步向“身”的放松进军了。

肢体的放松,我们这几年一直在进行,我们已经练习到有了初步的成果。能做到用大臂的根节和腿部的根节不用力来领动四肢运行而且做到最大化。如手臂的屈伸运动,不仅仅是中节这个肘部有屈伸,而且是整条手臂柔软到像个绳子一样,甚至有骨头的地方也是柔软的,好像能拐弯似的。这不仅仅是外形上,而且是意识上。

腿也一样在不用力的情况下有屈伸。腿抬起、上步、落步,轻轻地如猫行。

但为何有人的拳架很标准,四肢也运行得相当轻柔,但康老师一看,还说不行呢?他说的是身上是死板一块。甚至有些大师级人物,外形拳架和杨澄甫对比一下,似乎十分接近,但康老师一眼看去,不是说只有上肢,腿上不行;要不就是说他身上没有动静。看起来他的身体在动,有弯曲、有俯仰、有旋转、也在移动,但是太极拳的动不是整体这一块木板式的位置移动,不是整体角度的转动。

我们知道身上没有动静,是说身子如木板一块,那就是一块死肉,僵拙之力贯于其中。这意味着身上没有一气流行。换言之,没有太极的状态。连无极的状态也没有。

那就需要把身子也揉成面团一般。

怎么练呢?要让身子,这个木板先变软;要变软,先让它能松动;最终的目标是要让身子本身能有伸缩、收放,就像手臂一样,能屈伸收放,能产生出各种形状的微变化。说微变化,是因为身子本身只有脊椎、腰椎这一根活动间隙范围很小的中轴线,但胸腔,腹腔内是有空间的,肌肉筋膜之间是有缝隙的,身上同样可以产生出收和放的运动功效。也即要让手臂的伸展和收缩运动,也要在身上不用力的体现出来。关键是要有意识地去做:我要让身子动。

l 先扔肩背上的力,让背肌能松活起来,想想上善若水这一式。

l 让腰胯能分开转动。

l 要让身子的收和放,同手臂的收放伸缩是一个节奏。其实就是平时所讲的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

l 再往下把两手臂练成一条手臂,从脊柱中间穿了起来。

l 接下来其实就是脊柱行拳了。所有的拳式动作,一动就想着脊背,忘掉手臂,手臂只是脊背的延长线。双手开展,身子也在开放;双手回缩,身子也在回收。

这个训练需要过程。少则一年以上。

二.具体动作演示

l 八式动功的山泽通气是在练两胯的转动,但在两手、两腿交换重心时,不妨把双手臂的交叉相扣,做的深一些,有意识地让左右前胸也随着手臂的交叉而内含。可以试想一下,让右上手去找左肩头;左下手腕儿去找右肘,这样必定牵动胸部跟着折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