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走近作者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趁势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刘邦派兵守关,驻军于霸上,想做关中王。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1.字音识记 3.熟语积累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即时小练】 ①在讨论会上,他的一番话却暗有所指,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②这是决战的最后五分钟了!这一班劳苦功高的“英雄”,手颤颤地举着“胜利之杯”,心头还不免有些怔忡不定。③用人企业辞退员工可以用各种方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法律有时也管不了。 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 王:为王、称王 (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山东:古今异义词,指崤山以东地区 (4)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答: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省略句) (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答: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相,珍宝全都占有了。 (省略句,同时又是状语后置句) (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答:财物没有被掠取,妇女没有被宠爱。(被动句) 3.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斗争的根本原因。 B.项羽“怒”表明他是一位性格火暴、极易冲动、城府很浅的人。 C.本部分点明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说明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为后文的故事做了铺垫。 D.范增指出刘邦的天子气,目的就是要项羽抓住时机消灭竞争对手。 解析: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斗争的起因,不是根本原因。 二、 阅读课文第 2 段, 完成以下各题。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素善留侯张良 素:一向,平时 善:友善、交好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之:动词,往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介词,替,给 计:动词,谋划,设计 (4)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同“拒”,把守 内:同“纳”,接纳 (5)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旧,交情 (6)张良出,要项伯 要:同“邀”,邀请 (7)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命 (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1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忘恩 (11)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同“早” (13)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造册登记 (14)不如因善遇之 因:趁着(机会) 5.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答: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答: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状语后置句“以事具告”和省略句“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3)孰与君少长? 答:他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固定结构) 6.下列能表现刘邦和项伯联络感情的一组是( D )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是张良说的话,表现张良的智谋;③是刘邦对项伯表明不敢背叛项羽。 7.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项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透露了军机,后又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 B.张良在危机之时仍想着为刘邦谋划,表现了刘邦集团的团结以及刘邦的知人善任。 C.刘邦说,是一小人为他出谋划策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只要占领秦国的土地就可以称王,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 D.第2段共写了两件事:第一,项伯夜访张良被张良利用;第二,张良献策,情节发生变化。 解析:C项,“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错,是不要放诸侯进入;同时“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三、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以下各题。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黄河以北 河南:黄河以南 (3)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假字,同“隙”,隔阂、嫌怨 (4)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用作动词,递眼色 (5)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7)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用作动词,给人用刑 (9)毫毛不敢有所近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动用法,使……为王 (11)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因:趁机 9.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答: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状语后置句,即“因于坐击沛公”)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被动句,以“为所”做标志) (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答: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固定结构,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 (4)客何为者? 答:客人是干什么的?(宾语前置句,即“客为何者”) 10.下列全都表现项羽缺乏斗争经验、政治上不成熟的一组是( D )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④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⑥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解析:②表现了项羽的骄矜自大;⑥是樊哙的观点。 11.下列对本部分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C ) A.刘邦小心谨慎,轻车简从,来见项羽于鸿门。其整个的活动表现,真可以说极尽低首小心以博求项羽的信任。在称呼上,对项羽是一口一个“将军”,对自己是一口一个“臣”字。又用共同起义江东的老关系来打动项羽。接着恭维了项羽的功勋,也表白了自家的苦劳。最后,他用真情打动了项羽。 B.项羽粗豪大意,骄傲自恃,几乎是完全疏于戒备,竟在刘邦一番口蜜腹剑的说辞面前,迅速而又彻底地解除了思想武装,成为刘邦的思想上的俘虏。并且把密告给他如此重大消息的曹无伤,轻易地泄露给刘邦。后面的不听范增、放任项伯、害怕樊哙等自损行为,都是有其由来的。 C.在击杀刘邦这一问题上,项氏集团内部,步调不统一,并且有人公然出来破坏。而刘邦集团则有组织有准备,步调也极为统一,并且能做到互相配合联合作战。张良看见情况紧急,于是出军门招樊哙,通过张、樊二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这一方是无一人无一刻不在高度紧张戒备之中。 D.本部分最后一段,是写樊哙的场面,也是写项羽的场面。樊哙一派为刘邦解释的有胆有识的说辞,表明他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细之处。但他所以能受到项羽嘉赏,主要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与项羽相投契。 解析:A项,“最后,他用真情打动了项羽”错,是他的态度使项羽放松了戒备。B项,“害怕樊哙等自损行为”错,他没有害怕樊哙。D项,“主要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与项羽相投契”错,主要是因为指责当中包含着尊敬的讲话。 四、阅读课文5~7段,完成以下各题。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道芷阳间行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2)沛公不胜杯杓 杯杓:酒器,借指饮酒 (3)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拜两次,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责罚 1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_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宾语前置句) (2)沛公安在? 答: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句) (3)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答: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省略句)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判断句和被动句) 1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刘邦脱逃前所做部署的一句是( D ) A.乃令张良留谢 B.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解析:D项是张良替刘邦所说的致歉词。 15.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刘邦乘势逃席,本意就想逃归,但他却假惺惺地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直等樊哙说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替他解嘲的话来,他才“于是遂去”。他把带来的厚礼留给张良,以便进一步麻痹项羽。 B.写刘邦正式逃遁时,他狼狈地扔掉车马,和樊哙等四员心腹将领,走僻路抄近道,急急逃回自己的营垒。临行时,还没忘掉告诉张良“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其沉稳镇定的心理显现出来。 C.张良入谢,向项羽、范增献礼。张良的措辞,极为婉惬得体,项羽在听到刘邦逃走的消息时,也没什么明显表现,相反地,还“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则大不同,这种场面,无异于在说明他的几次老辣机谋,都归破产。 D.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密告他的曹无伤,剪除了内部的隐患,加强了内部团结。这和项羽一方的变化动态,构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解析:B项,“其沉稳镇定的心理显现出来”错,应是恐惧不安的心理显现出来。 ![]() “鸿门宴”可谓是项羽与刘邦之争的一个转折点。有人说正是因为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一失足”,才酿成了他垓下被围、乌江自刎的“千古恨”,你是怎么看的? [他人之见] 观点一: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劲敌刘邦,纵虎归山,的确留下了无穷隐患。“鸿门宴”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也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观点二:项羽的失败,关键在于其性格中的弱点。他寡谋轻信,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赳赳武夫直率的性格,这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观点三:项羽的部下也有责任。范增急躁易怒,一旦计谋不成,徒做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触犯了项羽的忌讳。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却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一个在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项羽的失败,他们也应负一定的责任。 [你的观点] ![]() ![]() 2.结构图示 ![]() 3.写法赏析 (1)刻画人物方法的多样性。 ①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樊哙闯帐一层,双方斗争已经白热化,矛盾的焦点此时集中到樊哙和项羽身上。作者一方面写出了“突然”闯帐的樊哙勇猛而粗犷,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闯帐成功后的樊哙善言而多辩,表现了樊哙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他出色地完成了保卫刘邦的任务。而写矛盾另一方面的项羽,先是因樊哙的闯帐而惊异赞赏,后是被樊哙数落而目瞪口呆,表现了项羽沽名钓誉、勇而无谋的性格特征。这些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刘邦谢罪一层,通过刘邦的花言巧语,委婉陈词,把刘邦的谙练权术、能屈能伸的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写范增举玦,则以无声的行动表现范增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掉刘邦的谋算;而范增“起,出,召项庄”这一连串动作,更表现了他一计不成、另谋计划欲杀刘邦的迫切心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范增是想暗中杀掉刘邦,故只能示意而不可言传,只能己方知而不欲对方知,描写可谓细致入微,合情合理。 ③用对比的方法,互相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鸿门宴》中作者共塑造了四对人物。刘邦与项羽,都是主帅,但性格各异。张良和范增都是谋士,两人都很有远见,但同中有异,张良从容不迫,冷静沉着,而范增急于求成,擅召项庄。樊哙与项庄都是勇士,各为主帅效命,樊哙粗中有细,项庄勇而寡谋。曹无伤和项伯都是内奸,由于两者在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下场也就不同。不同的人物形象互相照应衬托,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2)结构完整,情节紧张紧凑,曲折生动,富有戏剧性。 故事自始至终以刘、项斗争为主要矛盾,中间插着项羽集团内部保刘派与杀刘派的次要矛盾。以曹无伤告密、范增说项始,以范增怒项、曹无伤被杀终,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前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间矛盾一环套一环,一路波澜起伏,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尤其是矛盾发展到非常尖锐的地步,忽然又急转直下,情节又得到缓和。如“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就像弦上之箭,即将发射。再加上范增的“急击勿失”的建议,使弓弦拉得更紧。然而由于项伯的往返疏通,一场大战却骤然避免。又如“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这个难解难分的惊险场面,使人对刘邦的安危拭目以待,却被突然闯进的樊哙解了围。这样的情节安排,仿佛来如骤雨,去如轻烟,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富有戏剧性。 (3)在材料的运用上,使用了各种笔法。 如“繁”(樊哙闯帐)、“简”(诛曹无伤)、“省”(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复”(樊哙陈词)等手法的运用,都十分得当,收到了恰到好处的效果。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