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红兵:畅谈学校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8-15

当前中国学校教育面临着学校、教学、学习、教材、评价、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系统性和社会性的,不是学校和教育系统所能解决。教育改革应改变站位立场、价值观念、思维视角、行为定势和文化氛围,围绕核心素养,把学校打开,“好的教育、好的学校、好的课程、好的课堂应该是打开的。”

图片

图片

中国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没有发生改变,分数是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判定标准,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以分数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

0
1
教育出现了“狼性文化”问题

中国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让不少孩子成了做题机器,机器化离不开学校教育的“鞭策”,如教室里赫然醒目的励志口号:“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必定带有狼性文化。虽然不少专家歌颂狼性文化,但人应该有人基本的要义、人的文明素质,相互理解、相互同情及相互搀扶的基本素质。基于升学率的驱使,有些学校会精确计算好学生的每分每秒,用科学到极点的管理方式去管理、教育孩子,最后孩子成了“机器”。孩子,有上进也有偷懒的一面;有高瞻远瞩,也有虚夸浮躁的一面。这是人性的特点,当我们用人性的基本标准去判断和理解孩子时,家长、老师、校长就明白应该做什么,如果继续用“狼性”激励孩子,负面意义远远大于正面意义。

0
2
教学方法的传统模式化问题

现在的教师基本在一个模式框内,教学模式就是传授加训练,德国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句话,“训练既可以针对人也可以针对动物,而教育却是人所独有的。”如果教师永远用训练的方式对待学生,那最终老师成为了训兽师,学生成为了动物,学校成为了马戏团。教师应该更深入理解教育,进一步把握课堂教学。

图片

0
3
课堂教育去背景化、情境化问题

如果科学教育缺席了情境与背景,就无法真正培养孩子的科学技能,科学一定要与生活情境紧密相连,这样培养出来的科学素养才能真正处于生活中,才能直面具体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当下,很多教学用的是非道德的方式去教德育,用非科学的方式教科学,而课堂成为解题专业训练场。所谓道德是对人性的尊重,人的伦理应该对人本身的天性保持尊重,而今天的德育成为了一门孤立的学科,即教学方式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义。

0
4
学习思维模式的固化问题

课堂是教育主要呈现方式,在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表演课上,老师充当的是标准答案的领路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是寻找标准答案,找到标准答案该课目标就达成了。这种模式直接导致孩子的求同思维,扼杀了孩子求异思维、质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长此以往,孩子怎么可能具有创造力,去实现国家双创战略?当求同思维走到一定程度,孩子思维僵化,将会出现其他问题。

课堂应教给孩子真知识、真技能,而不是现成的、“死的”知识,应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在课堂上学会打问号,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要义。

0
5
教材的问题

教材基本是统一的,用一种教材教所有的孩子。统一教材虽然可以带来益处,但不能忽视其弊端,统一的教材难满足孩子的差异性需求,不是每个人都是标准化的,教育应该考虑因材施教、校本化实施,满足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

正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说,“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教材由自己单位、自己的课程,自身的老师独自开发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服务。教育不是让孩子适应教育,而应该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差异化的孩子,这才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

图片

1
不恰当的教育规则和评价标准。

用一根尺子(考分)衡量所有的孩子,用同质化标准评价存在差异的事物容易产生问题。正如龟兔赛跑,用跑步评价两者能力,却寄希望于兔子打盹,这是异常情况,竞赛过程中谁会打盹?可想而知这个规则带来的后果---否认了人和人之间本身的差异。

2
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问题,功利性教育盛行。

当下,功利文化价值观笼罩了所有的家长,孩子成功的标志是在考上优秀的大学,虽然功力在生活中是被需要的,但若是功利极端化将会响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们都赞同并行动的流行语,但却十分荒唐,决定问题的不是起跑线,而是马拉松般长跑的人生。教育应该让孩子有坚强的意志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生活,能真正慢慢走下去,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完成人生规划。

3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过度焦虑。

现在的家长患有成就焦虑症,不断把自己着急的心态传递给孩子,结果导致孩子经常性失常,深深的影响孩子。学生课业负担重,政府要求减负,学校禁止以分数排名,禁止节假日补课,但家长却主动加负,有条件几乎都选择补课,无条件创造条件补课。社会机构抓住商机,经济效益日进斗金。社会传递这样的氛围,必然会影响学校、老师和学生。

图片

中国学校教育要有所突破,应该围绕核心素养,把学校打开。围绕核心素养的根本方略,拒绝孩子培养的单一性,要基于孩子的未来,核心素养、未来必备的技能将学校打开,打开即是变革本身,至少是思维方式的变革,打开能促进变革,促进教育产生结构性的变革。国家意识体现在核心素养,让孩子围绕着国家的意志,在核心素养上提升自我。这需要从几个方面开始改变:

1
改变立场

即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维度和深度,看问题的立足点就是场。

小故事:“非诚勿扰”主持人问黄菡,做古董鉴定的男嘉宾为何心碎?黄菡给了两个答案,其一,价值连城的茶碗使他蒙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其二,因为前女友举碗出击的姿态令他心碎。但古董男给出了选项外的答案。他说“那是一个传世百年的茶碗,人类文明的结晶,就这样毁在自己手里,这么一想心就了。”黄菡的标准选项和古董男给出的答案差别很大,在于他们站位同,一个站在我的立场,一个站在我们的立场(人类文明的立场)黄菡的AB选项都属于“我”的维度,都是以事物对自己的利弊,而古董男的“我们”是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一个人类文明的晶就碎了,这就是立场。

学校教育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我”还是“我们”?教育以人为本,是以自己为本还是以“我们”为本?“我们”是否包括了孩子、老师、家长、国家、社会等等,立场决定了价值观念,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思想。

2
改变价值观念

黄全愈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掌握在政治人物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培育孩子的父母和老师手里。”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使者应具有精神引领作用,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价值,价值思想简单来讲,就是你所看重之物决定了对问题的认知,价值思想是附着于外物、行为、言语的内在的东西,老师作为引路人,得用价值观来言传身教。

3
换位思考

作为成人,从孩子的眼光去思考问题;作为教育者,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校长、老师乃至家长,应该考虑哪些思想是对孩子有用的,传递社会的正能量毫无疑义。管理者和孩子只有40%相同,成人应该关注孩子的自我满足、心理需要、成长需要等;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听听学生想法和意见,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图片

4
办学特色

用差异思维办校,正如世界级的战略大师迈克·波特所说,一个企业如果要生存、发展,只能选择两种战略。第一,成本领先战略;第二,差异化战略。公司如此,学校办学也应如此,那么办学如何才能称之为有特色呢?其一,他无我有的可称之为特色;其二,能传递思想的教学模式,对艺术化教育的真谛追求,是由狭隘思维走向宽阔思维,由保守思维走向开放思维,由零乱思维走向系统思维,由浅表思维走向深刻思维的改变也可算为特色。

5
改变思维定势

以前人们管围墙里面的叫学校是错的认识,围墙外面的广阔世界也还是学校,封闭造就封闭的个性,而开放将培养开放的人格。因此学校教育应拒绝封闭,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让孩子走向广阔的天地,获得更多的启发。怀特海曾经说过,“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社会是开放的,学校也应该是开放的,课堂不仅有逗号和句号,而且还有很多的问号和省略号,让孩子去追求、探索、研究,激活孩子的思维是课堂的意。

学校教育,能不能让孩子越来越聪明,能不能改变文化的氛围。文化的改变,不可能速成,一点点改变。凡速成的都是速朽的,不期望一蹴而就,只希望日积跬步,终至千里。

每一个教师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教育之所在;

每一个教师如何,中国教育便如何;

每一个教师是什么素质,中国教育便是什么质量;

每一个教师心向光明,中国教育便不会黑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