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该如何理解?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8-14

如果,单就这两句话,大家怎么解读都行。那真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老子。但是,如果是对《道德经》作基础的解读,是不允许这样的。我认为,理解老子的任何一句话,都要跟下面几个因素紧密联系起来,《道德经》的定位和主旨,以及书里提到的现实情况进行解读。否则,就是随意主观发挥,说出的道理可能没错,却不是老子的本意,徒劳而已。

一,如何理解“道可道,非常道”?

1、“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道理(道)是可以奉行(可道)的,但我说的是有别于那些人们以为恒常的道理(非常道)。”简单地说,人都是会依据道理来做事的。但是,老子开宗明义就说,不能依据所谓理所当然的“常道”,而要依据“非常道”。

2、联系《道德经》的定位,来理解这句话。

我把《道德经》定位为“侯王的治国理念及守则”。理由是:第一,春秋时期大动乱的背景下,如何治乱?诸子百家是有各自的方案及理论的。老子的道家学派也不例外,也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方案和理论支持。第二,书中无论从话题主体还是话题内容,都是明显指向未成圣的侯王所关切的治国理政的事,老子也为侯王提出许多相应的治国理念及守则。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老子必然给讲求实际的侯王提供既实用又特别的东西,也就是治国的“非常道”。

我们看,有人把它翻译成“道,如果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的道了。”里面的哲学味道是很浓的,显然把《道德经》当成哲学书了。书里确实讲了“形而上”的道,是哲学。但是,这不是本书的重点,它只是作为理论依据而出现的。再说,这里好像说“道是不能言说的”。不能言说的道,那怎么能作为行动的终极依据呢?况且,老子说了五千多言啊!在跟侯王谈玄说妙?不是很奇怪吗?

3、联系《道德经》的主旨,来理解这句话。

本书的主旨,就是老子给侯王的守则是“以无事取天下”,给出的理由是“无为而无不为”,而终极的理由,是“自然之道”。也就是说,老子在事、理、道三个层面上都给侯王讲了大量的有别于“常道”的“非常道”。

①事层面的非常道与常道。总的就是“以无事取天下”与“有事取天下”。其他的,如“不尚贤”与尚贤;慈与失道失德的仁义礼;为腹不为目与为目不为腹;“损有馀而补不足”与“损不足以奉有馀”。等等。

②理层面的非常道与常道。总的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与“为者败之”。其他的,如“柔弱处上”与强大处上;“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与“舍后且先”。等等。

③道层面的非常道与常道。就是“道法自然”。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与有身不殆。

符合上面各个层面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全书的主旨来看,《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讲述治国“非常道”的书,是融入高超智慧的实用教科书,一点也不玄乎。所以,从哲学和玄学角度去理解这句提纲挈领的话,是抓不住全书主旨的表现。而且,从一开始就陷入偏颇的方向,是很遗憾的。

4、联系《道德经》提到的现实情况,来理解这句话。

“常道”与“非常道”,是一对完全相反的概念,其包含的道理也是相反的。一个道理,之所以是“常道”,是因为它有深藏的个人欲望和源自主观角度的无知;之所以是“非常道”,是因为它对治和升华了个人欲望,还有源自全方位角度而得的智慧。但是,现实却是人们受欲望驱使,也受无知所限,出现“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的情形,让老子很是无奈。所以,老子感叹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于是,老子就把希望寄托在其目标读者侯王的身上,一上来就说不要被社会主流价值的“常道”所蒙蔽,而要切实知行合道的“非常道”,才能实现“无事取天下”的长治久安的目标。

二,“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

1、很多人把它翻译成:“名,如果可以叫得出,就不是永恒的名了。”仍然充满哲学意味,而且也不知所云。我想,正是类似这种理解,才把老子的学说弄成“玄学”的。如何正确理解?同样可以从上一句的解读思路来进行分析,这里就不详述了。

2、下面重点说一下这句话含有的两层意思。

①老子以“非常名”作哲学概念用。它的第一层意思是:“一个概念(名)表明人们对相关事物的认知(可名),但我的说是有别于人们以为恒常不变的概念(非常名)。”例如,道、夷、希、微、静、复命、常、明、大、小、强、祥等等,这些字词有其平常的含义。但是,老子赋予了特别的内涵,使之成为形而上的名,作为老子学说里的专有概念而被使用。

②“常名”是会转变为“非常名”的。那么,它的第二层意思是:“一个概念(名)表明人们对相关事物的认知(可名),但是,人们根据此概念一致行动之后,往往得到与此概念相反的结果(非常名)。”这层意思是老子这名话的重点。

比如,常名“美”与非常名“恶(wù)”。出自“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其中“美”和“恶”是两个“名”(概念)。美,是赞美的意思,是主观好感的表达。恶(wù),是厌恶的意思,是主观坏感的表达。这里谈的并不是什么“美丑(恶 è)”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而是说,人对事物有了好感的想法(赞美)之后,是有后继行动的,如果多数人一致的话,就会出现与先前想法相反的结果,即厌恶。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全国人民都“东施效颦”!结果一出门,看见人人都和自己一样,捂着胸皱着眉,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恶(wù)不忍睹”的景象啊!现实的例子是,人们都喜欢品相漂亮的水果,结果是市场上都是施肥用药种出来的好看水果,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吃这样的水果不好。注意,“天下皆知”意味着管理者通过价值导向做了有违自然的事,一定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坏结果。所以,老子才得出结论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总结来看,理解《道德经》里的任何一句话,尤其是有争议的句子,都要有确凿的依据,而依据就在本书里。把握本书的定位,是为了防止出现偏颇的解读;紧扣本书的主旨,则是为了让关键表述与主题相契合;至于要了解书中所述的实际情况,是为了印证解读的正确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