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久违的年味|年俗拾取——内丘县正月初九晚上捏“老鼠嘴”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1-08-09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大的节日,春节对每一名华夏儿女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分工、固定住所等等方面的作用下,有了“城里人”,“农村人”的区别。

这种区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可否认。对过年这件事来说“城里人”有一套自己的过法;“农村人”也有一套自己的过法。无论采取什么方式人们对年的期盼、对新一年的憧憬、过年时的那种浓浓的亲情、节日里的热烈的喜庆气氛,总是充盈着每一个家庭,包围着每一个生命。

我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古国,祖先们在日常劳作中创造出许多文明成果,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过年”这项起源于农耕社会的重大活动,承载着人们众多的敬畏和期盼。因此,自古以来靠农业生产劳动生活的人们对“过年”极为用心,也就创造出了极其厚重的年俗文化。

在我们这里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喝过腊八粥,过年的序幕将会徐徐拉开,人们对年的期盼、对年的紧迫感与日俱增。家庭成员都会忙起来了,每家女主人会忙着给孩子们买新衣新帽,想把自己的孩子打扮成帅哥靓女;男主人开始准备待客用的下酒菜,忙着杀猪宰羊、炒花生卖瓜子;老人们开始大扫除、为家里的“宝贝们”兑换崭新的压岁钱;每个人都在忙碌中享受着过年的美好。

“腊月二十三,糖果儿把嘴粘。”这一天老人们会到街上揭神贴、买糖果,晚上是祭灶的时刻,用糖果供奉灶君,寓意忘掉不愉快,在新年里有个甜蜜美好的开始。就这样每天有需要做的不同的活儿,一直忙忙碌碌到除夕。

在农村除夕夜才是真正的过年,高高的灯笼、弥漫在空气中的松柏香气、通红的灯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年味尽情彰显。

进入正月,是农民们一年最清闲的时间,也是民俗文化活动最丰富的时候。在农村,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都讲究适宜与忌讳,每天有约定俗成的祭祀祈福活动。

在内丘县农村,流传着正月初九晚上“捏老鼠嘴”的民俗。初九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捏饺子,饺子一定要用力捏紧, 意味着捏住了老鼠嘴,不能再偷吃粮食。

晚上不需点灯,只能焚香,寓意“灼老鼠眼”使老鼠眼睛瞎了,不能祸害百姓。正月初十的早上家里都要放鞭炮,用鞭炮声哄走老鼠,是这种害物一年不危害自己,初十的早上吃饺子,我们这里叫“咬老鼠嘴”。

寓意把老鼠的嘴咬掉,目的是保护我们一年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在我的记忆里,儿时家里条件差,即使过年印象中也就是包四次饺子。第一次是除夕,第二 次是正月有亲戚来,第三次是正月初九晚上,第四次是正月十五。小伙伴的家里几乎也都是这样。这说明了“捏老鼠嘴”这项年俗在乡亲们心中的分量很重。

另一种说法是:正月初十日,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亦称石头节,俗称十指。 石头节定在初十日,应该是从初十的十音化来。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

旧俗在除夕于这些石器上贴春联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过了正月初十日,则可以开封使用,无所讲究了。

以前建筑物的根基都是用石头垒砌,老鼠又多生活在墙角窟窿里,老鼠怕见人,它要在初九晚上把媳妇娶回去,因此初九晚上百姓们要在屋隅、墙角及粮食瓮旁边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志贺。

却忌点灯,忌说话,以免惊扰了娶亲事宜,惹下鼠神,一年为患。这个民俗,充分反映了历史上民间既恶鼠害,又怕鼠害的传统心理。

中国传统的年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它的传承关乎整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根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家都纷纷感慨这年味儿也是越来越淡了,回忆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时都是特别的留恋。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珍惜过年的一些重要的习俗和仪式,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