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为乡愿迷双眼——《论语》悟读【437】

 新用户97560OBk 2021-08-15

铁肩担道义,碧血铸丰碑。

《论语》第十七篇第十三章:

【原文】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悟读】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处世为人,是需要原则的,是需要格调的,是需要气节的,是需要精神的。

“原”,一作“善”解,乡人称其为善人,谓之乡原;一作“”解,钱穆先生释道,“原同愿,谨愿也。一乡皆称其谨愿,故曰乡原。”

“乡愿”一词,其义也丰。夫子所谓之乡愿,应是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道德原则,只知媚俗趋时善恶不辨之人,伪君子是也;《孟子·尽心下》强调,“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表里不一,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好好先生是也。

“乡愿”的拓展含义,往大说是只唯本国利益,不顾它国利益;往小说是自立为王,各自为政,分裂主义;再往小说是老乡观念,小集团利益;最小的含义应该是指本位主义个人主义。

“德之贼”,谓语中的“贼”字,夫子时代主要用作动词,“害”义;作名词则是指伤害人的人,非今日之偷窃财物者。

为什么夫子称其为“德之贼”呢?理由应该有二,其一,德者容也,有容乃大,不能容,德之贼也;其二,没有原则,不主持正义,不抑恶人恶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夫子一生喜欢的是善恶两分、大道直行,有担当、有立场的君子,故曰“乡愿是德之贼。”

夫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大是大非,不可妥协。乡愿所指之伪君子,往往比真小人更为可怕

谨慎处世辩忠奸,不为乡愿迷双眼;

善恶到头终有报,不唯一时或眼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