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没了

 柳七公子 2021-08-13

据说,教育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没了,被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进来了。

咱们先来温习一下《再别康桥》,几乎喜欢语文的人都会背: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读书的年代,无论当时我们懂不懂得这首诗的背后的故事,都喜欢它唯美诗意的意境,和朗朗上口的节奏和律动。我们一边骂着徐志摩是民国渣男,一边吟诵着他的诗,品味着诗的韵味。感悟着诗人的感情,有时还会有清晰的画面感,年轻的诗人在康河,那时他意义风发,吟诵着。

1920年他到了英国,进了剑桥读书,也是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和他的女儿林徽因,当时林徽因只有17岁。而徐志摩却是有妇之夫,妻子张幼仪正怀着二胎。他迷上了林徽因的美貌和出众的才华,开始了热烈执着的追求。

而且为了林徽因,他逼着张幼仪离婚,当他回国后,林徽因却和梁思成订婚了。正当他对她感情浓烈时,她却离开英国跟着父亲回国了,并且拒绝了他的求爱。

可以很肯定地说,这首诗就是写给林徽因的。徐志摩借用康桥的景物,抒发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虽然,他很快就有了陆小曼,但对林徽因一直不能忘情。

他急着去北京听林徽因的演讲,搭乘的飞机失事,意外惨死,据说搜索飞机残骸时,在山石上发现他手写的这首诗的残片。

翻开书本,第一篇课文没有变的还是老人家的《沁园春,长沙》。第二篇就是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个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地努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这是神马鬼?啊啊!啊!以为是弹幕啊。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语言倒是通俗易懂,也很有气势,也描写了太平洋、北冰洋“洪涛”的气势与力量。可是真的朗读和背诵起来,真的品读,却少了

少了《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那种诗歌里,特有的诗意的语言和意境,也琢磨不出作者到底在怎样抒怀?

他全篇都在呐喊,可又读不出作者为什么“呐喊”、“呐喊”着什么。书上说郭沫若也是文学大家,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各种头衔称号啥的。

鲁郭茅巴老曹……,鲁迅排第一,他第二,一直倍受争议,不知道为什么一说起郭沫若,大家就不屑,都瞧不起他。他热衷于挖皇陵,非要在定陵中找到完整版的《永乐大典》,后来挖掘成功了,条件有限,墓葬品都毁了。他也也此背负骂名,被大家骂了半个世纪。

扯远了,说诗,诗的作用就是言志抒怀,你们能读懂郭沫若这首诗言的什么志,抒的什么怀吗?您认为这篇作品适合选入课本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