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审实务|是什么限制了内审人的思维?/三种常用的审计思维模式

 新用户08669AhR 2021-08-13




作者:韩翀--我的良师益友/金科股份资深审总

导语

   审计队伍中不乏有手持多种专业资格证书的伙伴,看起来是专业知识丰富全面,但实务中遇到复杂事件时却又觉得不知如何下手,理论学到的与眼前面对的完全不同。无奈中总会陷入有话要说但又说不清楚,有问要提但又不知何描述问题,有事要做但又不知如何下手的尴尬境地。今天我悄悄的告诉你,内审工作其实很容易,因内审计只是一种思维模式但难就难在如果你不热爱内审,喜欢挑战,追求成就感,时时复盘,事事复盘,着力培养自己的思维模式,终其一生,也很难形成自己的审计思维模式。本人在审计实务中总结提炼的思维模式与大家分享交流。



01


三问法。


审计人员遇到复杂事件理不出头绪,找不到着手点时只需要运用三问法,冷静解决三个问题即可理清思路了。

第一问:该事件按照规范的要求应该怎么做?

审计人员搞清楚了该事件的规范要求就确立了对该事件的判断标准。这里说的规范,包括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公司制度等各种文件。

       第二问:该事件在当前的现实中是怎么做的?

     审计人员搞清楚了该事件在实务中的具体做法就解决了审计人员对该事件客观状态的认知和描述。要做到这一步就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件的业务模式相当熟悉,而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上。

     第三问:该事件在规范性与现实变通之间有什么差异?

    找出这个差异,就是找出了问题表现所在,就把原来存在于感觉上、印象中的问题具体化了,落实在了定量上或定性上的具体表现,为探究问题的根源开好了头。

     综上,三问法的思维模式就是:规范要求→实务操作→差异。运用好三问好,不仅有助于理清审计思路,也有助于在审计底稿或审计报告中用三段论的模式描述事件和结论:一、描述该事件应该遵循规范要求;二、描述该事件在实务中的客观状态。三、描述规范要求与实务变通中的差异,并根据差异的性质、金额等做出审计结论。

02


因素分析法。


     面对一个复杂的已知结果时,要分析出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对一些审计人员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要么分析出的原因挂一漏万,要么只分析出了表象原因而忽略了根本性的实质原因。运用因素分析法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帮助审计人员找到根本性的实质原因。

     首先,罗列出影响这项事件结果的全部因素。这里强调全部因素,是因为很多审计人员只局限在狭隘的专业要求上,而忽略了如内部控制环境、人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同部门、人员的利益诉求、信息沟通障碍、业绩利益导向或考核压力等无形的因素。

    其次,逐一分析各项因素对事件结果的影响程度,按影响程度的重要程度对所有因素进行排序。

    最后,把影响程度最重要的几个因素进行深入解剖,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分析论证这几个因素对工作结果的影响。剖析透了最重要的因素,就分析出了根本性的实质原因,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03


顶层思维法。


    要体现“审计为组织创造价值”的理念,审计人员就不能止步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还要向前迈进一步:为管理层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或决策方案。此时就需要运用顶层思维法。

   审计人员提出的管理建议得到采纳受到重视的并不多。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管理建议比较肤浅或者过于狭隘不能系统性地解决问题。

   运用顶层思维法就要求审计人员在思考管理建议时,要敢于把自己想像成一个高级管理者,要敢于设想:如果我是老板要怎样来解决、理顺这些问题。要敢于用顶层设计者的眼光、角度和目标去构思管理建议、提出改进方案。遗憾的是现实中不少审计人员信心不足,虽然已明显发现、感受到管理中的问题,但又觉得我这么低层次的人,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于是就轻易地放弃思考。

     敢于把自己想像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去思考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自信,打开思维空间,更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全局性、战略性眼光,更有利于向集团决策层提出可行的方案建议,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理顺管理问题,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只治标不治本地改善管理。

以上三种思维模式,对审计人员来说也存在一个逐步递进的内在逻辑关系:识别问题(三问法)、分析问题(因素分析法)、解决问题(顶层思维法)。坚持在实务工作中运用这三种方法,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将会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