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好好长大,到底有多难?爱是天生的,暴力和恨是教出来的

 小贤心理 2021-08-16

前言:暴力之下没有赢家,都是悲剧。

校园暴力和欺凌,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它对每个受害者来说都是一场噩梦,甚至可能留下一生的阴影。

一时间对未成年人“渣”欺凌和犯罪的讨论喧嚣尘上。

每当看到这类事件,不由想问一句:善与恶离我们的孩子距离到底有多远?

是什么激发了“人性中的善”?

是什么引发了“人性中的恶”?

如果性本善

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些青少年身上的“恶”?

当把孩子的恶,放到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这个三棱镜中去看,我们会发现:

校园霸凌,未成年人犯罪,追根究底,每一个施加暴力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病态的家庭,背后都是不负责任的家长。

90%以上的犯罪青少年背后的家庭出了问题。

有的是家庭结构不完整,有的是家庭功能不健全。

结构不健全主要是离异、丧父或丧母等,家庭功能的问题如暴力管教、情感忽视、较差的亲子依恋、冲突的亲子关系、冲突的父母关系、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都是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的风险因素。

如今的父母很爱孩子,只是不太懂怎么爱孩子。

生活中给了孩子太多物质上的东西,但是唯一没有也不可能让孩子学到的是承受和处理风险与挫折的能力。

所以,我们看到许多青少年在应付冲突事件时,要么显得退缩。

要么就是拳头说话。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身体外型发生明显变化,第二性征也开始显现,成人感逐渐产生。

但相对身体的快速成长,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速度却较为缓慢,其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

青少年身体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不一致带来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危机”。

1、

安全感建立不够

当一个孩子意识到身边没有一个人能够帮他时,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伤害自己,要么伤害别人。

受害者,可能被逼上绝路;

旁观者,可能成为冷漠的大人;

施暴者,可能被暴力反噬。

在未成年的暴力事件中,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

2、想法表达困难

 “暴力”其实是人没有得到想要的自己的一种表达。
人有对别人的暴力,也有对自己的暴力。
“暴力”所代表的是一种无力感,暴力的过程其实是人在寻找力量的替代品的过程,当今普遍存在网络暴力其实表达出来的正是一种群体性的无力感。
“无力感”其实是源自于人的内心充满了各种冲突,不仅失去了内在的秩序,也失去了内心的力量。
人内心的无力感源自于内在的紊乱,什么地方打上了死结,人的无力感就存在于此。
内在有清晰脉络的人是不会对人生产生无力感的,他/她知道自己需要的力量应该在哪儿涌现,哪儿需要便流向哪里。
其实,想更好地去理解人为什么会产生暴力,可以同步认识一下人的“温柔”是怎么来的,人在怎样的状态下会让自己变得很温柔。
当一个人表现得很温柔的时候,其内心一定是会有“和谐、平静、温暖、满足、宽容、理解、喜欢、爱、有序……”这样的内在语境。
并且,温柔的人非常有力量,称之为:温柔的力量。

温柔的人不仅有内心的力量,并且还能让能量顺畅地进行流动。
“温柔”的反面就是“暴力”,带给人温柔的反面情境,就会让人产生暴力。

3、出自本能防卫

 通过暴力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2层次。

另外,父亲的缺席也意味着非裔子女关爱的缺失,而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对于父母及家人亲密程度的感受,是能起到最为稳定的保护作用的指标。

感到被父母关爱是最有意义的”

来自父母的爱足以在一个孩子成年后,成为他抵御挫折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然而如今的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爱,或是给予过少,或是给予太多,或是给予畸形的爱。

4、吸引家长注意

缺爱和溺爱。

缺爱和溺爱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一些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也是诱发违法犯罪的风险因素。

认知学习表现(模仿)

许多儿童在目睹暴力后会有精神受创伤的迹象。

这些现象包括失眠、遗尿、发怒、退缩或否认与他人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因没有保护好其母亲而感到内疚从而吸毒、酗酒来麻木其情感。

在校学生会有成绩下降、经常旷课、行为问题、退缩或否认与他人的关系的情况发生。


霸凌,是弱者寻找存在感的游戏。
霸凌者通常都是些普通人,多是因为一时兴起,觉得自己成为“大佬”很威风的感觉。
但往往事到临头,真要动手欺负人时,施害者也会觉得自己行为不对,但会因为自尊心之类好强心理,更架不住同伴在旁边看,尤其当感觉到欺负对象害怕时,施害者就会越得寸进尺。
一起又一起的未成年人校园霸凌事件,无法给予处罚的未成年人,却给受害者留下了无法恢复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受欺凌者心理上承受了不属于他们的惶恐和惊怕,甚至有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童年的阴影之中。更有甚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饱受折磨。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成人PTSD患者通常具有以下四类症状:
侵入性症状(该事件反复并且不可控地侵入他们的想法中)
回避提醒他们这件事的任何线索
对思维和情绪的负面影响
警觉性和反应的变化

儿童PTSD患者的症状则略显不同,如:
噩梦
反复扮演创伤性事件或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
过度依赖监护人
已能独立上厕所的儿童有尿床表现
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等
PTSD被称为“隐藏的内伤”,但我们不应该无视它,更不应该保持沉默。积极地寻求帮助并勇敢地与过去道别,你将会发现生活中还有更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受过校园暴力的人有很多,最终克服心理障碍的却很少。
受凌者曾经历过的一幕幕,将对其以后的人生造成什么严重后果,我们不可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对其人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可能你会说,我既没有受凌更没有凌辱过别人,但其实,你永远不知道在一场校园霸凌中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即使只是旁观,“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关注校园霸凌,不做造成雪崩的任何一片“雪花”。
从一个小孩是怎么一步步“变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如何让一个小孩不再“变坏”。
面对生下来纯洁如白纸的孩童,父母需要承担起责任,以正确的引导减少制造“恶童”的土壤,引导孩子向“善”的方向成长。
当发现孩子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时,及时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暴力之下没有赢家,都是悲剧。
爱是天生的,暴力和恨是教出来的。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