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821

 新用户3160VUiy 2021-08-15

++++++

这是2009年林海微澜:难得糊涂一帖的开贴语。

在下的紫黄文化之路,可以说是从茶壶起步,茶壶之后,继续佛手。

++++++
难得糊涂。

据说是前清文人大家郑板桥的心声。

年少弱冠的时候不太理解这个说辞。也是,在从糊涂到清醒的成长岁月,所谓的“人生加法”中,糊涂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昨夜星辰,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根本就是不难得的手到擒来,比比皆是。在“加法”的年代,难得的是清醒。

后来,日子见长了,渐渐地也进入了前人所说的“减法”的年代,这一段岁月,怕是真的要好好学一学难得的糊涂一说了。

前几日看电视播放著名的痞女洪晃访谈大画家陈丹青的片段。有如下对白:

洪:业余有什么爱好?

陈:发呆。

诚哉斯言。难得糊涂。

扯完了开场白,说正经。

有些事情,糊涂比明白要来得正经。

有些事情,明白比糊涂要煞风景。

难得糊涂。

国人的传统,是报喜不报忧与好大喜功。

这时节,最可人的就是难得糊涂。

比如:蝙蝠的“蝠”,通“福分”的“福”。按照五四带来的新文化后的说辞,叫做“幸福”。

      佛手的“佛”,听说也通“福”,难怪前朝不少官窑瓷器,画满了石榴佛手,多子多福。

      葫芦的“葫”,据说还是通“福”,虽然跑偏了好些个音拍,难得糊涂,都是福。

      于是乎,茶壶的壶,虽然笃定地跑偏了不少,大概依然算得上是个“福”。

难得糊涂。

糊涂=糊+涂

糊=壶=葫芦=佛手=蝙蝠

涂=图

广东话的“葫芦”,偏重贬义的“糊里糊涂”,接近于跑偏式二人转的“忽悠”。

适逢古典网一众的葫芦风生水起,连文化底蕴深厚的“匏瓜”也给网罗其中。古典的文化气息,浓郁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难得糊涂。

就从葫芦的“壶”开始吧。

也以此帖向一众葫芦同好致敬。

特别是那些原本没有机会规范地接受地道的书院教育的八闽木作工匠艺人。

难得糊涂。

每一次潜心品鉴这些主要来自八闽制作的前无古人的“无中生有”,脑海中回味的是这样一首千古绝唱: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附录“难得糊涂”之典故如下:

清代文化名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书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篆四式书法融为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书法体裁,有“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之誉。据说,“难得糊涂”四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板桥来到山东莱洲云峰山观摩古代书法典范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中,老者自称是荒村野臾糊涂之人,谦让有加。但郑板桥观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与老者谈得十分投契。
  老者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者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之上。郑板桥有感于老者的外表糊涂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空余,郑板桥请老者题写一段跋语,老者没有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一方印章“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这才知道老者原来是一位隐退官员。他见砚台还有空处,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段文字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被老人做成条幅流传开来,人们感慨其中蕴含的哲理,把它视为人生境界之追求,“难得糊涂”也就越传越广了。

公元2009年5月4日深夜

祭奠青春 不知所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