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革命山村 绿色富足家园 火红年代 峥嵘岁月——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坡子峪村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1-08-09

文/冯爱平

寻一方绿水青山,忆一段峥嵘岁月。沿抗大路西行,穿过绵延不绝的太行山脉,越过蜿蜒起伏的抗大路,踏着先辈们走过的红色之路,怀着赓续红色基因的初心。我们一行人相约,一同到革命老区——邢台信都区浆水镇坡子峪采风访问,重拾红色峥嵘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在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坡子峪党支部在支书王金海、梅让,村长刘丰辰、王金海双委班子的领导下,完成了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顺利过渡到人民公社。
在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过程中,全国人民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不断探索摆脱饥饿、摆脱贫困的发展道路,不断总结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步走向胜利。
特别是六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是社会主义在农村发展最快最成功的时期,毛主席找到了改变农村一穷二白面貌,摆脱饥饿,摆脱贫困的发展道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创造了多项农村发展的历史之最。坡子峪村人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1.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最好时期

建国后,坡子峪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村委会、团支部、生产小队、民兵连、妇委会、治保会贫协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各组织部门都有健全的工作章程。如:党支部每月“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常抓不懈,干部、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群众交口称赞,都说:那个时期是坡子峪村政治思想教育最好的时期,是党员干部信仰最坚定素质最高的时期,是人民群众政治思想觉悟最高的时期。

如大家都能背诵毛主席著作中的“老三篇”,干部学习焦裕禄,团员青年学习雷锋蔚然成风,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自力更生学大寨,敢教日月换新天

1963年8月5日夜,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给坡子峪村带来了灭顶之灾,一夜之间河滩的土地、果树、木材树、老桥水库、桥梁道路全部冲毁刮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开展生产自救,1964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坡子峪人民在马志林、张更俭为书记,张坤英、武百祥、马志林、刘聚林、郑金章、王庆林等为主任的双委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党员干部带头干,男女老少齐上阵,轰轰烈烈地投入到农业学大寨运动中。
在学大寨运动中,干部没有工资,没有补助,起早搭黑带头干,与群众同工同酬,不多挣群众一分钱,真正响应了“干部干部先干一步”的号召。党员团员民兵是骨干,妇女顶起半边天,不讲报酬讲奉献,人人勇于争模范,战天斗地学大寨敢教日月换新天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写照。

从1965——1977年十三年间,坡子峪人民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鼓舞下,利用最落后的劳动工具铁锨、镢头、排子车、铁锤、铁绳、杠子等,用勤劳的双手修滩垫地200余亩,旱地变水田300余亩,打机井四眼蓄水池一个,筑护地坝三千余米,防渗垄沟一万多米等。
因此,坡子峪村土地大增加,旱地变水地,一年产两季,不断更换优质高产品种,粮食产量连年提高,十三年使坡子峪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解决了温饱,彻底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了富裕,为后期人们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3、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1964年,坡子峪村成立了以老支书梅让为队长老党员乔聚海为副队长的专业林业队,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坡子峪二十一道沟的沟沟岔岔修筑拦水坝3000余条,栽果树20000余棵,绿化荒山3000余亩,使沟底栽满果木树,山坡载满洋槐树,松树柏树橡树栽山顶,荒山变绿洲、生态环境大改善,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4、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

坡子峪党支部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克服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继老中医李庆仁后,为解决坡子峪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特聘请医生李庆俭,他不幸病故。后又请医生王怀林。

坡子峪村于1966年最早成立了合作医疗,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在医生王怀林的具体指导下,系统培训了号称赤脚医生的左丰彦,梅九平等人,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

为了群众少花钱能看病,大队委派共产党员村干部申永志带队多次拉排子车去100多里外的山西省虎峪沟、横岭、马房乡、榆社,四铺等地刨药材。

把大南沟建成了药材种植基地,在南菜峪建人参场等,增加了合作医疗收入,满足了群众看病用药的需求。社员看病不出村,医生随叫随到,只拿五分钱挂号费,打针吃药不掏钱。

全村统一划分卫生区,专人负责,街道按时打扫,厕所改造定期喷药。每年春季大队熬制大锅药,预防流感,大大提高了全村人的健康水平。

5、倾尽全力发展教育

坡子峪村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教育,历任干部都重视教育。建国后坡子峪村在党支部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先后盖教室和老师办公室22间,并于1952年试办高小、1957年正式成立联办高小,1968年成立了联办初中班、1977试办联办高中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6、科学技术大发展,粮食产量翻几番

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坡子峪成立了以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武双贵为组长的农业科研小组,把黑峪沟20亩地做为良种培育基地,给各小队免费提供高产优良籽种,如中单2号、农大60、京早7号、液单12号、液单13号等优良玉米品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由原来亩产400来斤提高到亩产1000多斤,从此坡子峪村村民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公共积累、有力地保障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
坡子峪党支部为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首先必须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公共积累。在抓好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同时,狠抓板栗、柿子、核桃三大致富主导产业的管理、采收和加工。坡子峪村根据山林宽阔的特点,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当时全村共养羊600余只。
大队成立畜牧配种站,全村骡马驴牛牲畜存栏200余头。为增加收入,大队提出了农林牧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大队和小队先后成立了石板厂、石灰厂、养猪场、药材种植基地、运输队、榨油房、养蚕房、水磨房、磨面房,先后购置马车,大小拖拉机。
鼓励支持农户发展养猪养鸡事业,基本达到户养一头猪,既增加社员收入,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足量的农家肥。

公共积累大幅度增加。社员每年的劳动报酬,年终都能按时结算。生产大队和小队既无内债也无外债,钱粮年年有结余,队队都有储备粮,按时足额缴公粮。

从而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截止改革开放,全村共有存款十几万元。人们都满怀情深地说:“集体有了钱,啥事都能办,集体没有钱,想干不能干”。

7、人居环境,集体基本建设大改变

建国后,社会稳定,坡子峪村人口剧增,从建国初期的300余口,到1966年,短短十几年人口已达600余口。
坡子峪党村支部为解决人口增长与住房的矛盾,发挥集体制度的优越性,按户人口多少,建房多少,无偿给社员提供房基地和廉价木材,各家各户出义务工,从建国初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十多年时间,家家户户盖石头新房,共建房1000余间,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形成了“一家盖新房,全村都帮忙”的和谐社会风气。

在改变人们居住环境的同时集体基本建设也得到大力发展。大队新盖办公室7间,合作医疗室6间,仓库6间,羊圈50余间,学校教室办公室20余间,四个小队各盖办公室5间,仓库4间,牲口房场房20余间,共计100余间。
基本满足人们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需求。在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坡子峪村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坡子峪村村民最难忘的美好时代。

8、社会秩序最稳定时期

建国后,坡子峪村组织健全,制度健全,政治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党员干部群众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从而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如定期召开群众会,大队小队财务账目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党员干部群众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如有违约,干部敢管,群众敢说。几十年来,坡子峪村形成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氛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人们和谐相处,安居乐业、思想稳定、生活安定,保障了农村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9、全力以赴支援国家建设

坡子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他们热爱共产党,崇敬毛主席。歌唱共产党好,歌唱毛主席好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为报答伟大祖国的大恩大德,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国后,勤劳善良的坡子峪人民虽生活贫困,但一直不忘支援祖国建设。
收获的季节,他们挑最好的粮食,晒了又晒,簸了又簸,按时足额上缴国家公粮,从不耽误。

建国后,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兴修水利,筑路架桥。村里按照上级要求,抽调大批能工巧匠,健壮民工,象当年解放太原,解放邢台支援前线一样支援国家建设。

坡子峪村老桥水库、野沟门水库、朱庄水库、邢和公路姚坪过水路面、野河桥、青石盘路;邢左公路柳峪桥、庞会桥、芝麻峪桥;邢昔公路的新庄路、宋家庄路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他们不怕牺牲,硬是在万丈深渊,悬崖峭壁上开出了邢和、邢左、邢昔三条翻越太行山,直通山西的天路。唐山抗震救灾,根治海河都有坡子峪儿女的身影。他们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是新中国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

10、是支持三农帮民致富最好的时期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共同富裕道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学习焦裕禄、雷锋、王杰、白求恩等先进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贯彻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为了支持三农,帮民致富,全国自上而下成立了供销合作社,村村都有代销点,供销合作社做到农村、农业、农民需要什么,国家就组织生产什么,供应什么,物价稳定,货物充足。在销售方面为农民广开致富门路,供销社的山货站大量收购板栗、鲜柿、柿牛、柿块、柿皮、柿盖、橡子、橡壳,各种野生药材、洋槐叶、荆条、荆耙、椽、杂木棍等。
国家提倡户户喂猪、喂鸡、喂兔子、养羊,供销社负责组织货源,并按时进行收购,只要好好干,不缺零花钱。由于社会制度优越,贫富差距小,没有特困户,使农村家家户户都能盖新房,生几个儿子都能娶上媳妇。
总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坡子峪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觉悟高干劲足,没有不敢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事,没有干不好的事,创造了农村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作者后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艘红船不忘来时路,万里长征赓续斗争魂,百年圆梦实现复兴梦。
时光的隧道已渐渐远去,前行的路更加清晰,传承红色基因,挖掘浆水革命老区红色历史,弘扬英烈红色精神,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现如今,红色基因已经完全根植于浆水革命老区人的血脉中,革命老区人们,发扬红色抗大精神,发扬已经老区人民内化于心的愚公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这种老区精神已经转化为乡村美、乡村红、产业兴、百姓富、生活好的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以实践成效告慰英烈。
作者简介:冯爱平,男,中共党员,信都区浆水镇滑子村人,现在信都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副校长,信都区作协理事,乡村美文认证作家,擅长散文写作,曾有数十篇在河北乡愁地理,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发表,愿意用文字记录辉煌盛世和多彩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