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才生“自杀”」关系的崩塌,从一方倾其所有的投入开始

 思维观察员 2021-08-17

「高才生“自杀”」

关系的崩塌

从一方倾其所有的投入开始。

看到了这则,带着高才生、自杀、完美教育等词串起来的话题——

                       

话题涉及的事件为:3月5日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中国留学生张一得(Dave)去世。至于死因,校方和家属都未做说明。但在张父写给儿子同学的信中,提到:“儿子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依此大家有了猜测答案。

当然,大家仅仅是猜测。即便报道中有大篇幅表明张父是如何为儿子付出、如果教育儿子、如何倾入心血……以致儿子无法承受,选择了这个结果。但因为这些信息我们无法证实,暂且给自杀打了引号(“自杀”)

逝者已逝,生者悲恸。毕竟是悲剧,再怎样小心翼翼地提及,都是对逝者的不敬,对生者的再次刺痛。我们这里不对事件本身做过多揣测,仅以此引起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内在逻辑进行一些思考。

-01-

关系的本质

所有关系的本质都离不开利益交换——不管是物质的、情感的、还是精神的正向价值,即时或延时的交换。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

从子女嗷嗷待哺到成年独立,父母辅以食物喂养、亲情温暖;待到父母年老体衰需要照料时,子女为其提供生活保障、悉心陪伴。将时间拉长了看,这是双方物质、情感层面的延时交换。

期间,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每次互动,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即时交换,比如妈妈给女儿做了爱心便当,女儿很开心的亲了妈妈。类似的交换越频繁越正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越融洽。

这样的交互模式,我们世世代代延用,也被证实了它是符合我们长久生存的。因为考虑到直接讲“利益交换”太过功利,所以在人们的传统里没人会这样说。

时间久了,这种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换就演化成了一种默认的社会规则,衍生出了对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每个人只要在各自的人生阶段照着做就成。

作为父母养育孩子,掏心掏肺的付出时,他们一般不会刻意地去想“子女将来也要如此报答我”,只是本着“理应如此”的心态当父母。

作为子女照料父母,会尽可能地让年迈的父母吃喝有保障、有病能医治,他们一般也不会刻意地去想“这是该还的”,只是本着“本该这样”的态度尽子女义务。

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交换价值的总量是趋于平衡的。父母:我养你成人,你为我送终;子女:你养我成人,我陪你到老。

-02-

关系失衡

父母与子女关系出现问题,必然是交换价值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了。

一种失衡是:父母为子女付出的太多,以至于子女无法承受——在可见的未来里还不起。

“原本你养我到18岁,或支撑几年到成家——父母眼中成家才算成年。待你7~80岁或无法照料自己时,我负责照顾。”这里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延迟交换,情感次之。而非舍弃自我,全身心的投入。

当父母放弃自己的工作、社交、生活,把自己所有的财力、时间、精力都投在子女身上时。在子女的意识里,这也意味着将来自己也得如此——放弃自我将全部所有回馈到父母的照料上

不行,作为子女还有自己的生活,以后还得有自己的孩子,背负这样的情感债务太重。

“行行好,别再这样为我付出了……”可这话,子女又无法讲,父母如此做仿佛天经地义。子女接受的话,承受不了;不接受的话,又无处躲藏。做子女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情感债务一天天累加,直到把自己压垮。

另一种失衡是:父母没有为子女付出什么,却在年老需要照料时找子女——子女觉得憋屈。

“在我年幼时,你都没有养我,也从来没有怎么搭理过我。现在你动不了了,需要人照料了,你想起了我,凭什么呢?”根本没有什么情感可谈,就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没啥可说的。

可是遇到三天两头找你的父母,时不时的需要你帮助,饿了没得吃、病了没钱治……怎么办?再狠心的人也会给点支持,毕竟是把你带到这个世上的人——即便你不愿意,也来了。

给了一次、照顾了一下,再给了一次,再照顾了一下……只是,心里一直郁结:凭什么呢?在我需要他的时候他可没有理过我呀。

对于这样的失衡状态,如果要维持,子女要么说服自己,继续照料下去,也能赢得道德赞赏;要么转身离去,周遭的舆论也不会对子女指指点点。

-03-

清除情感捆绑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父母率先入场,是主动方,一旦遵从了关系背后的这套逻辑,会先行一步做出选择,主导互动。

过程中逐步调整,使得关系达到最符合自己认定“对的”状态。子女后进场,处在被动应对状态——接受、拒绝、或者尝试调整。

一种方式是子女可以尝试与父母进行沟通。

“你养我大,我陪你老”这个没问题,但是毕竟我们是不同的个体,有各自的生活。你不能为了养育我而放弃你自己的生活,将来我也不想为了照料你而放弃我自己的生活。我们遇到,是为了跨年代的交换与支持,而非彼此牺牲。

当然,这个方法很难奏效,根深蒂固地观念一时半会儿无法转变。那么就尽可能地不要让自己成为这样的父母——还延续这种“理所应当”、“无条件”的付出行为,为子女造成不必要地压力。这是另一种调整方式,以避免重蹈覆辙为主

你为你的孩子提供成长保障理所应当,但不要放弃了自我。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你也是,你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要过,有各自的人生篇章要书。

你只是在你的人生中恰巧遇到了他/她,他/她的出现给你带来的欢声笑语,让你的人生多了份精彩;

你只是在前行的途中,在他/她无力照顾自己的年岁给予了他/她养育的支持、情感的投入。

而他/她的到来不是你人生的延续,不是你年老生活的依附,更不是你能“以爱之名”左右了的机器;

他/她只是借由你家来到世上的一个生命,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在你家成长并开启自己的人生篇章。

随着他/她的成长,你会逐渐年老体衰需要别人照料,他/她则会兼顾着自己的生活还来照料你。

如此,就能避免关系中过多的情感捆绑,大家相处起来都舒服。

------

以上就是对「高才生“自杀”」事件的看法。关系的交换本质依旧不变,只要梳理清了过盛的情感捆绑,双方都能看见彼此独立人格的存在、尊重各自的自由,在需要时又能彼此支持——或许,这就是较为理想的关系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