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长辈教育晚辈:“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把事做对。”这个思想在古代的蒙学教材中就有体现,在教育子女的顺序上,先教孝悌,再教学科知识。孝悌文化是一种通识教育,也是一种通识教育。 现在的教育小学教育有思想与品德、礼仪规范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只能算是副科,排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之后,基本被忽略,教育的内容更注重具体知识,这反映出人们对学科知识的重视大于人伦教育。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教育内容的次序及重点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需求,这个潮流无法阻挡;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一些不正常的、有悖于伦常的现象背后是人伦教育的缺失,这也反映出当代教育的缺失。 《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点明了教育的次序。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是家庭之内,来到社会,要谨慎约束自己,诚实守信,把对父母兄长的爱心扩大到每个人身上,就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仁,有了这样的人格修养,再学习知识文化,那就尽善尽美了。 《三字经》中也有“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之语,并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放在学科知识之前,就是彰显孝悌文化的重要性。 这种教育思想始于孔子。《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强调孝悌是人生之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格言联璧》:“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一个忠孝之人越有学问,对社会贡献越大,越能造福百姓;一个阴险小人越有学问,对社会危害越大,越会祸害百姓。可见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对社会负起责任,所以必须要以孝悌为教育的开始,注意学生的性向问题。 孝悌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由家庭内的孝悌扩充到对国家人民的忠义,这就是古人的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义。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弟子规综合+九点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