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法之前,全都是“奇技淫巧”

 馨香斋918 2021-08-16

方法是枝叶,心法才是根本。

陆续写几篇心法。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认知的变现……”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认知”的重要性。但“认知”究竟是指什么?就是“懂得很多知识和道理”吗?照理说,所有的知识,只要慢慢学,总能装到脑袋里。

但是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

你想给某人讲清一个道理,他却无论如何无法理解。他能听懂每个字,但就是不理解、不认同、做不到。

为何?

你触及到了他的底层代码,就像把他电脑格式化。你让他装一个APP还行,要让他把windows换成linux,那是千难万难。

这根本就不是某个点的分歧,而是整个思维大厦都格格不入。说服一个人,无异于推倒他的人生。所以才有了那句:

人不能被说服,只能被天启。

这说的就是心法。

(一)

“论演员的自我修养”,我们评价一个演员,常以演技来定。但究其根本,却不是“技”的问题,而是心法问题。只有灵魂附体,全身心all in,才有可能演得好。

同样是演曹操,鲍国安的灵魂附体和陈建斌的故作深沉,效果完全不同。

这就是同样一件事会因为心法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同样是教训孩子,“指责埋怨”和“带着爱”,效果完全不同。

同样是加班,“认为公司压榨”和“一心要完成目标”,效果完全不同。

同样是帮助人,“迫于压力”和“带着慈悲心”效果完全不同。

同样是送妹子礼物,“讨好她”和“投资她”效果完全不同。

做着同样的事,命运却大异其趣。

你看周围的成年人,个个智力正常,举止得体。但如果一层层剥开洋葱皮,你就会看到内心结构的巨大差异。大家只是在外表掩饰下才趋于相似的圆滑。

骨子里的心法,却在冥冥中决定着人生路径。

心法,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是形而下。

2、建立在知识体系之上的思维系统。这是形而上。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我们分别来看。

(二)

为什么你接收了很多信息、学了很多知识,依然会陷入失败?

若没有自己的思维系统,信息不但没用,还可能有害。

先讲一个真事。

在某个省城,有内部消息传出,省府为了带动远郊新区发展,准备搬到该新区。某人L君在机关工作,打探到可靠信源,于是提前去那里买房布局。但后来上头出了一纸禁令,严禁新建楼堂馆所,最终没有搬成。后来该片区房价较高点下跌达到-30%左右。

这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为什么没搬过去?

因为上头出了政策。

为什么出了政策?

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大,要减少开支。

上头最终想要的,是民富国强,而不是一个新区啊!

所以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靠搬省府而带动远郊的崛起”这事,不靠谱的概率高达99.99%。这概率不会因为你有内幕而改变。

L君自认为有省府背书,板上钉钉。却根本没明白政策和市场互动的底层逻辑。

有人说,那还是内幕不够硬,如果他也知道上头的内幕,就不会做错了。

但是你永远不可能知道所有信息。决策人之间也有博弈,他自己都不敢保证100%。

而如果你真正懂得了经济规律,懂得政策和市场的互动模式,就会掌握大概率的政策路径。这才是正道心法。

(三)

很多人像L君一样,特别热衷于追逐内幕消息。炒股要找公司内幕,职场要打听同事八卦,买房要找政策内幕、规划内幕、开发商内幕……

内幕有用吗?

这要看你的心法处于什么段位。

内幕本身只是一团信息,信息必须经过你的思维系统分析之后,才能转化为你的判断和决策。决策是否正确,完全取决于你的思维系统,而不取决于信息本身。

如果你的系统漏洞百出,那信息只会扰乱你的决策。靠内幕来投资,败者居多,胜者也不长久。

因为追逐内幕恰恰表明了你不注重思维系统的建设。因为思维系统的薄弱,就不得不外求于内幕信息来寻找安全感。

信息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必须依附在心法之上才会发挥作用。

(四)

人类的进化历程,使得人类天生就渴求更多信息。哪里有水源、哪里有敌人、哪里有野兽或猎物,这些都事关生死,而且反馈及时,立即兑现。

而心法的建立,却是需要深度且长期的思考、感悟。大脑耗能极高,回报周期又长,自然不符合进化规律。

所以世人多是顺着本能摄取信息,而逃避真正的思考。

为什么很多“做题家”擅长考试,却在现实中“怀才不遇”?

金融界有好多学霸考试非常厉害,有的甚至拿下CFA FRM CPA各种高水平证书。但这些巨子们,很多却还在做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只能给别人开户。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他们用来应试的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心法。没有内化为心法,知识价值就约等于0。不是信息没用,而是你不会用。

(五)

“我自己段位不够,那我跟随巴菲特的操作行不行呢?”

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想法,找一个大师,跟随他。

但投资根本就不是一个单一动作,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啊。

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他心法的表露。趋势、项目、时机,确认、纠错,他是配套的,一项出问题结果就差别很大。就像画画抄袭表面光影一样,既抄不完,又画不像。

众生看形式,永远不能成佛。

如果没有“爱人”的心法,就容易在讨好和冷漠之间摇摆。

如果没有宽容的心法,就容易在忍让和报复之间反弹。

如果没有洞察用户需求的心法,就容易在迎合和自嗨之间摇摆。

如果没有“寻求低估值”的心法,就容易“逆行”抄底,把套牢当成长线投资。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高手,你可能连看都看不懂。

正如巴菲特的每次动作,都有人惊呼“这次他肯定错了”

都是明牌,掏心掏肺讲给你,你就是学不会。

海底捞你学不会,褚橙你学不会,名创优品你学不会,张磊你也学不会。

心法段位不一样,高手的操作你往往看不懂、看不上,最后还是走在自己的老路上。

这作业抄不来啊!

(六)

形而上的心法,建立在形而下的知识体系之上。

可是建成体系的人少之又少,都是一块块碎片在拼凑。知识不成体系,心法的基础就不牢固。

我们先问一个很流行的问题: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道理之间相互冲突啊,你压根不可能做到。

子曰诗云:放弃是一种智慧。但又云:放弃是最大的失败。

他们劝你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但又说坚持就是胜利。

他们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但又说小心驶得万年船。

既说相由心生,又讲人不可貌相。

自古英雄出少年。但姜还是老的辣。

三思而后行,凡事要深思。却又说不要犹豫,干了再说。

你分看每一条都对,但它们却是相互冲突的。

有人说:思考和犹豫不是一回事,我们要思考但不要犹豫。

可就现实来讲,犹豫就是在TM思考啊!

这种相互冲突的道理,是不可能同时装进你的思维系统的。你仅仅限于“听过”而已,根本无法执行,不但“过不好这一生”,还可能会引起“精神分裂”~

相互冲突是表层事物的特征。

越浅层越冲突,越深层越归于一。

正像一棵树,枝杈之间有分歧,但树干却归于一。构建知识体系,就是挖掘“一”的过程。

所以,只有脑中构建一棵树,才能把它们连为一体。所谓一眼看穿本质,就是一眼看到枝叶下的树干,这时你才会澄明透彻。

(七)

脑中没树的人,还容易一叶障目,小事当大事。来一片云就认为要变天,天气预报毫无准确性。

还记得当年的共有产权房吗,一度被认为以我们特有的智慧找到了除市场和保障房之外的第三条路,大有颠覆经济规律之势。

但后来就挂起了。

为何?

凡要降低商品价格,唯一的方式就是增加供应(压制需求=降低福祉 减少供应)。其它一切小聪明都是奇技淫巧。(我知道有太多人不认同这一点)

我们只需问一句:增加供应了么?

限购社保由一年变成三年,增加供应了么?

严查资金来源,增加供应了么?

新房限价、集中供地,增加供应了么?

媒体们费尽心机捕捉每一分“噪音”,然后成倍放大,装裱成各种“重磅”和“突发”来灌进你的听觉中枢。你劳神劳力、丧失睡眠关注的大事,只是历史的尘埃。

他们多赚了几两碎银,你却错过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噪音干扰了你构建体系的进程,而体系的匮乏又使你无法分辨噪音。

(八)

怎样才能构建思维系统,完善心法?

这并不容易,但也没那么难。

首要的一点,就是摆脱被碎片信息填满的虚假快感,给深度思考留出空间。

在如今节奏快且信息过载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沦为信息的应激机器。刷朋友圈、刷抖音、刷微博,停不下来。

大脑天生不爱思考,碎片化信息正好契合了大脑偏好,使你几乎不需要付出劳动就能沉浸在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之中。

而深度思考却令人畏惧。

有句话说: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其实,深度思考是个纸老虎。开头很苦,但后面会越来越轻松。从事情表象向下延伸到树干,延伸得多了,就会发现万事同源。

本质是最简洁的,越是表象越复杂。

所以当你深度思考多了,就会越来越轻松。

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是:让心态保持开放。

不自作茧房、不关上心门、不预设结论。

以及更重要的第三条——

让身心保持松静状态。

我们的心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妄动的状态。瞬息万念,各种念头翻滚。这些潜意识为了维护自我而不惜扭曲世界,它充满着矛盾、顽固和狭隘,使我们不能明察真相。

人们对这些妄念常常不能觉察,更别说消除了。

松静状态即放松而又专注、心无旁骛的状态。有人把这称为“放松性警觉”,而心理学中又叫心流。这种状态会斩断贪恋、杂念与焦虑,发展到极致,就是佛教中的禅定、道教中的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这种状态下,智慧涌现,就很容易觉察到事物运行的规律。

怎样达到这种状态?主要方式有打坐、冥想(需要恰当的方法)、专注于当下(参考《正念的力量》)。

如果做起来有困难,可以先多读心理学。心理学更直接地让你对自己有觉察和反思,让你发现大脑易犯的错:错误的行为、错误的感觉、以及荒谬的逻辑。(参考《思考,快与慢》《错误的行为》)

(九)

知识体系 思维系统=心法。

大清国认为洋人的机械、钟表都是奇技淫巧,被后人当作笑谈。其实,若抛开底层的科学原理,这些东西本身还真不值得高看一眼。

真正碾压大清的,不是钟表和军舰,而是它背后的心法——一整套科学体系及其思维范式。

在心法面前,那些东西确实只是奇技淫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