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名”达“明” 因“画”而“化”——顾志能“线段、直线和射线”一课赏析

 陈昱行思录 2021-08-12

安徽省合肥市南门小学上派分校  陈昱

概念名称与概念内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概念首先接触的就是概念名称。而概念的名称,可以引发人对事物的特征产生一种直觉,也可以促使人对事物展深入的想象及探究,所以好的教师往往重视概念名称的教学,喜欢在“名”上做文章,以求达到让学生对概念内涵的“明”。顾志能老师的“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首先就在此做了文章。

教学镜头1

师:你们的意思是,直线直线,就是直的线?(学生认可,教师板书“直的”)

……

师(指线段的端点):这两个点叫什么?

生:端点。

师:知道为什么叫它端点吗?

生:因为在这条线的两端。

师:对了!表示从这端到这端这么长就够了,我们就研究这一段,它的长度就确定下来了,是有限的。这只有一段,因此就叫线段。

……

师:射线射线,哪个字特别怪?

生:“射”字!

师:根据“射”这个字,猜一猜,射线会有什么特征?大胆画画看!

指名生1上黑板画好射线,介绍想法:我觉得“射”表示射击的意思,只有一个端点。

2:比如射箭的时候,箭只会向一边走,向一边延伸。

3:有一端是出发点,射出去,另一边是无限的。

师:中国人取名字简直取得太好了!射线,从这里(指射线的端点)射出去,射到另一头无限延伸。

……

课件出示:

师:这条直线上有两点A和B,这条直线就可以叫直线AB。在这条直线上,你还看到了什么线?

1:我看到了线段和射线。一条线段和两条射线。

师:中间的线段就可以叫线段AB。这里可以看出两条射线(课件标出左右两边以A和B为端点的两条射线)。这里射线可不止两条,哪里还有?

2:我感觉在 A和B的中间,就是A往B这边,射到B的前面。

3:B往左边射,经过A。

课件呈现:

师:你能给这些射线取名字吗?

1:第一条射线A,第二条射线B,第三条射线AB,第四条射线BA.

师:取对了一半。第三条第四条对了,为什么第四条叫BA,不叫AB,谁明白?

2:因为它从B经过A往那边延伸。

师:第一条有人说叫射线A,不对,为什么?A只是什么?

生:A只是端点。

师:这条射线其实没名字(生:好惨)。如果一定要有名字,也有办法。在这条射线前面取个点C,它马上就有名字了!在第二条射线上再取一点D……

生:射线AC!射线BD!

师:射线取名字一定要有几个点?两个点。不然它就很惨没有名字。

赏析一:名正而意明课中,顾老师从“线段”“直线”和“射线”概念的名称出发,引导学生从“名字”上想一想这是怎样的线?比如,线段有两个端点,只有一段,所以叫“线段”;直线是笔直的线;射线则特殊在“射”字上,(学生说)像射出去的箭,有一个端点,另一头无限延伸……

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那么名称就是概念的投影。很多数学概念的名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概念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名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所谓名实对应也。这节课正是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由名字想明白概念,收到了很好的实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另外,课中顾老师还围绕给线“起名字”,引导学生完成对几种线的关系的教学,再次体现“名”与“实”的密切联系,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几种线的特征。所以,“解名”与“起名”都可以作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方式。

教学镜头2

直线的最大特征是“两端无限延伸”,对“无限”的理解和表征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本课中,顾老师却将此演绎成了最精彩的部分,他通过让学生四次 “画”直线的活动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认识直线,从而有效化解了学生的认知困难。在此,让我们也放慢速度,回顾一下这一段有层次的教学。

师:看来同学们对直线长什么样都知道,那就请你画一画直线吧!

生画直线,指名两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看看,他们画得跟你一样吗?都一样啊!那你们说,什么样的线是直线?

1:没有曲曲折折、没有弯的,特别直的线叫直线。

2:没有弯曲,直直的线,向什么方向都没有关系,都是直线。

3:直线是一条笔直的线。

第一次画直线发生在课的起始环节,体现的是学生课前已有的认知水平,多数同学画的是一条直直的线。从第一次画后的谈话来看,绝大多数学生此时认为直线就是直直的线而已。很有趣的是,后面经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最后学生画出的直线就是这样一条直直的线!难道白费力气了?非也,因为两者是不一样的,之间认知上的提升就是教学的着力点。

师:直线不能光是直的线,比如这条线(指线段)也是直的,能不能叫直线?直线还有个更重要的特征,请看(PPT出示:直线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一起读一读。“无限延伸”是什么意思?无限延伸的线才是直线,那你刚才画的线也是无限延伸的吗?(学生陷入思考中……)如果要表现“无限延伸”,这个直线到底是长什么样的?不知道你有没有新的想法?

生画,师选择发现的“好办法”展示。

画法1:(学生将线横贯纸的宽度,如图)

师:你觉得怎么样?

1:他画到了顶端。

师:这条线表现出无限延伸了吗?

2:没有,因为这就是一张纸的宽这么长。

师:是呀,这条线不是无限延伸的,只有从这到这的长度。

画法2:(学生将纸转过来,线横贯纸的长度,如图)

师:他有没有把无限延伸表现出来?

生:现在只不过比画法1长一些,但还是有限的。

师:看来这样画不行。别说这张纸了,就是画在黑板上也是不行的。(师在黑板上画线,不断延伸)到黑板边够了没有?还可以延伸到哪里?

生:地面上。

师:够了没有?还可以延伸到哪?

生:地下。

师:到地下就够了吗?还可以延伸到哪里?到地球的另一端就够了吗?还要到哪里?月球?

4:到太阳也不够!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还是有限的……

师:(同理,将线往另一端延伸,引发学生感受无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样的直线,是不可能画出来的。

第二次画直线是在学生知道直线的特征——向两端无限延伸,然后自己找寻表征的方法。学生没有这样的经验,因此出现了竖着或横着画到纸边端的情况。对学生画法的否定,让学生感受着“无限延伸”的不易;借助在黑板上画直线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无限”的魅力。学生的空间想象与探索精神,由此得到更好的激发。

师:把无限延伸表现出来,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试试看!(生画,反馈)

师:有人斜过来画,斜过来也是有限的嘛!我已经看到两个好办法啦!哇!有三个好办法啦!

展示方法1:

师:看懂了没?两头写了“无限”,表示到这里还会无限延伸。行不行?热烈掌声!那以后世界上的人画直线都这样画?

生笑:那不行,外国人看不懂。

1:外国人要写英文。

2:那中国人看不懂,除非把全世界的语言都写上。

3:那麻烦死了,不可能的!

师:看来这个方法还有点小问题,需要改进。

方法2:

师:看懂了吗?请作者介绍一下!

生:画的箭头就表示它可以无限延伸,两个箭头表示两边都可以延伸。

师:他用箭头表示无限延伸,这个方法真好!(师竖大拇指点赞,掌声)

追问:那以后我们画直线就这样画,怎么样?

1:那别人看不知道是啥意思。

2:到底是箭头呢,还是直线?谁分得清啊!

师:这个想法很好,但容易混淆,数学上的直线不是这样画的。

方法3:

师:谁看懂了?

6:他两端都画了省略号,表示省了无限延伸的线。

师:这个方法是语文数学结合式,好不好?先掌声感谢这位同学!

师:这是好办法,不过,这要是代表直线的话,恐怕别人也不一定看得懂。一会是数学的一会是语文的,有点怪。数学上的直线可不是这样画的。

第三次画直线,学生有了经验,也吸取了教训,开始转变思路,不再一味画直线,而是引入一些符号来表达“无限延伸”的意思,比如文字、箭头和省略号。这一段教学是重中之重。顾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创造性的表征方式,让学生对“无限延伸”高度聚焦,但同时每次借助学生的评议,借助教师的质疑,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画法的不足。由此,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渴求知识的氛围达到高潮。

师:直线究竟怎么画呢?我们要用上数学的智慧。(指着线段)我们能不能从线段里吸收一点智慧,受到一点启发?(组织学生讨论,反馈)

1:(指线段)因为线段有两个端点,我觉得这两个端点阻止了它无限延伸,如果把这两个端点去掉,就可以让它无限延伸。

师:听懂了没?听懂了谁来说一遍,和这位同学说得一样好?

2:线段有端点,把端点去掉就可以无限延伸了。

师:端点有什么作用啊?

3:阻止它继续延伸的作用。

……

师生一起再画直线,得出: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现在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我们画的直线。我们开始以为直线只是——一条直的线;但现在我们还知道——它是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线。我们的认识水平提升了!

师:这只是直线的一种画法,还有一种画法。可以再从线段上汲取智慧,非常巧妙。想一想,画一画。

生试画,师巡辅,找到想对的同学。

展示: 

师:谁看懂了?请你解释。

1:这个端点不在两端,端点在中间就没有阻挡去路,所以也可以表示无限延伸。

2:两个端点在中间,它们两边可以无限延长。

师:你们看,这条线左边穿过了端点,说明什么?右边也穿过了端点,又说明什么?

生: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

师:原来这是把线段向两边无限延伸,想通了没有?但这时候,这两个点还叫端点吗?

生:不能了。

师:是的,它们已经不在线的两端,只是线经过的点了,不能叫端点。

第四次画直线,是在学生百般无奈之际,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线段中汲取智慧,得出只要去掉两个端点,线就可以无限延伸,直线就画出来了。至此,课似乎又回到了开头,真的是回去了吗?当然不是,这时候的学生,已经不仅知道直线是“笔直的”,更已深刻认识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学并没有到此为止,顾老师紧接着提醒学生不去掉端点也可以画好直线,并要求学生试着画出来!这个过程很难,很多学生画不出来,虽然最后只有四位同学顺利画出,但是全体学生一起经历了思考、困惑、再思考、豁然开朗(自己画出来或看到同学画出来)的探究过程,对直线的特征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有益的感悟。同时,这一环节的学习也为稍后探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线的命名做好铺垫,设计之精令人感叹!

赏析二:画线而化难】行文至此,似乎已经无需多费口舌,在顾老师如此“慢”而有“层次”的四次学生画直线活动中,学生有效经历了对直线特征理解的过程,教学的难点得以化解,概念得以建构,思维得以发展。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概念之名往往是简洁的、浅显的,可以助益学生对概念的直观认识。但是,仅仅依靠“正名”还不足以完成概念的建构,因为有时会“名不达意”,而这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之处。此时,我们需要慢下来,需要通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去化解难点,促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最终完成对概念的真正建构。从学生角度来看,这就是对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

“名”达“明”,因“画”而“化”,这是顾老师这节课的创新点。这样的设计与实施,也许并不具普适性,但是细细咀嚼这堂课,我们应该会有这样的感受——更深入地挖掘教材文本的内涵,更精准地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课堂才有可能实现创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