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元青花上的“蒙古版”的孙悟空

 kenbian8 2021-08-15

唐僧取经的故事随着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的问世开始流传,其弟子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其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杂剧有《唐三藏西天取经》,这些都为《西游记》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图片

86版《西游记》剧照

然而有谁见过元代版本的《西游记》呢?
又有谁见过画在元青花瓷器上的西游记故事呢?
蒙古人统治天下的时代,孙悟空长什么样呢?
猪八戒拿的兵器又是什么样呢?
他们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碰到了什么事情呢?
这块元青花瓷绘制的西游记图标本,原似为一只大炉的残片,直径30厘米,据说出自景德镇,是我花了两年时间从6位藏家那儿“磨”来的。

图片

青花西游记图部分标本 白龙马

图片

元青花西游记图部分标本 孙悟空


图片

元青花西游记图部分标本 沙僧
几片标本上的画面是这样安排的:
唐僧身穿袈裟头戴斗笠走在最前面;
孙悟空留着平头,雷公嘴,头上并无紧箍咒,脚蹬高腰皮靴,手拿金箍棒走在唐僧后面;
其后是沙僧,光头剃度,面目清秀,身挑重担;
再后是猪八戒,猪头画得非常生动,肩扛扫帚,大步流星,手牵着白龙马。
白龙马身披鞯褥,背托经包,经包光芒四射,像是已经取到了真经。
旁边还有大象、怪兽和一些其他人物,衬以松树、奇石和缭绕的祥云。
可以看出,这些标本描绘了取经圆满后的场景。

图片

元青花西游记图部分标本 猪八戒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元贞元年(1295年)浮梁县升为浮梁州,在元泰定(1324~1328年)后“由本路总管监陶”。
无论是饶州路总管监陶还是浮梁瓷局管理,元政府对景德镇制瓷业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烧造出举世闻名的元青花是景德镇窑工们的一大创举,也成就了中国青花瓷上的辉煌一页。
除此件《西游记》外,笔者还藏有元青花瓷中的几件绘画人物碗和标本:

图片

元青花“西厢望月”纹碗
口径17.1厘米,高7.7厘米,足径5.8厘米。色釉呈淡青色,青花发色浓艳,深沉而稳重,使用的青料为纯净的进口钴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烧成后的青花深入胎骨,凹凸不平,仔细看有结晶斑块,这正符合典型的“至正型”青花的特征。画面可能为西厢记场景。

图片

图片

元青花”持莲童子”纹碗
直径18.1厘米,高5.4厘米,足径5.1厘米。
这件浅碗是典型的“至正型”器物,碗底的主纹饰是双圈内表现一位英俊潇洒、活泼健壮的孩童,赤脚光膀,身穿紧身短衣,头上留有三撮毛发,手提一支大莲蓬。身后有一棵古老的松树巍然屹立,山石夹缝中藤萝攀树而上。

图片

元青花”宝钏寒窑”纹碗
碗口直径7.1厘米,高7.5厘米,足径5.7厘米。
碗内画面似为石头砌成的窑洞,洞外怪石横生,杂草茂盛,在洞口摆放着一张简易桌子,桌上放置一些妇女针线用具,女主人左手提着船形竹篮,篮里放着一些补过的衣料,右手高高举起,持针飘线,正准备缝补衣物。

元青花在绘画技法上直接借鉴和运用中国画的传统手法,在这3件作品里,既有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有自身艺术语言的表达。
从这些画面看,绘制技法有勾、拓、染、点、划等,实虚明暗相济,笔力遒劲,形象生动,绘画功力深厚。
虽然残破,但瓷画的主要画面完整,整个主题全部显现出来了,十分难得。

图片

图片

图片

绘画人物标本

这些绘画着人物形象的生活器皿,即使在7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仿佛这些带有灵性的人物能和我们对话。
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2.3亿元天价,轰动了艺术品收藏界,震动了全世界。其实,人们还没有真正了解这些产生于14世纪的艺术精品。其精美绝伦的艺术表现远远不止这个价值。

本文根据北京/张庆玉《欣赏元青花瓷画》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0年《收藏》05月刊
收藏研究所:专注于探索古物,致力于将古代艺术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融合与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