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判断他只能活半年,晚期肺癌的他却已活了四年

 呼吸科大夫胡洋 2021-08-10

     2017年3月,50岁的汪先生因为咳嗽和胸闷,查CT发现胸腔积液和肺部包块,胸水中查出腺癌细胞,于是开始全身化疗。前期化疗有效,但第四周期化疗后,病情就不再受控,出现快速进展。

01

    2017年10月,汪先生转到我们医院的时候病情已经极其严重了,胸部CT提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大量心包积液,因为无法平卧,只能坐着呼吸,高流量吸氧下心率仍达到130次/分以上,除此之外,肝脏和脑部也有转移病灶。对于汪先生的情况,当地医院已经束手无策,并表示病人就算后续治疗有效,也最多能活半年。家人不放弃,于是跨越几百公里,用救护车送到我们这里。

02

    第一时间给病人进行了CT引导下的胸腔穿刺和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胸水和心包积液。经过几天的引流,病人气喘症状明显好转,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只需要低流量鼻导管吸氧。胸水和心包积液都是血性的,离心后找脱落细胞,仍提示分化差的腺癌。并送基因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病人EGFR 19外显子突变。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也考虑到家庭经济原因,给予一代靶向药厄洛替尼,同时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此时,贝伐珠单抗(安维汀)才进入医保并降价,时机刚刚好。对于脑部多发病灶,给予了全脑放疗。

03

     就这样,汪先生靶向联合抗血管治疗两年多,期间病情一直控制良好。2019年11月,全面复查发现肝脏有新发转移灶,肾上腺转移。病人肝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转移性腺癌,有EGFR 20 T790M突变,恰逢三代靶向药奥西替尼降价并进二线医保,于是直接换三代奥西替尼口服。如今,奥西替尼仍未耐药,从医生判断他只能活半年到现在,汪先生已经坚持了近四年。这其中最大的“功臣”是靶向治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

03

    自2004年吉非替尼问世,肺癌的靶向治疗至今已有十几年历史,在这十几年时间里,靶向治疗研究发展迅猛,不断有新的靶点被发现并研制出与此对应的靶向药。以针对EGFR靶点为例,相较于传统化疗,靶向治疗显著延长了肺癌病人生存时间,具有相应靶点的病人使用靶向药有效率超过70%。虽然如此,由于价格高昂,以前靶向药真的只有少数病人用得起。

    随着医保新政的实施,国产药物的后来居上,如今很多的靶向药显著降价,普惠肺癌群体,显著提高了晚期肺癌病人的中位生存期。这些低毒高效的药物也让病人少承受一些化疗之苦。靶向药耐药问题确实是不得不面对的,但目前部分相关的耐药机理逐渐显露,并研究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总之,晚期肺癌治疗方面,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患者生存时间也在逐渐延长,但目前仍然远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人们期望的疗效。

胡洋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肺功能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成员。擅长间质性肺病、结节病、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预防与诊治。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