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潭一影解读成联(一)

 月牙儿s 2021-08-14

​1.

重到大观楼(侯兴黉)

剩冬痕遍染西山,放棹到滇池,从谁说落照苍烟,珠帘画栋;

穿竹径重游旧迹,披襟临水阁,当复惊桑田劫火,海客云朋。

鱼儿:

重到大观楼,证明以前肯定来过。上比第一句:剩/冬痕/遍染/西山,点名时间,起始的地点。冬痕,冬天刚过,春天来临,只剩下了冬天痕迹。

纵观全联,实则以步移景。西山、滇池、水阁(大观楼),随着作者的步伐,景物的变换,而写出来的。

回到开头,西山出发地,然后到滇池。西山是看到的吧?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他的出发地。

大观楼公园位于昆明西南,地处滇池北角,那么西山——滇池——大观楼,这个路线,最下面的是西山,然后过滇池。

剩冬痕遍染西山,放棹到滇池,从谁说落照苍烟,珠帘画栋;

然后三四分句就是个人的感叹。一路行来,苍烟落照,珠帘画栋。

在那个大长联里有,但最早的出处却不是那里。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是南宋词人陆游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勾画闲居环境,苍烟落照,一尘不染,仿佛与污浊的尘世完全隔离。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 宋 ]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珠帘画栋,唐·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后两句,生发感慨。

接着继续走,穿/竹径/重游/旧迹

从谁说,领字,从谁就开始有。

滇池走完了,穿竹林,重游旧迹,旧迹就是指大观楼。谁的旧迹,作者的?还是孙髯翁的?都可以吧?作者自己那方面大些,毕竟照应重游嘛!

披襟披襟岸帻,敞开衣服,意气风发,多喻舒畅心怀。终于到了大观楼。穿竹径重游旧迹,披襟临水阁,当复惊桑田劫火,海客云朋。

当复惊,领字,又一次惊叹、感叹,后两句生发。桑田,都知道

沧海桑田,世事变化。劫火,兵火。大观楼被重新休整过两次,一次是兵火,一次是水患,所以就有了    桑田劫火   滴  慨叹。海客云朋,好理解了吧?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海客指经常出海航行之人。居无定所的江湖人。云朋,与云做朋友的人。云朋这词儿,暗暗含有隐士之意。

穿竹径重游旧迹,披襟临水阁,当复惊桑田劫火,海客云朋。

或许是暗指那些来到大观楼,并为之题咏的人吧。字面就是人多,形形色色的人,就是大观楼,受到到诸多人的喜爱。以空间转移完成

前二分写景,后二分生发,然后

领字,领两组自对。

影子:

我觉得不管是写的人,还是读的人,肯定都会把它和大观楼联联系起来。重到大观楼,重到,我感觉更多意义上是对孙髯翁的回应。

重到大观楼(侯兴黉)

剩冬痕遍染西山,放棹到滇池,从谁说落照苍烟,珠帘画栋;

穿竹径重游旧迹,披襟临水阁,当复惊桑田劫火,海客云朋

前两句都是写景,主要看后两句生发。

从谁说落照苍烟,珠帘画栋;这个谁,我觉得就是孙髯翁。

几百年过去了,但是落照苍烟,珠帘画栋的景色依然没变,

当复惊桑田劫火,海客云朋。又一次惊讶。上一次惊讶,肯定是孙髯翁写大观楼的时候。

孙髯翁惊讶的是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作者再一次来到,惊讶的,肯定就不是孙髯翁所惊讶的,如果和孙髯翁看到的是一样的,就不惊讶了,所以才是当复惊,惊的是什么呢?

桑田劫火,海客云朋

大观楼屡废屡修,滇池也有很多变化。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除了芙蓉和杨柳,其他的大概都看不到了,所以惊讶于桑田劫火的变化。海客云朋就与上句创造的意境断裂了,四海宾朋不应该是喜吗?

只有海(滇池)还是(大观楼的)客人,只有云还是大观楼的朋友,千百年来未曾离去,未曾变化。


2.

题关龙逄墓(何战军)

浩气养何时?碧血黄图,死谏开先三代上;

清风觅故国,荒陵断碣,生蒭身后几人投。


关龙逄

关龙逄(前1713年—前1620年),董姓,生于夏廑19年,卒于夏桀3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享年93岁,做了发、桀两代夏王的相。


这种浩然正气是啥时候开始培养的的呢?然后二三句作了回答。

碧血黄图:关龙逄献黄图进谏。黄图就是一种地图,他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让夏桀应多关心朝政。结果“忠言逆耳”,夏桀不但不听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黄图焚毁,还惨无人道地把关龙逄囚而杀之,留下了关龙逄的一片忠贞节烈照耀万古千秋。

他的直谏也就意味着是死谏。三代指夏商周,辅佐夏朝的三代。


清风觅故国,是不是他的魂魄也要回到他的故乡?

荒陵断碣,顾名思义就是荒冢断碑。

生蒭是指贤良之人。


生芻shēng chú

(1).鲜草。《诗·小雅·白驹》:“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陈奂 传疏:“芻所以萎白驹,託言礼所以养贤人。”鲜草可养白驹。后因用作礼贤敬贤之典。

几人投,就是几人还记着他,也就是坟无人祭奠。


二三分句可以理解,两个一分句都不好理解,起句都有些突兀,都是总起。


清风(何处)觅故国,(唯有)荒陵断碣,

清风,代表清流之辈,借指高洁之士。故国,已经灭亡的前朝国家;前代王朝。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髮。”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 南宋 遗民词﹞多悽惻伤感,不忘故国。”

去哪里寻觅清流之辈呢?只有这荒冢断碑,这样就顺理成章了。



3.

关龙逄墓(陈菁楠)


剖忠肝难济乱时,看坟草怒生,犹向天心申旧谏;

开此道岂期来者,听野风如咽,为悲地下有新逢。


剖忠肝难济乱时,(写历史)看坟草怒生(写现实所见),犹向天心申旧谏;(感怀想象)

开此道岂期来者(写历史),听野风如咽(现实所见),为悲地下有新逢。(感怀想象)


关龙逄是夏末大夫、谏官。民国诗人初方元有诗云:“死谏开先第一人”。据传:龙逄死后,归骸河南本郡,葬于今灵宝市函谷关镇孟村,原冢大数亩,人们为其竖碑上书“夏直谏臣关公之墓”,历代过往官员必到墓前拜谒,传为习俗。


剖忠肝难济乱时,说关龙逄的举谏已经不能挽救夏了,点名了关龙逄的悲剧命运。

看坟草怒生,切题到坟,这句让人想起莫非的名联:头发(莫非)

若春云来马嵬坡前,隐隐何堪柔绕指;

拟秋草立岳家坟上,苍苍犹作怒冲冠。


犹向天心申旧谏,坟草都不屈不饶,向天申讨,更可见关之赤胆忠心。这个比拟也很奇特,抓眼球,我感觉是受了莫非联的启示。


开此道岂期来者,这句是说关龙逄开了死谏这一大臣忠节的最高体现后,难道还期望有后者来吗?然而历史却总是犯同样的错误,让人不胜唏嘘。所以才有了后两句,听野风如咽,为悲地下有新逢。

开此道岂期来者,还有表面意思。作者来谒关龙逄墓,走了这么远来拜谒,难道还有别人也会来拜谒吗?

听野风如咽,切实景,像是在哭诉着什么呢?作者又要发议论了:为悲地下有新逢。

可怜关龙逄作为第一个死谏者,他没有想到,在他的身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还有无数的人像他一样,继续走死谏这条路,来地下与他相逢。

如此说来,这岂只是关龙逄的悲哀,难道不是我们帝国历史的悲哀吗?一代复一代,重复着同样的悲剧,人们无谓的牺牲,而历史却没有进步。


其实一个联,看着简简单单,可你要把他讲出来时,会发现有不一样的东西,越读,读出来的东西就越多。回看一次,分析结构语言,都会有新发现。

成联相对宽松一点,一般不谈结构,只看词性,只要上下相对就行

这种写法可以当作一种套路,咱们可以仿照。


剖忠肝难济乱时,(写历史)看坟草怒生(写现实所见),犹向天心申旧谏;(感怀想象)

开此道岂期来者(写历史),听野风如咽(现实所见),为悲地下有新逢。(感怀想象)


4.

题春分(周小芳)

问万物谁均修短,惟梁间燕、陌上花,与分春色滋生气;

纵千金难挽光阴,看枯又荣、旦复暮,何不书声趁少年。


修短[xiū duǎn]修短是汉语词汇,拼音xiū duǎn,释义是长短,指物的长度。长短。指人的寿命。长短。长处与短处。出自 《抱朴子·清鉴》。

上联点名春分的季节特征,白天黑夜一样长。燕,花都是春天典型物象,物候变换中谁能管领这春色呢?唯有梁上的燕子,路上的花朵。共同分担这春天的气象,滋生无限的生气,上联还是扣住春分的物候特点,立住春分两个字来阐释。


下联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了。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处一片生机勃勃。千金难买寸光阴,何不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好好读书。扣珍惜春光来生发。


第一句点题(或者提出问题),第二句承接(铺陈),第三句收结。

中间的自对一合并,其实还是747句式。第一个7散句,第二个7律句,第一个7尽量不要写成律句,其实还是原来所说557的变式,三句式的基本关系都差不多。


5.

关龙逄墓

直谏披肝胆,当局者曾迷,固闻比干之刳,豢龙之烙;

孤坟尽草莱,后来人谁鉴?堪嗟江山一哭,风雨一刍。


刳,kū,剖,剖开,就是指比干被剖心。

豢龙,huàn lóng,养龙。传说中本为氏名,亦借用为古官名。龙逄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因此也称豢龙。

烙,就是指关受炮烙之刑。

刍,就是草,喂牲畜的草。

草莱,(1).犹草莽。杂生的草。(2).指荒芜之地。


关龙逄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炮烙之刑。一种说法是囚禁后处死。


披肝沥胆,尽显忠诚,直谏所表现出来的是忠诚。

当局者应该就是指当时的夏桀 ,或者说,其他的大臣们,就是指当时知道这些事情的人。

然后两个典,都因忠诚,直言而遇害,上联写实,下联生发,上联关龙逄,下联墓。

孤零零的坟墓满是荒草,可是后世的人又有多少会借鉴其中的教训呢?除了当借鉴之意,也可以当鉴别。

江山一哭,山河为之落泪。

风雨一刍风雨中的一株刍草。也可以理解为,后来此地拜谒的人会无限感慨的掬把泪,献束花(草)。

可以往大理解,为历史的反复,为前人鉴之后人继续犯同样的毛病而感叹,也可以理解为只为关龙逄而感慨。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6.

题鼎(康黎明)


自禹王铸九牧金载以山河,楚问周迁,谋国竞相争重器;

循古礼记千秋盛祭之天地,旌功铭德,怀民从不许轻言。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传说九鼎是为大禹打造的,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于是纳九州青铜铸鼎,被称为九鼎。

九鼎身上刻有国家的千山万水,奇珍异兽,秦朝之前被奉为王权一般的国家之宝,和玉玺一样,九鼎的所有者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

自禹王/铸九牧金/载以山河

第一句就说的这个事

楚问:春秋 时 楚庄王 觊觎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 周 境,遂问 定王 使臣 周 鼎之大小、轻重,后来所说的问鼎,鼎是王权的象征,问鼎的意义不言而喻,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时候带到洛阳了,所以叫周迁,楚问周迁,都是和鼎有关的史实,谋国竞相争重器;对上面历史史实的总结。

谋国,除了自身有实力以外,还要有名头,而王权最重要的象征就是鼎,所以,谋国必要问鼎,上联讲九鼎的铸造和流传历史,以及所蕴含的意义。

第一句,循古礼记千秋盛祭之天地,讲鼎上所铭刻的东西,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上古国家最重要的事,所以在这些场合和时间都会有铸鼎以纪念。


循古礼/记千秋盛/祭之天地 也就是这句所说,旌功铭德,承接上句,补充说明鼎上都刻的内容,无非祖先的功德,战争的胜利。


怀民从不许轻言。怀民:怀德归顺之民。也就是说,鼎是肃穆神圣的,凡是在鼎前发过的誓言,许诺的诺言,都必须要实现和达到,一言九鼎。

一分句11个子不常见的,所以处理成散句,像这种,很提气势的,一个长句摔过去,里面把那些三四个短句的干趴下。像这种长句,一定要放在句首,尤其是这种三四句的短联,放别的哪,都会失衡,先总概括,声势夺人,开门见山,好家伙,这气势,把你吸引过来,再小桥流水,慢慢的说,然后一个4字句,一个7言,两个合起来基本和前面达成了平衡,也不会头重脚轻,11+4+7  ,散+骈+律,所以读起来既有节奏,又抑扬顿挫。


7.

圆(刘葆华)

不知所始,未知所终,恒持以循环,自无穷尽;

天道亦遵,人道亦守,唯藏之棱角,乃得浑融。


不知所始,未知所终,指圆的封闭曲线特点;恒持以循环,自无穷尽

由圆的封闭性引发讨论。

天道亦遵,人道亦守,何谓天道,何为人道?应该就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吧。圆遵守自然规律和为人之道?为什么要这么说,圆本身就是自然的事物,遵守天道是自然的,为啥要遵守人道?后面给了答案,作者说遵守人道就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见解:唯有隐藏起锋芒棱角,才能浑合融合,其实这也就是中庸之道。

圆你可以说它藏起棱角是浑融,我说他是圆滑也没问题,主要就看作者把你往哪方面引。咏物联讲究遗貌取神,这副联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神提出来了。

所谓的神,说到底其实是人的神,要把人的神贴到物体上去,就必须从物的形中提取出可以为我所用的东西来,寻找两者的相似性,有相似性作者就可以抒发自我,放飞自我,而不会被人认为是无的放矢。

说到这,我就想起怀抱昆仑的一个写雪的短联:

始于纷乱,

终作清白

看似写雪,又何尝不是上升到人的高度?

感觉咏物联和个人的气质关系很大,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的咏物联来,心胸开阔的人写出来的联气势也大,文字反应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意由心生,心随意动。

说到这就有个问题,作者自我介入的问题。就比如咏物联,只有作者真正的自我介入了,以己去度物,以物来度己,才能写出感动别人的联来,作品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许多人写联不介入自我,只是词句堆砌,最后只可能是干巴巴的味如嚼蜡,咏物,忌太虚和太实。

太实,就是对物体的蓦写,就是说明书让人失了生发联想的兴趣,太虚,容易离物太远,云里雾里,失掉本题。所以虚实把握是非常关键的。今天这联,上联句句写圆,又不扣死,而是高出一个层次来,切入点的选择,与作者总结的圆的特点有关,而作者总结的圆的特点而又与他最后要生发的东西有关。

比如这联,作者要说的是藏以棱角,乃得浑融。藏以棱角具象到圆身上就是圆本身的形式。


圆(刘葆华)

不知所始,未知所终,恒持以循环,自无穷尽;

不知所始,未知所终←循环

天道亦遵,人道亦守,唯藏之棱角,乃得浑融。

圆(图案守天道人道)←藏之棱角


就和写议论文一样,联也是这样,先有后面的论点,然后去找论据。


8.

薛时雨重修醉翁亭(王丹)


勋名志趣,异代相仍,壮此亭以经济文章,必曰风人,必曰贤太守;

山水楼台,劫余再造,与众宾话兴亡治乱,宁为独醒,宁为天下忧。


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由开化禅寺(今琅琊寺)主持僧智仙为滁州知州欧阳修所建。当年,欧阳修常与同僚到亭中游乐饮酒、办理政务,自号“醉翁”,就以此为亭名,并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薛时雨,字慰农,号澍生,晚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自幼专攻诗文,博览群书,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在安徽乡试获第一,咸丰三年(1853年)登进士,第二年授浙江嘉兴知县。曾官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

        薛时雨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年轻时便经常到琅琊山赏景作诗,并写下了众多楹联诗词,“踞石而饮,扣檠而歌,最难得梅边清福;环山不孤,让泉不冷,何须恋湖上风光”(影香亭联),他甚至要“愿将山色共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琅琊寺山门联)。但咸丰三年(1853年),醉翁亭毁于战乱,丰乐亭也同时毁废。薛时雨从南京回全椒时,看到醉翁亭已亭倒阁塌,丰乐亭泉竭树枯,荒草丛生,非常痛心。他从小就十分仰慕欧阳修的学识品格。作为滁州人,难道能让醉翁亭、丰乐亭从此销声匿迹吗?他决心重修醉翁亭、丰乐亭,以拳拳之心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

        薛时雨虽做过20多年的官,却清贫如洗,要重修醉翁亭谈何容易。他找到江苏盱眙的吴勤惠,吴当时任四川兵部元帅,刚迁家在滁州居住。他被薛时雨的一番诚心所感动,答应资助他。他的亲友也纷纷捐款,学生们更是倾囊相助。就这样离动工所需的钱款还相差很多。实在没办法,他只得在南京玄武湖的赏荷亭摆下字摊,为来往游人题诗写字,以此募捐。而此时的薛时雨已年过花甲,又重病在身,常常每天接连为人写字10多小时,直到手脚麻木,两眼昏花。

       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奔波,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醉翁亭重建正式动工。薛时雨不顾重病在身,亲自督工,并提笔为醉翁亭书写了“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等许多楹联匾额。与此同时,他还在亭馆四周建花墙,并在院内添建一座小楼,登楼可观醉翁亭全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薛时雨,称其为“薛楼”,并把醉翁亭前让泉上的一座石桥,誉为“薛老桥”。光绪十一年(1885年)薛时雨病卒于南京。临终前他对家人说:“我总算对得起家乡了,我生前长期在外,没有看够滁州的山水,死后也要与琅琊山色为伴。”据传,薛时雨遗体从南京回全椒时,路过琅琊山,家人遵照他的遗嘱,抬着他的尸体绕醉翁亭和丰乐亭走了一圈,最后葬在全椒的青龙冈。 薛时雨修缮醉翁亭后,写过一篇《重修醉翁亭碑记》。


重修醉翁亭碑记

(清)薛时雨

        山水之气象,历数千载;贤人君子之气象,则数十年耳。而宇内名胜之地,气象映发,若有藉于贤人君子者焉。焦山以孝然名,粟里以元亮名,永嘉以灵运名,柳州以子厚名。数君子以前,山川流峙而无闻焉者,待贤人君子而后传,传而后永。醉翁当宋全盛,治滁不三年,滁之山水遂托于醉翁,而气象始发。唐之韦公,燕寝之盛集,煮石之遐寄,犹若让美焉。

        时雨幼读东坡诗云:'醉翁行乐处,草木亦可敬。'桑根蔽庐,去滁山五十里而近,往来策蹇,凭欧梅之亭,拓子瞻之碑,悠然有怀当日宾客之游,太守之醉,不知平山堂下,颖州西湖,又当如何?但觉衣冠谈笑,若思亭所独留,以予后人之尚友。

        时雨忝冒缨绂,作吏廿年,浩然青山,仰企醉翁《归 田》之录,策蹇以寻旧游,而醉翁亭已鞠为茂草。大兵之后,宇内名胜芜废十七八。时雨滁人,言滁惄焉伤之,拙宦退畊,莫慰其修复之志。盱眙吴勤惠公时任蜀帅,方将移家为滁寓公。时雨雅故,以书干之,慨乎同心。使相曾文正公,学欧公之学者也,题名首倡。于是鄂帅李公喆第节相继之。皖大府英果敏公,今浙闽制府何小宋方伯,皖人督帅刘省三军门以下,各分奉畀。时雨乐观厥成,顾斯亭旧观未尽还也。

        时雨养疴石城讲院,蓄此耿耿又七年矣。今年复布书问当路巨公,得裕寿山中丞,庐艺圃方伯、胡履平廉访提挈群贤,再畀兼金。

        时雨缮完之志,至是而始遂。其所以孳孳十余年,不惜以退废之身,数数于当轴公卿,若干以身家之私者。而诸公之应之者,先后如响。岂徒以山林寂寥中增此流连觞咏之区,付诸丹青,发以诗歌云尔,亦愿宰治良吏皆观感欧阳公之流风善政。而疆域乂安,民物殷盛,天下之太平,长若醉翁之世。于是乎酒甘泉冽,啸咏名山,气象如斯,不亦美乎?

        时雨老矣,抚滁山之草木,有生敬于昔贤,且生敬于诸公之好古乐善,曷敢轻言尚友也哉?醵资并依汉人碑阴之例,具题名于贞石焉。

       圣清光绪七年龙集辛巳十一月 


文章各段提要:

第一段, 讲山水与人物互相映发。滁之山水因醉翁欧阳修而发。

第二段,讲自 幼时以来即怀想滁之山水和醉翁亭。

第三段,言太平天国战乱后,醉翁亭被毁,决意重修,并得到吴棠、曾国藩、李翰章、刘铭传等名人大吏的支持赞助。

第四段,写自己在金陵写字募捐,继续筹集重修资金。

第五段,写终成所愿,动工重修醉翁亭。其意义在于传播和弘扬欧阳修的流风善政。企盼疆域乂安,民物殷盛,天下太平。升华了重修醉翁亭的意义。

最后一段,再次表达对滁州山水的依恋和贤人君子的敬仰。款款情深。



两人的政治和文学才能都通过修建醉翁亭而体现出来。这个修建醉翁亭,既是指建了这个亭子,也指两人的《醉翁亭记》和《重修醉翁亭碑记》。后面的两结句也是强调:必曰风人,必曰贤太守。风人指诗人。太守,薛也做过知府。作者找出他们身份的共同点,都是诗人和太守,然后由身份的共同点推导出其政治和文学才能。所以上联是通过找出薛时雨和欧阳修的共同特点,来讴歌赞美重修这件事,把薛提到和欧阳修一个水平,自然是对薛极大的褒奖。最后再由重修这件事,把相隔百年的两人勾连起来,虽异代,但勋名志趣相仍。

看下联:

山水楼台,劫余再造,与众宾话兴亡治乱,宁为独醒,宁为天下忧。


说到亭子了,注意第三句,上承下转,既要把前两句所描述的接住,又要为后面的振起蓄势。

山水楼台,劫余再造,×××,宁为独醒,宁为天下忧。

去掉这句看下,感觉前后纯粹不搭,既然醉翁亭再造了,作者就想象了一下薛的活动:与众宾话兴亡治乱。

亭子修好了,肯定是要把酒畅怀,作者巧妙的由再造把大家的焦点引到了对兴亡治乱的思考上,这种思考,又是谁的呢,当然是欧阳修和薛时雨的,所以他们才会宁为独醒(三闾大夫),宁为天下忧(范文正公)。

上联赞的是欧阳和薛两人的经济文章,经济指经世济民,即治国的才能。下联称赞其忧国忧民的品格,更上一层。宁为,甘为,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纷纷世人,都在乱世中得过且过,自我麻醉,唯有薛诗雨这样的人还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思考,不愿意闭上思考的眼睛,醉翁亭是太平天国运动破坏的,所以会有此说。


9.

阮籍(邓涛)

世路是穷途,且饮且吟且哭,行非有法,道贵无名,不必将红尘诱我;

帝乡岂乐土,须痴须慎须酣,竖子鸢飞,才人豹隐,何妨以白眼观之。


《晋书·阮籍传》:“﹝ 籍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輒慟哭而反。”后因以“阮生慟”为穷途悲叹之典故。

上联写阮籍的行为做法,下联写阮籍的思想观点。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阮籍其实活的挺憋屈,本心向曹魏,结果司马氏掌控大权,这就需要阮籍改变自己的信仰,这是多难做的事情呀。

世路是穷途,且饮且吟且哭。世路双关,既是世间之路,也是人生之路,仕途之路。表面指他行至悬崖边,无路可走大声哭泣,实则指他哭的是这个世道,哭的是自己内心信念的坍塌,无可奈何。

阮的故事有很多,作者剪取的这个最为典型,可以体现阮的遭遇、性格,我想这或许也是他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行非有法,道贵无名,是对前两句阮途穷哭的补充说明。行非有法,指他的行为不符合理法。道贵不名,这个道,乃是心中之道,即是心中的信念。不名指的是不被人所知或者不是为了出名,

行非有法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行为,大意就是他特立独行,不循常理。

道贵不名,也可以有字面的理解,就是阮哭的都是小道啊,跑到没人的地方去哭。所行(主要是哭)无法(不合常理,不合规范)。其道无名(走的路也是人不常走的,也有隐喻人生之路的意思)。

不必将红尘诱我,道出阮途穷哭的原因,我岂是因为功名利禄的原因,我穷途而哭有更深刻的原因,更难以启齿的原因。下联就说这深层次的原因。

帝乡岂乐土,须痴须慎须酣。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在皇帝身边,随便靠近哪一方,都会有危险,所以才要须痴须慎须酣。司马昭几次试探,他都小心翼翼。痴,该装傻时就装傻;慎,虽然装傻但脑子里清醒;酣,如此重负下战战兢兢的活着,如果再没有酒或者其他东西来放松、调节,还真活不下去。

接下来两句补充说明当时的文人都怎样,竖子鸢飞,才人豹隐。真正有才能的人隐退,放弃操守的都做了高官,内心真正有所坚持的人都退隐了。对于阮籍来说,鸢飞和豹隐都不是他的选项,他是因为门荫入仕的,不是说想拍屁股走人就可以走的。门荫,就是家里有关系么,父辈做官儿子辈跟着做官,即便这样,也改不了阮籍放荡不羁、蔑视礼法的一面。

他人或飞或隐,我且自痴自慎自酣,以白眼观这诡谲世界,白眼观之,既有一丝的无可奈何,更多的却是倔强。首句一个典,末句一个典,完美对应。

朝堂并非好地方,要学会装傻,要小心谨慎,要喝酒装醉。看看现在,小人得志,贤能的人都隐退了,我就以白眼来看待这一切吧 。

鸢飞和豹隐,阮都是白眼相看的。

这联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作者肯定是做了大量的阅读,然后再选取合适的材料剪接成文,所有的材料都是以作者对阮籍的认识判断来取舍的。


10.

夜读偶题(张潞)


白日为稻粱谋,惟长夜可亲,四壁闲书皆故友;

红尘还儿女债,赊片时属我,一轮明月满西楼。


起句,上下联其实是小合的,一个意思,不过换了个说法而已。

惟长夜可亲

赊片时属我

这两结构是不一样的。

对的是字,表面上字对就行,而结构拉开,才可以把联的层次内容丰富扩充,如果还和起句一样,就干瘪了,而且,这两句其实内在还是有些趋同,就看第三句能不能救起了。

这两句同时放一联的话就是没宕开了,但分开在上下联起到不同的作用了。

四壁闲书皆故友;

一轮明月满西楼。

尾句有点味道。上联是叙事,下联是写景,这样就层次分明了。而且整副联其实都是像一个人对你娓娓而谈一样,不做好高深语,所以说比较接地气。

就像一个好友,对你述说着他也同时也是你的,中年人的苦恼与幸福,让每个人读来感觉都在说自己,唯独最后一句,突然宕开,写了一句景,点睛之笔,余味无穷。

一轮明月满西楼。类似于古人的手法,用景来烘托情。达到句尽而意不尽的感觉,同时也摆脱了全联纯是说话带来的回味不足的问题,这联虽然很平实,但贵在一个真字上,真实的东西才会打动人。

我们最最要学习的,就是把自己融进去,用自我来审视,用自我来写联,相信这副联肯定不是为了参加比赛或者作业而写的,就是很平常的日常感受,使人读了会默默无语半天,然后再长叹一口气。为什么打动人,就是因为于我心有戚戚焉,人在情理上都是相同的。不管是看视频还是看书看电视,人都会有感触,有想法,可能平时这些想法在脑子里转瞬即逝,有人就会用文字表达出来,如果把它记录下来,不管是用何种方式,里面必定有可以打动人的东西。

作为我们来说,就是学习用对仗的方式,用对联这一题材,尝试着把生活中的小感触,小感动,小确幸记录下来。

对联有很多种评价方法,不管哪一种,我觉得,如果能较为合适较为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你写出来的,就是好联,不一定非要用别人的规定去要求自己,随性随意写出来的才是最好的,不一定要写对联就一定要古人那一套东西在掌握对仗技法的基础上,尝试着用对联去抒发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叹,比写一百副征联,得一百个奖更有意义,好的作品,永远以真情打动人。


11.

轩辕台(娄翔宇)


风物话沧桑,更几番物换星移,与剩荒台生蔓草;

江山新俎豆,继千载衣冠礼乐,重添薪火荐轩辕。


作为历史遗迹的轩辕台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城东南乔山上。古《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百度出来的比较杂乱,大概可以理解这是纪念华夏始祖黄帝的一个地方吧。

风物话沧桑,风物,风光景物,起笔直接写这里的,风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更几番物换星移,什么样的沧桑呢?承接了一句物转星移,时光流逝。

与剩荒台生蔓草,几千年沧桑之后,这里成了什么样子?只剩荒台野草。

上联很简单,就紧切轩辕台的历史,说到轩辕台的现在。看下联怎么生发?


江山新俎豆,继千载衣冠礼乐,重添薪火荐轩辕。

江山,涉及到国家认同,只要是中国,那黄帝就是所有华夏族共同的祖先,自然每年都会有新俎豆。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虽然轩辕台生满荒草,但是这里每年依然有很多来祭祀的人。

衣冠礼乐,这应该都算轩辕黄帝作为华夏人文初祖的功绩。这个继,也是作者在内的现代人继承祖先遗产的继承。

重添薪火荐轩辕,这一句,肯定大多数人第一个反应就是鲁迅的名句:


近代 ·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作者的目的之一,肯定也就是让读者勾连起这句,这是在国家和个人命运生死存亡之际大声疾呼,对比作者写的时代,以及作者说的话。整体来看,下联写的要好过上联,上联写景有些空泛,尤其物转星移4个字,没有像下联的衣冠礼乐一样落到实处,削弱了上联的概括性。

由此也可见,腰句处理的重要性,不仅承上启下,而且自己也要有内容,有时候因为对仗的关系,会出现凑字的情况,就会是句子读而无味,弃之可惜,写时光流逝可以,但是最好能切一下黄帝。

上句说沧桑,已经有物转星移的意思了,再说更几番物换星移,其实有点凑了。更,后面跟的应该是递进关系的句子,这两句看不出这个关系来。

风物话沧桑,与剩荒台生蔓草;

江山新俎豆,重添薪火荐轩辕。

这样看一下,上联去了腰句,完全可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