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虚湿浊下注

 毓秀书童 2021-08-14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膀胱依靠脾胃化生的气血濡养,来维持其生理功能,如 《素问玄机原病式》 所曰: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皆在于脾胃,土湿润而已”; 脾的运化功能影响膀胱气化之机。若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日久,病久失调,损伤中州,则脾胃气虚,运化失职,精微不散,精浊相混,湿邪内生,水道不清,膀胱气化失司。脾胃气虚,生化乏源,气虚无力下达膀胱,影响州都气化功能。脾气虚弱,升举无力,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不能统摄精微,下流膀胱,均可引起淋证。

《灵枢·口问》 曰: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景岳全书》 亦云: “但有久服寒凉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浊者,此唯中气下陷。” 在治疗上,《景岳全书·淋浊》 提出 “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 的原则,张璐在言淋证时曾有 “法当先实中土,使能堤水,则阴火不致下溜,清阳得以上升,气化通而疼涩瘳矣”。临床上见尿频、尿急、淋沥不畅、涩痛不著,并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㿠白,脱肛,自汗,舌淡,脉虚而无力等,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随症变化效果颇佳。

【病案】 贲某,女,44岁,1996年11月25日初诊。病志号: 96112536。3年前出现小便频繁短涩、刺痛,腰痛。

近1年常于过劳后反复发作,静点抗生素效果不佳。1周前又因劳累而出现小便不适,经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现尿频、尿急,涩痛不著,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劳则加重,食少,舌淡苔白,脉缓无力。辨证为中气虚衰,余邪未清。治以补益中气,兼清湿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 黄芪35g,白参15g,焦术15g,茯苓25g,陈皮15g,柴胡10g,五味子15g,山药25g,白花蛇舌草25g,炙甘草20g,水煎服。

12月2日二诊: 服上方7剂,症状好转,惟腹时胀。

气虚推动无力,气机运行不畅而兼气滞,在上方中加行气利水之大腹皮15g。

12月9日三诊: 上方服后,尿频、尿急症状继续好转,腹不胀,舌淡,脉仍无力。血为气之宅,补血使所补之气有所依附,在上方中加入养血和血之当归15g,以达到补血固气的目的。

12月16日四诊: 2日前又感冒,现无热,咽微痛,舌微红,其余诸症均好转,脉缓而略有力。热犯上焦,在上方中加入轻宣上焦之风热,且清热解毒的金银花25g。

12月25日五诊: 服上方7剂,咽不痛,舌不红,惟时微烦。上焦余热未清,上扰心神,在上方中加入清热除烦,且利下焦湿热之竹叶10g,去金银花。

12月30日六诊: 上方服后,心烦除,小便正常,汗止,无倦怠感,舌脉基本正常。守方续服7剂,以善其后。

随防2年未复发。

按语: 本例为脾胃虚弱,中气失摄,兼余邪未清,则尿急、尿频,涩痛不著,乏力,食少; 气虚卫外不固则汗出;舌脉亦为气虚之象。《医学心悟》 云: “劳力辛苦而发,此为气虚,以致气化不及州都。” 《类证治裁·诸淋》 曰: “因思虑烦扰,负重远行,劳于脾者,补中益气汤加车前、泽泻。” 故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白参、黄芪、焦术、炙甘草补中益气; 柴胡升阳举陷,助补气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五味子益气敛汗; 山药补脾益肾,与五味子配伍可止小便频数; 白花蛇舌草清利下焦湿热。诸药合用,则中气内充,运化得复,余邪得祛,淋证自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