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三山会馆|南浦桥边,红砖古厝闽南风。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上海开埠之后,凭借襟海带江的地理优势,万商云集,五方杂处,店铺栉比,百业兴旺,各地商人和手工业者纷至沓来。为“敦乡谊、辑同帮”,建立在同乡、同业基础上的会馆、公所应运而生。

源自同乡祖先崇拜、桑梓互济的心态,也出于联络感情、经济互助的需要,会馆成为同乡、同业酬神、议事的场所。鼎盛时期,上海的会馆公所多达400余座,浙江、福建甚至北方许多地区的商帮纷纷在上海建设会馆。

经过历史沧桑变迁和上海市政建设的发展,昔日的会馆多已面目全非,有的则难觅踪影。但在南浦大桥西堍、世博浦西园址中,还保留着一处完整的会馆古建筑,它就是高敞宏伟、庄重典雅的三山会馆。

福建游子的异乡寄托

1909年,漂泊在上海的一群福建水果商人,共同集资兴建了这座会馆,用以聚会和奉祀天后,故又名“天后宫”。因福州城内有三座山:东南于山、西南乌石山、北面越王山,故会馆得名“三山”。

三山会馆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格局为二进四合院式,门楼、殿庑、戏台、观楼等建筑格局完整,整幢建筑雕梁画栋、别致秀丽,富有浓郁的闽南建筑风格。

会馆鼎盛时期,这里几乎每天都有大批福建同乡聚会、看戏,逢年过节还会进行妈祖祭祀,平日里商人们也会在这里商谈生意等。

1927年,三山会馆还经历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魔都重要的革命遗址。工人纠察队在操练(网络图片)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多次轰炸南市,三山会馆周边满目疮痍,一片断壁颓垣。1940年,三山会馆成为学校,解放后仍然作为“半淞园路小学”存在。1979年,经过广泛调查,三山会馆被确定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旧址,也正因此,三山会馆才化险为夷,没被拆除,得以保存下来,1980年重新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三山会馆的发展历程上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大事件:1985年辟通中山南路,三山会馆的大殿正处路界,政府拨款将会馆往南移动了30余米!

三山会馆整体移动30余米施工现场

南移过程中,整栋建筑的梁、柱、石础等大小构件,都被逐一拆卸下来,一一编号,然后按照原貌进行重组布局。落址新址后,会馆进行了一波修缮升级,随后于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会馆又得到一次大规模的修缮,重现了古朴浑厚的风采。

百年会馆的前世繁华

走进会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起伏连绵,高大的清水红砖外墙。闽南红砖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材料,红色代表喜庆,清水红砖在闽南随处可见,其独特的风格自成一体。

沿着外围十米多高的清水红砖风火墙往前走,来到来到会馆的正前门。

会馆第一进是一个四方天井,正中央摆有一尊三层宝鼎。宝鼎对面是气派的门楼,正中门框砌青石,上方嵌以横形巨石,上阴刻“三山会馆”,再上方嵌以雕花竖石,中间呈现“天后宫”。

仔细看,天后宫门额周边环绕浮雕,墙体两侧则分别雕刻着千里眼、顺风耳、万民朝圣等图像。

从正门进入,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座典型的二进式四合院落,这里是三山会馆的主构造。

整个二进院落由正殿天后宫、古戏台、以及两侧的连廊厢房组成。

衔接门楼突出的一座建筑为戏台,即“打唱台”,装饰华丽。戏台顶部为螺旋形藻井,全木质结构却因为刷满金箔而显得金碧辉煌,同时还兼具声音共鸣效果,是古戏台最精彩之处。

藻井的四周自上而下镂雕着百鸟朝阳、五福拱寿、八仙吉祥及上海城墙模型等,镂刻、镶嵌工艺精美,细细品赏,耐人寻味。

戏台右侧墙边,竖立“沪南营造三山会馆碑记”,民国五年(1916)所立,略述当时建立三山会馆的缘由。

穿过戏台为天井,由青石板铺砌而成,十分宽敞开阔。天井北端有大殿五楹。

正殿天后宫整体是抬梁式木构架,门外的柱子下部是粗大的花岗石,上部则为拼接杉木,柱体上分别雕刻了多副楹联,顶部还有金龙等繁复精致的木雕。

大殿为抬梁式木结构

大殿内部金碧辉煌,正中央供奉着的天后女神——汉白玉妈祖神像,在大红古风灯笼的衬托下,显得肃穆、庄严又神圣。

汉白玉妈祖神像和背后的漆雕

在戏台与大殿之间,东西两侧分别有两层连廊厢房相连。这里以前是商会人员祭拜妈祖、商谈生意和休憩的地方,现在则是上海第三次工人起义的资料展。

从大殿内望戏台,两侧为连廊厢房

从格局到细节,三山会馆都透着浓浓的闽南建筑风格,装修更是雕梁画栋,鱼龙木雕、檐角都分别刷上了金漆。可想而知,当年的三山会馆有多辉煌。

三山会馆东侧是2010年新建成的上海会馆史陈列馆,陈列馆以实物和文献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上海会馆公所的发展概貌,颇具特色。

陈列馆有一对石狮子,雕刻细腻生动,清代旧物。

近年来,三山会馆经常举办京剧、昆曲、越剧、沪剧、淮剧、木偶戏等演出以及各种民间艺术表演,这座见证百年风云的历史建筑,如今依旧在焕发着独特的风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