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苏14 苏轼是如何看待富贵在天的?

 无犀之谈 2021-08-14

乌苏14 苏轼是如何看待富贵在天的?

在御史台走狗皇甫僎从汴京出发赶赴湖州抓捕苏轼的路上,我们还是回到湖州,看看苏轼人生上半场的最后时光,都做了什么?
乌台诗案起于党争,但从根源上讲,还是苏轼过往多年的口无遮拦,给御史台落下口实。
苏轼一生的功业与名声,发迹于口无遮拦。最初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就在官方的命题作文里自己架空编造了一段历史事件,并以此得了个高分,还几乎把几位担任主考官的朝中大佬给骗过去了,这事儿以前讲过,不再细说。
他一生的坎坷与贬谪,也受累于口无遮拦,而他这人又擅于嘲讽隐喻,太多诗词文章与人结仇。
那么,苏轼自己到底有没有反省过、或者说想过要稍微收敛一些自己这种性格做派呢?

当然没有。

西方近代很多哲学家都曾详细阐述过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

雪山运驴图  元 佚名
其实,当欧洲仍处在黑暗的中世纪中期时,公元十一世纪的东方哲学家苏轼,已经洞悉了其中深刻的道理,并将其直接套用到自己这口无遮拦的性格之上。
在赴湖州任之前的一年,即元丰元年初,苏轼受好友章楶(音同结)之请,为其在苏州园林内新落成的的思堂写了一篇文章,即《思堂记》。

浒溪草堂   明 文徵明

在苏公一生摧残的文字遗产中,若从文采讲,《思堂记》并算不上出众,但这篇文章对于认知苏轼性格与命运之间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况且,此文作于乌台诗案发前仅一年时,从某种意义上,苏轼“口无遮拦”“不思而行”的性格,在此时已为诗案埋下了伏笔。
苏轼在文章的开篇就说,我的好朋友章楶之所以把这屋起名思堂,就是要提醒自己时刻记得“思”字,事事先思后行。可是我呢?我全天下最不懂得思虑的人,有事就说,不假思索。
(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
苏轼为什么要这样“莽撞”呢,下面他就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如果事情还没发生我就开始思虑它,那这事就不会发生。如果事情发生了之后我再去思虑,那也来不及了。
(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
这真是一场盛大的哲学诡辩,关于苏轼的这两句话,我想到脑壳有些痛了,还是没想明白,反而把自己绕进去了。于是我把自己带入到乌台诗案中,在御史台要参我治我之前,我如果仔细思考如何应对,并谨言慎行,那后来也就没有乌台诗案了吧?但如果乌台诗案发生之后,我在牢狱之中还思考如何应对,也已经于事无补了吧?
我这样想,到底对不对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