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夜半听雪来 2020-04-28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盍彻乎”,盍,何不的意思。对于周朝彻法朱熹的注释为“彻,通也,均也。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朱熹认为彻主要有通力合作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其为一种税法的名称,与周朝比较通用的贡法、助法类似。
      “二”,即所谓什中取二的意思,钱穆先生注释“哀公于田税外复加赋,用作军费,是一亩田已征两分税。”也就是说鲁哀公除了什抽一收取田税外,还按什抽一的比例收取了的田赋,用作军费,所以说一亩田已收了两分税。
      本章的译文是,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只抽十分之一田税的彻法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用,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国君怎么会不富足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国君又怎么能富足呢?”
      据钱穆先生的注释,鲁哀公此问的历史背景是“哀公十二年春用田赋,谓按亩分摊军费。是年及下年皆有虫灾,又连年用兵于邾,又有齐警,故说‘年饥而用不足’。”鲁哀公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打算增加赋税,结果有若给出的答案不是加税,而是建议采取赋税更低的彻法。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杨时的话“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正,而后井地均、谷禄平,而军国之需皆量是以为出焉。故一彻而百度举矣,上下宁忧不足乎?以二犹不足而教之彻,疑若迂矣。然什一,天下之中正。多则桀,寡则貉,不可改也。后世不究其本而惟末之图,故征敛无艺,费出无经,而上下困矣。又恶知盍彻之当务而不为迂乎?”意思就是仁政必须由土地的分界入手,土地分界规范,就可以确保分配、税收等的平均,国家用度也可以确保量度为出。杨时认为彻税法从税率上讲比较合理,合理的税法是百业兴盛的基础,鲁哀公收十分之二的税不够用,有若反而提出减少税收的建议,看起来很迂腐。其实有若表达的关键在于民富则国足的治理理念,横征暴敛、朝令夕改,其结果只能是民贫而国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