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眼看景:白云深处

 二闲居 2021-08-15

杨眼看景:“白云”深处

杨少辉

题记:今天上午回老家,顺道再访白云岩,有感于“紫阳过化”,南宋理学家朱熹创办“紫阳书院”,开启漳州一代学风,自此人才辈出,遂有“海滨邹鲁”之美誉。下午归厦,写成《杨眼看景:“白云深处”》一文,以为纪念。

白云岩位于漳州龙海颜厝镇洪坂村兰庄社后白云山上,乘坐“和谐号”动车,从厦门站到漳州(南)站只需20几分钟,再打的直接上白云岩不到10分钟。列车到站,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是故乡的土地,故乡的气息。实际上,我每年清明节回老家扫墓时都要爬这座山,父母双亲就安息在另一个山头,与白云岩寺遥遥相对。最近几年,家乡变化很大,龙厦铁路、厦深铁路从家乡经过,回家的路从2个多小时缩短为20几分钟,不过上山的路却越来越不好走了。原本还有人上山砍柴,或者种植、采摘龙眼、荔枝、杨梅,后来封山育林,平时鲜有人迹,山路荆棘丛生,每次都要年轻后辈在前面作开路先锋,从山脚下起走也要1个多小时。不过,每年清明时节,则十分热闹,在缅怀先辈的同时,也是一次家族亲人聚会。

白云岩在山的另一头,在闽南一带名气不小,主要是因为白云岩禅寺、朱熹和紫阳书院,读小学时曾经上来参观,午餐自带,记得母亲给我准备的是炒面。后来又去过几次,当时年纪小,不懂得白云岩的人文历史内涵,只觉得路陡、人稀、林密、幽静。几十年过去,如今,宽敞的水泥路可至白云岩脚下,沿着古道石路而上,先见到一个四角亭(百草亭),乃“紫阳夫子解经处”,再沿石阶而上,就是朱子祠(原紫阳书院)。

据载,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时任漳州知事朱熹在此筑了一间书院,并在此处收徒授经。现存的紫阳书院(朱子祠)乃清朝乾隆十年间(公元1745年)依旧址而建,正面看书院风格清晰,有通风采光门屏等,后面看则宗祠庙宇结构特征明显,这恰是独特的清代祠堂书院并合体“两不象”。书院门框有“古道照人”,不知出自何人手笔。书院内有出自朱熹手笔的有名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上看。”形象、恢宏而又意境高远,不愧为南宋理学名家。由此,我想起了朱熹在角美白礁龙池岩华圃书院所写的那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知漳州仅一年,却政绩卓著,吏治、文功有成,白云岩上的紫阳书院是他治漳的重要成果,也是“紫阳过化”的重要历史遗迹,漳州从此也才有了“海滨邹鲁”之称。

紫阳书院(朱子祠)后面是白云禅寺大雄宝殿,祀三宝佛、观音菩萨,据传为唐代高僧虔诚禅师卓锡处,“卓锡流泉”为白云岩“八景”之一,“何有泉”乃虔诚禅师所写。殿门上方悬挂“白云深处”木匾,为明末书法家黄道周题写行隶。殿内有楹联:“唐虔诚禅师净扫白云封油口、宋紫阳夫子解经在此留圣迹”。

因来去匆匆,所谓白云岩上“七奇八景”,也就没有一一细看,其实有的也已经看不到了。根据资料所言,“七奇”就是奇螺无尾、奇虾红壳、奇蛙白颈、奇龟柴头、奇莺栖石、奇蚁黄色、奇鼠飞树。“八景”包括松关鸟语、何有石、百草亭、意果园、洗砚池、棠荫漏月、卓锡飞泉和晚浦归帆等,相传是朱熹亲自命名的,还有动人传说,这里就不赘述。

归来之前,站在白云禅寺门前极目远眺,视野开阔,漳州平原尽收眼底,母亲河九龙江缓缓而过,可谓溪山如画;近看,白云岩、百草亭、朱子祠(紫阳书院)、白云禅寺同处于一条中轴线,儒、道、释三家和谐共处,千百年来同享后人祭祀,文化景观奇特。不过,亦有遗憾,作为漳州地区遗存不多的唐、宋历史遗迹,如何进一步合理保护和开发,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应是一个重要课题,如制作精美宣传手册,供游客了解等等。倒是当地管委会负责人的热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上山之初一见面就热情招呼“啜茶”,回来时,还招呼“吃饭”。若有机会,再来细细体味。

老哥:杨少辉写于2015年5月31日(周末)下午,本文有引用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