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哀公问于有若(12-9)

 经义工坊 2021-08-13

孔子重民、爱民,弟子有若秉承先生的思想,规劝鲁哀公对百姓应该轻税薄赋,以百姓富足为国家富足之本。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饥:年岁不好、歉收。
彻:我国古代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什一而税谓之彻”,即从一夫授百亩田地的粮食收成中抽取十分之一的税。
盍:何不。
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孰与:怎么会。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岁遭了饥荒,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富足,您怎么会不富足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又怎么会富足呢?”

“彻”是鲁国的田税征收制度,也称彻法。《孟子·滕文公》:“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通也;助者,藉也。”夏朝每夫授五十亩地,赋税采用贡法;商朝每夫授七十亩地,赋税采用助法;周朝每夫授一百亩地,赋税采用彻法。其实税率都是十分抽一。“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 
鲁国自宣公十五年改变了这个税制,改成征税十分之二,即百分之二十的税收,所缴赋税很重。有若建议鲁哀公,恢复到周朝原用的彻法即征税十分之一。可鲁哀公说,现在我征十分之二的税,费用都不足够,还让我恢复到彻法规定的十分之一,那日子怎么过?有若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恢复彻法,百姓就会少缴纳赋税,自然就会相对富足。百姓富足,即使君主的收入大大减少,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就会大降低治理成本,相当于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如果过度征收赋税,必将导致民不聊生,国家经济就会随之衰退。

《说苑·政理》:“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凯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鲁哀公向孔子问有关政事的问题,孔子认为,为政应该让百姓富足而且长寿,具体措施就是减轻赋税。赋税轻则百姓富,不扰民则远离罪,远离罪则寿长远。鲁哀公则担心因此导致自身财力空虚而贫穷。孔子引用《诗经》说,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君子就是百姓的父母,还未曾见过孩子富足而父母穷困的现象。孔子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朱熹《论语集注》:“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百姓富足,就不会导致只有君主贫困;百姓贫困,君主也不可能独自富有。有若深刻阐明了君民一体的思想,以制止鲁哀公的重税,为政者应该深切思考、深刻领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