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儿书法教学系列思考之二:谈用笔

 流水春风的小馆 2021-08-11

这一讲我们来说一说“用笔”。古人说:“结体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其中后一句的意思是说不管哪个时代、哪种风格的书法,在“用笔”上都不会有太多本质差异。打个比方吧,各式各样的摩天大楼、工业厂房以及隧道桥梁等等,都属于建筑物。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但都是用钢材和混凝土这两种主要材料按照最基本的建造原理建造出来的。书法中的“用笔”,就相当于这里的“建造原理”。

有一个和“用笔”意思相近的词叫“笔法”。对于这两个词,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毛笔书写时起笔、行笔、收笔的方法,再简单一点,就是“行笔方法”。对于“笔法”,古人说得很神秘。比如有人说“笔法”最初是由神人传授给蔡邕的,随后蔡邕传授给他的女儿蔡文姬和崔瑗,后来又陆续传给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张旭、颜真卿等人,总共只传了23个人,随后就失传了。还有人讲清朝书法家张照曾向当时的书法名家王鸿绪学习“笔法”,王鸿绪始终不肯教他。后来张照藏匿到王家,爬到王鸿绪写字房间的屋梁上,才在王闭门写字时偷窥到“笔法”。

上面的说法听起来都很“玄”。“用笔”或者“笔法”确需在长期学习与实践中多观察、勤体悟,但也绝没有那么神秘。下面根据个人经验,简单说一下正书的用笔。这里说的正书,包括篆书、隶书和楷书,也就是书写时笔画之间不连带的几种字体。

我把正书的用笔分为两类:

一类属“正笔”——也就是起笔逆锋,行笔中锋,收笔回锋;

一类属“奇笔”——也就是起笔露锋,行笔侧锋,收笔出锋。

“正笔”是主角,“奇笔”是配角,奇正相生,主配呼应,这样才能表现出中国书法的多彩多姿。

对于初学书法的中小学生,首先应该学好“正笔”。

“正笔”第一个要点就是要逆锋起笔。关于逆锋起笔,好多书法老师不以为然。个人认为,逆锋起笔——是中国文化在书法艺术上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表现——就是要表现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含蓄、内敛与大智若愚、大盈若冲、韬光养晦等这些从先秦时代发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我曾经写过一副对联:“书虽小道合大道,画蕴真情皆人情”。我们常说要善于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要学习西方的个性张扬、直抒胸臆,但是绝不能丢掉自己的根。同时,含蓄、内敛——也更接近“谦虚”这一全人类共同尊奉的价值观,西方人不是也说——“一个人知道得越多才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嘛。大智若愚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大智之后才更加会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大家看,逆锋起笔,藏而不漏,是和东方文化的基因相关联的。同样,中锋行笔、回锋收笔也都蕴含着这样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如果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逆锋起笔,就不会认为它无所谓了。

下面以楷书“长横”为例,说明一下“正笔”:

图2-1:楷书—长横常用写法

大家看,①就是逆锋起笔,很轻,②是向下按笔铺毫,同时写出横画左侧轮廓,③是调整笔锋至横向行笔的中锋状态,④是中锋行笔,笔锋一直处在笔画的中间,⑤是向右上轻提,⑥是向右下重按,写出横画右端轮廓,⑦是向左上回锋轻提、收笔离开纸面。

需要注意的是,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是在写字,而不是画字。拿上面的长横来说,不是在横画的首尾各画一个圈,而是一起笔稍逆行就迅速向下铺开笔毫,然后向右行笔;到横画末端稍顿笔,然后回锋提毫收笔。

网上有文章批评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请参阅文末的链接文章),我觉得其中观点值得商榷。个人认为,古人作为日常实用的写字和作为艺术创作的写字应该有所区别——给朋友写信、批阅公文、写诗作文等等,可以不考虑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但要是别人托你给长辈写墓志铭,这就不一样了,这是要流传后世的,就必须郑重其事、当艺术作品来对待了——写起来绝不能只求速度、不求质量,起笔、收笔都应该认真、都应该讲究。

再说中锋行笔。中锋行笔就是指行笔时让笔锋处在笔画的中间,这样做一个是上面说的藏而不漏,但更重要的——是要让所有的笔毫紧密团结在以笔锋为核心的中央周围,形成最大的合力。大家看,这也是中华文化。要想形成最大的合力,地方就得服从中央。我们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的笔画中蕴含着千钧之力,就是他们把中锋发挥到极致的缘故。

初学者要做到中锋用笔,必须五指握紧笔杆、同时保持笔杆垂直。这两点要在初学时反复强调、确保养成习惯。这个习惯要养不成,书法也就没必要继续学了。

回锋收笔和逆锋起笔意义相同,不多说了。

说完了“正笔”,我们再说说“奇笔”。我们以楷书“撇”为例说明一下:

2-2:楷书—撇常用写法

大家看,①就是逆锋起笔,很轻,②是向下按笔铺毫,同时写出笔画的上轮廓,③是调整笔锋至斜向行笔的中锋状态,④是中锋行笔,笔锋一直处在笔画的中间,⑤是甩腕出锋,提笔离开纸面。在这个动作中,“正笔”转为“奇笔”。

在上述“撇”的行笔过程中,出现了“正笔”向“奇笔”的转化。从风格上看,就是从稳重过渡到飘逸,从端庄过渡到飞扬。如果一味“正笔”,虽然刚健浑厚,但难免僵化呆板、缺乏生机。适当加入“奇笔”,则会雄雌相谐、刚柔并济。

《菜根谭》中有句话,虽然不是十分恰当,但大家可以参照体会一下“正笔”和“奇笔”的关系: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关于“正笔”和“奇笔”,大家还可以对比一下颜真卿的两个字帖——《颜勤礼碑》和《颜家庙碑》:

图2-3颜勤礼碑 

图2-4颜家庙碑  

对比这两个碑拓本可以看出,《颜家庙碑》比《颜勤礼碑》“正笔”要多,所以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雄浑厚重;而《颜勤礼碑》比《颜家庙碑》“奇笔”要多,所以在总体雄浑厚重的基础上又透出几分潇洒与飘逸。好多培训学校在颜体楷书教学中将《颜勤礼碑》列为首选,是很有道理的。   

 “奇笔”的具体细节这里不多讲了,大家可以在教学与练习中仔细体会。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网上一些书法家写字的视频可能对初学者产生误导。初学者看了后,往往会觉得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这些要求纯属多此一举,因为好多书法家写起字来根本没有这些“繁文缛节”。这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

第一种可能是书法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在很短的瞬间完成,初学者可能没有注意到;

第二种可能是书法家技术娴熟,笔一入纸就能迅速铺毫调整为中锋行笔,即使漏一点锋,其从书写面积上来说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更加之书法家中锋行笔的力度较大,这一点点露锋所占的比例在份量上来说就显得更轻了。这里的技巧与力度是长期练习的结果,初学者是无法仿效的。要效仿的话,则不免东施效颦了。

所以,对于初学者,必须通过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等训练建立起“正笔”为主的书写习惯,在这个习惯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书法水平也会迅速提高。等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你也就有可能超越“逆锋起笔”了。

关于“正笔”与“奇笔”的关系,还可以用一个成语帮大家体会一下。这个成语就是“厚积薄发”,“正笔”相当于“厚积”,“奇笔”相当于“薄发”。比如悬针竖,上部、中部的藏锋、中锋是“正笔”,最下的出锋是“奇笔”,上部、中部的“正笔”必须写得刚健有力,下部的“奇笔”出锋才能显得锋芒逼人。也就是说上面“厚积”到位了,下面才能“薄发”出来。就好像我们打拳、踢球一样,胳膊不粗壮,拳头哪有劲?大腿没肌肉,脚哪能踢好球?

最后,再补充几句。我们上面讲的是初学者学习楷书的用笔。学好楷书后再学行书、草书,“奇笔”的比重就会适当增大。但根据前人的经验,不管行书、草书中“奇笔”的比重有多大,其与“正笔”相比也不能喧宾夺主。拿戏曲打个比方,水袖不管甩得多漂亮,那还不是要靠胳膊上的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首先写好“正笔”是多么重要!

等行书、草书写好了,反过来再写楷书的话,我们就可以在楷书中适当增加“奇笔”的比重了,此时起笔不管是逆锋、顺峰、藏锋、露锋等我们都可以灵活选择,这样我们写出来的楷书也就更有了行书的气象——正向上文引用《菜根谭》中所言“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

有句老话讲“要以行书的意味来写楷书、以楷书的意味来写行书”,确属不刊之论。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书友留言批评指正。

链接文章:楷书一定要“回锋”吗

下一讲:少儿书法教学系列思考之三:选啥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