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衢州记忆·古村落 在静逸中阅读时间

 风行阁影像 2021-08-17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6-03-14 10:04

  开栏话

泽随古村被溪流环绕。

  一座城,一处乡,一个村,总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为她注入人文记忆。

  那老街和小巷的古朴温馨,那老宅和祠堂的饱经风霜,那小桥流水西风古道的夕阳辉映,那古塔庙宇的浓荫掩饰,那古树古井的斑驳陆离,那乡贤名流、“非遗”传人的传奇故事,那镌刻着美德美誉而流经千年不衰的传说,还有那风情万种的吹拉弹唱、丰富多彩的祭祀纪念、手工工艺、传统佳肴美味等等民俗文化……衢州,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处处闪烁着令人难以忘却的记忆。这些记忆,就是这个地方的根脉、灵魂和乡愁所系。她们,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追忆、激励与希望。春风缱绻挽乡愁。在2016年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衢州日报》及《衢州晚报》的人文周刊将推出特别策划栏目——“衢州记忆”。 “衢州记忆”下分“建筑”“民俗”“古道”“人文古树”等子栏目,我们期望以人文情怀深度发掘三衢大地上的这些记忆,在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使之更加熠熠生辉。欢迎广大读者来稿并提供线索。

  记者 徐丽 通讯员 蓝正伟/文 徐丽/摄

  【地图】

  在距离龙游县城西北面22公里处,有一座依据阴阳五行与传统星象布局的风水村落——龙游县塔石镇泽随古村。泽随村是徐偃王后裔聚居地,这个历经春秋姑蔑、在明清龙游商帮文化的沉积下而诞生的徐氏村落,因其悠久绵长的人文历史积淀而在2012年5月被列入省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8月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微导游】

  ●自驾路线:从龙游县城出发,沿龙丽温高速往西北方向行驶至龙游北出口下,进入龙游支线行驶至泽随中心学校,再往西行驶约5分钟左右,可至泽随古村。

  ●公交路线:在龙游县汽车站直接搭乘前往泽随的城乡公交即可。

泽随徐氏家谱上的徐偃王碑文记载和徐偃王祖先绘像。

 

雕梁画栋

  【探访记】

  桃花流水,小楫轻舟,都说江南最美在春天,而早春三月的泽随,马头墙下,小轩窗前,三两支含羞待放的桃花,早已将一整个春天的信息迢迢传递。

  山高入云,依山而隐,颇具挺拔之姿;以溪水为引、河流为贯,稳重扎实又不失清新灵动。这里以山水为怀,人心阔达敞明,又得天地净逸,恰配得上“泽”“随”二字。

  存留至今的九井十三厅

  青墙黛瓦马头檐,桃花垂柳三月天。泽随,这个氤氲着水气名字的村庄,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整个村落犹如一块温润璞玉,裹挟一份远古的记忆而来——泽随的先人们认为,水有“聚气”的功能,整个泽随村溪流环绕,潺潺溪水汇聚到上下湖中,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源源不绝的财气。呈太极阴阳八卦形状的上下湖畔,鳞次栉比地罗列着一百多幢明清时期的古宅,结构之规整,布局之繁密,犹可窥见这个村落当年之繁华。

  泽随村尚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徽派古建筑146幢。其中,明代建筑22座。村主任徐跃成介绍道,泽随村北面有大乘山和真武山,两座山上分别有一支水源流向村中,两支水流环绕村落一直向南汇入衢江,溪流和村里的珠峰山被称为“双龙戏珠”。在泽随,最令村人引以为豪的,是存留至今的“九井十三厅”。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宅,纵横交错的弄堂巷道,让人如同陷入了八卦迷宫一般。沿着村中的上下湖畔缓步慢行,静静聆听青石板路上的跫音回响,感受着属于泽随古村的幽静与从容。湖畔的古宅和天光云影倒影在水中,三两只鸭子悠闲地凫水而来,俨然一幅属于江南的水墨画卷。

  公元1294年,也许也是在这样一个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的午后,当泽随徐氏的先祖徐文宁凭借捕猎之兴来到泽随这片土地时,他看到整个泽随沉浸在早春薄薄的雾气之中,没有浓烈的色彩渲染,朴素安怡,只在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停驻间,便发现了这里的动人之处。随后,他携家人迁居于此,躬耕垄亩,诗礼传家,开创了泽随徐氏一脉七百余年的绵长历史。《民国县志·氏族考》上这样记载着“泽随”一名的由来:“文宁,字孔安,本居西安之峡山,性嗜山水;元大德间,曾游龙游诸山,至两县交接珠峰处,相阴阳,观流泉,而宅居焉,占之地,'泽雷随’,因以泽随名其村。按'随’为《易经》挂名,震下兑上,挂词有'泽雷随’之语。泽随系取收尾二字而来。”

  一代又一代的徐氏后人围绕着村中那座名唤珠峰的小山丘为中心建造宅院,相继又建了十三厅——山后厅、塘沿厅、上宅厅、坞里厅、中和厅、前宅厅、东头厅、新元厅、状元厅、里花厅、花厅、燕怡厅、德齐厅……及至嘉庆年间,随着徐氏祠堂的落成,祠中的徐氏家谱上,也清晰地记录着泽随的“十景”——岑谷藏云、古洞龙蟠、双湖鱼跃、珠峰绕翠、凤岭晨钟、竹院书声、松轩琴韵、东垄农耕、西溪渔钓……至今,人们还能看见双湖鱼跃、珠峰绕翠、东垄农耕、西溪渔钓等景致,在这古老的村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交融,一切显得平静而悠然。

  停泊于历史长河中的一苇轻舟

  阳春三月的油菜花田、古朴清丽的徽派建筑已经成为人们对江南的既定想象,但善贾尚读的家学渊源与谦冲恬淡的生存之道才是让泽随千古如一的根本所在。

  泽随的记忆并非被尘封,历史和生活的沉淀时刻伴随在人们左右。市井巷陌,随手推开一扇门扉,就可能走进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中去。“每年正月十三,村里都要舞龙抢龙珠。以前,每个厅都有一条龙,谁家最早抢到,谁家这一年的运气就会最好。”徐跃成告诉记者,村中正月十三舞龙的传统,至今已经延续了几百年之久。在泽随,理想的人文生活并不需要避世,这里是写意的,流水的尽头有村落,座座民居掩映于明山秀水间。奠定了泽随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敦厚秉性,并由此创造出守着规矩和方圆的风水村落群,展示着前人的情怀与优雅的人居方式。在泽随人看来,文雅的生活和一地鸡毛并不相违,湖畔的洗衣台上仍有三两主妇浣衣择菜,生活怡然自得。由此,人们也就找到了整座村庄温婉可人之所在。而泽随几百年的历史和文化,也恰恰蕴藏在这些古旧的角落里,朴素寻常,但驻足在其中每一个寻常的画面里,都会感觉到泽随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恰若一苇停泊于历史长河的轻舟,随江上清风微微荡漾,泽随的浪漫,也便往往蕴藏于不经意之中:精工细镂的额枋、斗拱、雀替,栩栩如生的门楼木雕上,生动地记录了泽随村先人们耕、读、渔、樵的传统,斑驳的马头墙下,“德泽流芳”“百世其昌”“积善馀庆”“世居怀德”等或砖雕或墨书的门楣字匾寄寓着泽随先人对于儒道的追寻与思考——出则从儒,入则归道,或者说,身在儒,心在道,这种统一也融合进了泽随人的审美观念之中,经历数百年,深深影响了泽随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之充满浓浓的古典浪漫主义情怀。

  在龙游北乡的传说中,至今年还流转着泽随十八条扁担的故事。相传明朝嘉庆年间,泽随祠堂挖地基时,正好风水师赖布衣路过,看到他用砖头把祠堂的朝向叠了个轮廓。一位泥水小公看见赖布衣貌不惊人,衣不蔽体,以为是乞丐在玩耍,故极为不耐烦,当即就用锄头边骂边把所有砖头都移掉。赖布衣摇摇头说道:“本来此村可出120位宰相,现只能出120条扁担!”时间一晃到了80年前,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泽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缺少,泽随的几条硬汉就自发组织起来,到龙游码头去担货,为泽随村民带回米面油茶。后来这支队伍慢慢地扩充到十八人,他们在国民党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的民族危机之时,毅然到边远山区为粟裕、刘英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担盐。为躲避国民党的关哨,他们肩挑重担昼夜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羊肠小道上,饿了嚼点冻米糖,渴了喝点路边的水,困了睡在扁担边上……18条扁担的精神绵延至今,成就了泽随得以定格在龙游浩瀚文明中的一方侧影。 山水为脉,烟云为神,泽随不仅有着绿水青山与粉墙黛瓦,更有着有诗书礼家的文化底蕴,在黑白分明的徽派古建筑和上下湖的波影里,依然透着让人沉醉不休的悠远古韵。

明清时期的古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