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无声留芳华 ​​——记邢台信都区滑子村优秀教育工作者冯连和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1-08-09

文/冯爱平
2020年12月13日,我和妻子怀着憧憬的心情去走访、看望了我村优秀教育工作者冯连和同志。
他听见敲门声,披衣下床,步履蹒跚地走到客厅迎接我们。一见面,能看得出老人很激动。
我们坐下来,看着眼前这位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听他讲述几十年前那一段段尘封的过去和鲜活的教育往事。
他的娓娓道来也把我们带到那遥远的过去。
冯连和,农历1936年5月3日出生于西枣园乡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滑子村。1938年他的父亲在一场狙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中壮烈牺牲,牺牲在山西省和顺县石南坪。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这正是抗日英雄真正的写照。这时候的冯连和还不到两周岁,他弟弟也在几个月以后才呱呱坠地。勤劳善良的母亲早已哭干了眼泪,为了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自己还不满21周岁的丈夫就为国捐躯,这让她痛不欲生!
但她咬紧牙关,下定决心,要把两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抚养成人。    母亲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真是黄连配苦胆,苦到家了。母亲依然肩负起家庭和抚养两个幼儿的重任。
在冯连和八岁时,他先后和同村孩子在现在冯连祥居住的三明两暗院落、李仲平居住的院落、冯银军居住的院落上学,前南峪郭明信、冯连魁都是他们的启蒙老师。
从八岁到十三岁的五年间,他起早搭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用功时。一方面帮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方面勤奋读书。
随着年龄的长大,也听母亲和其他人讲父亲壮烈牺牲的故事,他从小在自己幼小的心灵就埋下一个愿望:长大要做一个像自己父亲一样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本村上了五年小学,他的个子也长高了,在同龄人中,他是最高的。因为是家中长子,再加上弟弟年幼,母亲身体单薄,本来成绩很优秀,因家庭困难又亲眼目睹母亲的种种不易,他被迫辍学回家。
在家里担负起担水、种地等一系列的家庭重担,风里来雨里去,转眼就是五年。
母亲和老师都知道他学习成绩好,同岁的孩子都高小、初中快毕业了,弟弟也逐渐长大,在老师和母亲地劝说下,17岁那年,他又复燃了上学的梦想。
为了上学,先后到浆水、将军墓参加高小招生考试,结果以优异的成绩被两个学校录取。因为浆水离家比较近,所以最后选择了浆水高小。
和他同时考上的还有冯连泽老师和冯仲祥(冯九路兄弟)。    在上高小期间,省吃俭用,每天喝点水,就点老咸菜,再啃口干粮。
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多时光。由于勤奋刻苦用功,起五更熬黄昏,披星戴月,最终以优异成绩高小毕业,顺利考上初中。

   

1953年开始上初中后,到1956年初中毕业。从小不服输的性格,加上母亲深明大义,发誓节衣缩食也要培养一个支撑门户有文化的人的信念,都在激励着他继续向更高一级的学校进行学习。    
当时,高级中学只有邢台市有,这对一个没见过世面,初出茅庐的贫困学子来说,无疑比登天还难。困难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他身上,路途遥远,且又家庭困难。为了考取邢台市一中,他说服了母亲。
那天去邢台参加考试,天刚刚蒙蒙亮,他吃了点东西就匆匆上路了。从我们村到邢台市一百三十多华里,且道路坎坷不平。
累了困了就在路旁休息会,接着马上又赶路。到晚上的时候才走到西黄村。
夜幕沉沉,只好住下来,简单地吃了点东西,给店主人好说歹说免费住在客店的大炕上。当时时值酷暑,由于走了一天路,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头下多了个枕头,还有几个干硬的玉米面饼子。他欣喜若狂,如获至宝,心里默默地感激着赶车的素不相识的大爷。
原来是赶大车的老大爷发善心,在自己熟睡之际,给自己头底下放了个枕头和饼子。
他眼含热泪,脸也没洗,就又抓紧继续赶路,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了学校,顺利地参加了高中考试。
最后终于以优异成绩被邢台市一中录取,当时西部山里孩子被录取的连他就两个人。    
在邢台市一中学习期间,他勤奋刻苦,如饥似渴,博览群书。因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善于团结同学,被学校推荐为学生会副主席,并且还专门配了办公室。    
到第二年放暑假期间,因品学兼优,启蒙老师郭明信叫他到滑子村学校代课。一天九毛钱,代了一个多月课。
在代课期间,因年轻有为,知识渊博,深得同学和同行老师的喜爱。什么课没人教就代什么课,什么课难教领导就把什么课给了他。
渐渐地学生和老师谁也离不开他,他和老师学生有了深深的感情。
郭明信校长也再三劝说,加上他亲眼目睹母亲的生活不易,最终冯连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放弃了大好的光明前途,走上了三尺讲台。
1958年邢台县在浆水成立工农兵大学,受草峪张守勤老师推荐,冯连和被抽调到工农兵大学教初中。
当时工农兵大学招来的学生成绩良莠不齐,有的基础知识特别差。
当时半天劳动半天学习,三四个班三四个老师,再加上又是租借的房子,一切都不就绪,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一边教课,一边领着学生搞勤工俭学。甚至有时要领着学生跋山涉水,要到十几里路外的营房台刨药材,换取生活费、书本费等费用。
1959年春天,他受领导委托又到将军墓镇前湾沟大庄村养蚕,带领学生搞勤工俭学。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们顶风冒雨采摘桑叶。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精心培育着蚕长大。
等蚕长大后,再不远几十里,翻山越岭到宋家庄集市卖蚕,那些经历和艰苦生活,对于我们现在这些人是难以想象的。
1959年工农兵大学三个班拔取一个班成绩优秀的学生到浆水中学上初中,其他学生就地解散。为期一年多的工农兵大学宣告结束。
冯连和老师又被调到浆水中学,经李庆俊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任初中数学课。当时浆水中学成绩在全地区属于倒数。
领导都很头疼,绞尽脑汁地想提高成绩。学校老师都是正儿八经的本科生大专生,而冯连和只是个高中还没上到头的学生。
当时他教的是18班、19班数学。(现在大名鼎鼎的李重会校长、刘好安主任都是他的学生)他深感压力山大,肩上犹如压着千斤重担。
但他自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背靠背出题,试卷密封流水评卷。
到成绩出来的时候,18、19两个班成绩在全校名列第一,而且比别的班成绩高出好多。
一时间全体教师人人皆知,议论纷纷,有的点头肯定,有的露出质疑和不屑的目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要经验没经验,要学历没学历,怎么会考那么好。
冯连和走到哪里,那里都是在议论这件事。甚至有人怀疑是禹知铭老师事先把题透露了(禹知铭老师是滑子村女婿)。各种猜测甚嚣尘上,谣言满天。
1960年3月的一个星期六,王德兰书记通知大家紧急集合,到柳树沟林场参加植树造林。
各班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拿干粮整装待发,班主任带队,任课老师跟班主任一同管理学生。
但是18班19班留下,全体数学老师留下。冯连和直到那时才明白原来是学校和其他老师怀疑他的教学成绩。
为了证明大家的猜疑,学校领导才想了这么一招,重新考试。
事先从别的学校找人出了试卷,又有全体数学老师和领导共同监考阅卷。
结果一出来,大家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谁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全体学生平均成绩94分,比寒假考试还要好。从此冯连和老师在浆水中学一炮打响,名震邢西四道三川。
冯连和改写了历史,惊艳了同行。春风桃李一杯酒,功成名就十年功。从此他更加努力,兢兢业业教书,踏踏实实做人。
因为成绩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年就被评为浆水中学模范教师。披红挂花,令人羡慕。
从1959年到1969年十年间,年年是教学标兵和模范,还被评为地区模范教师,光荣地出席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
既有了优异成绩,又会有锦绣前程。由于工作突出,县教育局领导一纸调令让他到原崇水峪乡筹办高中并担任校长,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成行。
1969年又被调到宋家庄前河岔学校任教一年多。后又调他到路罗中学当领导没去成。
领导又调他回浆水中学,他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一句话婉言拒绝。1970年又被调到浆水学区教革会担任领导职务,一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6年又被调到西枣园学区担任学区领导,主抓教学工作。由于教学成绩突出,1984年又被调到邢台县农林中专学校担任领导职务。
无论在哪儿工作,成绩总是在全县名列前茅,被授予的称号不计其数,甚至邢台日报还在头版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他的职称也被定格为讲师,1996年光荣退休。
退休以后,他还始终关心邢台县教育和家乡教育,经常到自己工作过的学校调查、参观、访问,并提出很多中肯和合理化建议,为学校长足发展献言献策。
尽管冯连和老师已退休24年了,现在已经84岁高龄,但他始终念兹在兹,时刻不忘教育,他把青春和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
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遍布全部国各地,每年当他生日的时候,他的不少学生前来报到,甚至有的还拄着拐杖,带着礼品给他敬爱的老师过寿呢。
冯连和本来能有更好的前程,但他选择了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他说:人不要奢求太多,健康地活着,平淡地过着,开心地笑着,合理地忙着。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让我们衷心祝愿冯连和老师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冯爱平,男,中共党员,信都区浆水镇滑子村人,现在信都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副校长,信都区作协理事,乡村美文认证作家,擅长散文写作,曾有数十篇在河北乡愁地理,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发表,愿意用文字记录辉煌盛世和多彩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