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鬼门关走一遭:如果你也想一了百了,请一定要点开

 昵称535749 2021-08-09

发布时间:2021-06-22 

只有鬼门关走一遭丨如果你也想一了百了,请一定要点开-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文:木棉959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只有鬼门关走一遭,人才会真正明白遗憾”| 如果你也曾想一了百了,请一定要点开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那些“遗物背后的故事”。


最近,一部豆瓣9.1分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赚足了看客的眼泪。


该剧讲述了少年韩可鲁和叔叔曹尚久,一起做遗物整理师的故事。


两人一边工作,一边为我们掀开了几位逝者人生故事的一角。


这些故事有温情,也有虐心。


但更多的,是包裹着的深深的遗憾。

遗物故事一:我老糊涂了,但没忘记你的衣服

一位失智老人,最深的牵挂是什么呢?

李顺渶老人,永远没有机会亲自说出口了。

她独自居住,去世一个月后,才被人发现。

儿子儿媳匆匆赶来,想拿走老人的遗产,却嫌弃屋子脏臭,不得不委托韩可鲁整理遗物。

等韩可鲁把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把重要的物品装进小箱子里后,儿子儿媳却嗤之以鼻。

任由这些遗物被丢进垃圾车。

哪怕韩可鲁从垃圾山里再次把它翻找回来,儿子仍然将它摔在地上,还狠狠地踩上几脚。

他们只对床垫下压着的五万韩元现金感兴趣。

虽然它们已经破破烂烂、发黑发臭。

为什么老人会把钱都放在这里呢?

韩可鲁发现,每张现金上,都写着字——儿子西装

原来,儿子刚参加工作时,家里还很拮据,李顺渶一直惦记着来年春天,要给儿子做一套好的西装。

几十年后,哪怕李顺渶已经糊涂了,可每周一到周五,她仍然会每天都来到服装店,跟老板说我很快就会带儿子过来。



那箱遗物中,还有一件崭新的保暖衣。


看到保暖衣,儿子终于想起:那是自己拿到第一笔工资后,送给母亲的礼物。


那时,李顺渶连连夸赞这件衣服太漂亮了,说:

我要穿到老、穿到死。”


她也真的把这件衣服留到了去世。


这一刻,儿子终于追悔莫及,哽咽失声。


生命会消逝,但对孩子的牵挂和爱不会。


心理学上说,在我们年幼时,只有在妈妈柔软的臂弯里、及时的回应中,才最感到安心;而一旦与妈妈分离,哪怕是小猴子也会焦虑得上蹿下跳、吃不下饭[1]。


妈妈的爱,让我们培养起安全的依恋,这是我们面对世界的底气。


有了这种底气,我们就能更平和地待在陌生的环境里,好奇地探索;长大后,我们也会对自己和世界都抱有更积极的看法,更加自信,也更信任他人。


更能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更会维护人际关系。


所以,别忘了那个总是怕打扰你的妈妈啊。

遗物故事二:我到死前,都不会放开你的手

当自己的生命和血液一起流出身体时,会最后悔没见到谁呢?


丁洙贤医生写在了信里。

他工作的医院有人挟持护士抢药,他挺身而出压制匪徒,结果被刀划伤颈动脉。

流血过多不治而亡。

父母伤心不舍之余,要烧掉他的所有遗物。

韩可鲁不顾火炉的滚烫,从中抢救出了重要信件的残灰。

信件是丁洙贤写给爱人的。

经过一番推理,韩可鲁一行人确定,丁洙贤的爱人是一位大提琴家。于是,他们来到了其所在乐团的演出后台。

原来,当年大提琴家李言手部受伤,来到医院,紧张不已,是丁洙贤前来医治,并加以安抚。

后来,丁洙贤听过李言的演奏,两人很快心意相通,相互吸引。但父母不同意这对爱人,逼迫他们分了手。所以,在丁洙贤去世后,父母坚持要烧掉他们之间的纪念物品。

李言看着丁洙贤遗物中没送出的戒指,读着丁洙贤留下的信。

信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到死前,都不会再放开你的手。

回忆着两人的相处,李言痛哭。李言戴上丁洙贤留下的戒指,深情地再次演奏了曾给丁洙贤演奏过的曲子。

如果有再见一次的机会,两人都不会再放开彼此的手了吧。

一个人不是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丁洙贤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李言是才华横溢的大提琴家。他们都独自完成了自己的事业。

但若少了彼此的陪伴,总觉得缺了一点。

丁洙贤留给李言的信中还写道:

为了你,我想成为比昨天的自己更勇敢的人。

补全甚至扩展自我,这正是亲密关系的意义。


研究发现[2],跟恋人相处的时间长了之后,我们的自我概念会更加多样。

我们会渐渐了解我们以前所不认识的自己,原来胆小怯懦的人会发展出勇敢的一面,原来不拘小节的人会发展出细腻的一面;

我们的自尊也在亲密关系中得以提升,我们会更觉得自己有价值,觉得自己的存在,有意义。

爱,让我们不再孤独,也让我们携手成长。


遗物故事三:没来得及说,我没放弃你


如果弟弟不肯原谅自己,怎么办呢?


韩静佑把对弟弟曹尚久未完成的承诺,实现在了儿子韩可鲁身上。


韩静佑和曹尚久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继父酗酒,脾气暴躁,经常打弟弟曹尚久,还把哥哥韩静佑赶出家门。


虽然两人还小,但韩静佑决心约弟弟离家出走。


等继父去世后,两人约定一起出走,但曹尚久在约定地点等了三天,都没等到哥哥。


他认为哥哥也抛弃自己了,从此开始憎恨哥哥。


直到韩静佑突发心脏病去世,曹尚久应律师要求暂时监护侄子韩可鲁,他还不知道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韩可鲁按父亲在世时的惯例一人去郊游,曹尚久偷偷跟着他保护安全,却发现:韩可鲁去的地方、做的活动,都是小时候曹尚久许愿想去、想做的:

  • 韩可鲁去游乐园,自己胆小不敢玩,却每个设施都要看一遍,曹尚久后来才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日愿望就是玩遍游乐园所有设施;

  • 韩可鲁走遍了炸鸡店、披萨、炸酱面店,曹尚久暗自吐槽他是不是得了暴食症,后来才想起,自己曾许愿想在一天之内吃炸鸡、披萨和炸酱面;



最后,韩可鲁来到当年他们约定的地点,耐心解释,真相才浮出水面。


原来,韩静佑当年没能赴约,是因为去给弟弟买鞋作为生日礼物,不料百货大楼坍塌,韩静佑被埋在废墟下三天才获救,在医院救治了很久。


出院后,韩静佑也没有放弃寻找曹尚久,但曹尚久却因为误会,一直拒绝见他。


如今,曹尚久愧疚流泪,后悔没有去见哥哥最后一面。


人生难免会有遗憾后悔之事。


有时候,我们会后悔做出了错误的行为,搞砸了事情;有时候,我们会后悔没做什么,错过了本可以拥有的美好。


后悔做了什么事的刺痛,会相对较快地消失,但后悔没做什么事的痛苦,会持续更长时间[3]。


而没有及时说出口的道歉和爱,可能是最令人后悔的。


小时候,韩静佑和曹尚久是多么亲近呀,失去了母亲,父亲又暴躁,他们是彼此生活中唯一的光明。


如果后来曹尚久肯给哥哥一个解释的机会,如果兄弟俩能有机会表达对彼此的依赖,那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幸福得多。


也许,韩静佑会像照顾韩可鲁一样细心地照顾曹尚久,而曹尚久会像在拳击场上一样勇敢地保护他们。


只可惜,还是这样没来得及。

遗物故事四:见多了死亡,我决定换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部剧中,成长最多的人,是曹尚久。


李顺渶老人的任务是曹尚久出狱后,接的第一个任务。


在此之前,曹尚久只会在家把客厅吃成垃圾场;但任务过程中,他会帮韩可鲁在真实的垃圾山里找遗物箱子,虽然不太情愿,在找到箱子那一刻,他还是很快乐。


在整理丁洙贤医生的遗物时,曹尚久会主动帮韩可鲁推理逝者的生前故事了,还主动打赌分析。


这次任务后,曹尚久躺在沙发久久不能入睡,最后决定深夜来到疗养院,看望多年前被自己打成植物人的对手,也是他曾经的徒弟。


让曹尚久真正发生转变的,还是哥哥韩静佑的故事。


发现自己误会了哥哥后,曹尚久愧疚流泪,决定保护好侄子从一副流氓相的地下拳手,变身会把煎破了黄的蛋换走的“奶叔”。


见识过逝者,思考过死亡,人往往都会变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未知的、引人恐惧的。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人们会启动一些防御机制,以抵御死亡带来的恐惧感。


而最先也最经常被启动的,是亲密关系防御。


也就是去追求和投入亲密的关系——有可能是和伴侣的,也可能是和家人、朋友的。


研究发现,被提醒过死亡的必然性后,人们会更愿意在亲密关系中投入更多,尤其是承诺感会显著增强[4]。


这种强烈的联结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从而消解死亡带来的焦虑感。


最后一集中,律师对曹尚久说:

“我不觉得你能成为合格的监护人。”


曹尚久撇了撇嘴,装作无所谓甚至解脱的模样,转身要走。


律师继续说:

但可鲁说,想要叔叔继续履行监护协议。


曹尚久热泪盈眶。


经历过这些后,他其实早已下定决心,要好好照顾侄子了。



写在最后


也许,“不留遗憾地生活”,永远是个伪命题。

  • 李顺渶的儿子再也穿不到妈妈买的西装;

  • 丁洙贤的爱人等不到他亲手戴上戒指;

  • 曹尚久无法亲口对哥哥说出感谢;

  • 韩可鲁也只能在想象中和父亲相处。



他们没有亲身经历死亡,但死亡给他们带来的思考,何其深刻。


然后,他们将会带着逝者的遗憾和爱,继续生活,继续向前。


有人会用这样的说法提醒自己珍惜生命:每过一天,我就“死去”了一次。


但我更觉得,每当我们投入生活时,过去的我们就成为了我们身后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新生活奠基。


我们何必等想到死亡,才开始想自己是谁;何必等到一年终结,才开始整理生活。


祝你过好当下的每一瞬,珍惜身边的每个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Basic Books.
[2] Aron, A., Paris, M., & Aron, E. N. (1995). Falling in love: prospective studies of self-concept cha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6), 1102-1112.
[3] Gilovich, T, & Medvec, V. H. (1995).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What, when, and wh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379-395.
[4] 陆可心, 王旭, 李虹. (2019). 恐惧管理中死亡焦虑不同防御机制之间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7(02), 158-170.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木棉959,北师心理硕士,中学心理教师,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2020新知答主(ID:木棉959),其他平台都叫“心理学生看点啥”。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