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开丨我为什么反对小孩子听书?

 360doc小编辑2 2021-08-17

图片

作者 叶开

作者丨叶开

本名廖增湖,文学博士,小说家、编辑家、语文教育家。曾两次荣获茅盾文学奖责任编辑奖,获鲁迅文学奖责编奖、华语文学奖责任编辑奖。出版《口干舌燥》《我的八叔传》等五部长篇小说,小说集《秘密的蝴蝶》、散文集《野地里来,野地里长》,研究专著《莫言评传》《莫言的文学共和国》被誉为“莫言研究奠基性作品”,语文教育专著《对抗语文》《语文是什么》《写作课》以及编写出版6册《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12册《叶开的魔法语文》等,都是在教育界影响深远的畅销书。叶开积极倡导语文教学改革,身体力行,探索创新,形成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的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

图片

娱乐不是学习

经常有家长问:

我家孩子从小爱听书,但不爱读书,也不会写作文。怎么办?

其实,听书是一种娱乐,不是正式学习。

但人们常常把娱乐误认为学习。

说书听书,在中国由来已久。

从勾栏瓦肆讲史,到戏院茶馆说书,都是娱乐消遣、打发时间的。

其目的主要给不识字的、不能阅读的人讲故事(讲史是一个大类),长久以来,这都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

人民群众需要娱乐,娱乐没有任何问题;现在人们不仅听书,还看八卦、绯闻,看“奇葩说”、“吐槽大会”,读各种搞笑段子。

这种活动都是娱乐,是为了打发时间。

但学习不同于娱乐。

娱乐获取信息,学习得到知识。

娱乐是轻松的;学习是有难度的。

娱乐是碎片化的,学习是系统化的。

娱乐是感官刺激性的,持续性不长;学习是为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拥有长久的思维乐趣。

因此,学习带有强制性,是系统化的、有难度的。

听书,尤其是听“四大名著”,常常会给家长造成一种孩子在“学习”的错觉。

但这只是“娱乐”,而非“学习”。

听书,跟孩子的学习能力,跟他的写作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娱乐是人的本能需要,轻松的,沉迷的,消遣的。

你搬个凳子,小孩子跟在后面说我来我来;你给小孩子系个鞋带,小孩子嚷嚷说我来我来;小孩子翻一本小人书念念有辞神采飞扬;小孩子打游戏偷菜吃鸡他神情专注。

这些活动,显得孩子活泼可爱,父母很高兴。但这些事情,本质都是娱乐。

如果因此夸孩子热爱学习,这却偏离了学习的本质。

图片

作者 叶开

图片

听书只是娱乐

现在网络上,听书、讲故事类节目很多,追捧订阅者众。

尤其是古典作品如“四大名著”的听书节目,有数量庞大的听众,都是家长掏钱给孩子订阅,美其名曰学习“四大名著”。

然而,因为混淆“娱乐”与“学习”,真正学习就被耽误了。

如果孩子仅停留在“娱乐”上,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缺乏学习耐心,那么他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都难以构成,也不足以让他在学习中得到思维的乐趣。

而缺乏系统知识支撑,缺乏阅读耐心,在读一本有难度的厚书时,孩子会欠缺读下去的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有难度的学习,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

现在谈到“学习”概念,很多人都混淆了“娱乐”与“学习”。

我不反对娱乐;也不反对听书。

但是,如果你只是让孩子听什么叔叔讲故事,听《三国》《水浒》《西游》,以为这就是“学习”,那是对“学习”的深误解。

人类的感官是很奇妙的,声、色、味、嗅、触,各自分管不同的信息输入方式。

早期的人类未经“文明”污染,各种感官发达,视觉、听觉、嗅觉都比现代人敏锐得多。

而到了“文明”世纪,系统化、专门化知识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而在所有感官中确立了“视觉的霸权”。

——不是其他感官不重要,而是“视觉”成为主要的“知识感官”。

目前的人类发展状态,只有“知识感官”才能系统地摄入知识——说大白话,是读专业的专门的书籍。

人们日常使用的言语(口语),与书面语言不一样。言语更多地是传递信息,是碎片化的;书面语言才能系统地、逻辑地、清晰地表达。

语言与文学是母语学习的核心,也是“专业知识”,是“硬知识”,其专业的程度和难度,一点也不亚于任何科学技术学科门类。

我们用耳朵听书,我们用眼睛阅读。

这两者的区别:听到的是“信息”输入,看到的是“知识”摄入。

听书与读书是两回事。

听书是摄入“信息”,看书是获得“知识”——我们的耳朵听到很多“信息”,但我们用眼睛来“读书”。

孩子听书,是碎片化地听、断断续续地听,记忆呈现出来的是碎片化状态,他的认知模式也是非系统、非逻辑的。

这种听书(听故事)所得到的“知识”,其实是“信息”;他“知道”而已,而不是“明白”了。

一名学生要真正获得“知识”,他必须学会阅读。

一名学生在阅读一本书时,他的思维是连续不断的,他在阅读时,连续不断地整理摄入的知识——他划重点、他归纳、他具体化、他抽象化、并最终,把从这本书里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系统化地理解并记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图片

作者 叶开

图片

深阅读才是真学习

如果学外语,听书很有用,对听说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但母语学习的核心能力,却是阅读与写作。

更准确地说,是“深阅读”能力,是“创造性写作”能力。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很难以听书(听故事)的方式来获得。

我的少年时代娱乐很单调,家里能有一台收音机,就是高档家庭装备了。

广播台里的说书,如《岳家将》《杨家将》《三侠五义》等,有些小孩子能听几十遍,对故事人物了如指掌。

但他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是重复复述片段。

回到听“四大名著”上。

一个孩子可能听过好几遍《西游记》,对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白龙马都十分捻熟。

他们还看了连环画、电视剧,摄入了各种信息。

然而,这并不是就表示孩子看过《西游记》了。

孩子只是听过了,知道一些故事情节,然而他并没有真正读过这本书。

听过、知道,是碎片化信息,只有真正地阅读,才能习得系统化知识。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真正翻开书本,一字一词一句地阅读,边读边思考边归纳,从而以自己的方式理顺这部作品的人物关系、故事的前因后果,并做出自己的思考,不能算是真正地读过这本书。

更为深入地阅读,是自发地为这本书写书评(读后感),或以这本书作为灵感拓展写作,创作自己的虚构作品。

为了写书评,或虚构写作,孩子们会再回过头去反复阅读这本书,对其中一些原本一知半解的内容,再次深度了解。

带着问题的写作,就产生了“写作虹吸知识”效应。

我曾提出一个“深阅读公式”:“一本书、一名作家、一个时代”。


一本书

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找到孩子“命中注定”的一本好书,反复读、深入读;


一位作家

调查这本书的作者,研究他创作的其他作品;


一个时代

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拓展阅读有关这个时代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的书籍。

这种“深阅读”的学习模式,要求孩子在相对广泛的阅读中找到“命中注定的那本书”,对这本书反复阅读,然后顺藤摸瓜地拓展自己的阅读领地:

从这本书拓展到作者其他作品,再拓展到作者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或寻找与这本书同类型的其他作品进行囊括式阅读。

这样才能形成系统化知识摄入,构成“深阅读”储备。有了“深阅读”储备,才能有效激发创造型写作。

因此,当孩子在儿童时期听书娱乐时,要尽可能早地摆脱听书(及绘本)依赖。

小学一年级结束,就可以让孩子读整本书了。

这个过渡期,可以继续听优秀短篇童话,但不要听改编“四大名著”的“说书”。

改编名著的“说书”,通常带着说书人的浅显认识和粗暴的道德评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不要迷信绘本。

要尽快跨过绘本,进入纯文字阅读,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图片

叶开和学生们

图片

那么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养成阅读习惯呢?

这就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阅读合适不同年龄段的好作品。

可以这么说:

未经沉思的阅读,都是无效的——碎片化的信息,都很难沉淀并系统化。

听书要说是“学习”,那也是“低效率学习”。

我们的目的如果是“学习”,那么要求孩子多听“名著”,以为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图片


图片

《叶开的魔法语文》

作者:叶开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书籍简介
《叶开的魔法语文》,叶开编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重点图书出版,共12册。选入这套丛书的作品,都是跟随叶开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最小的小学三年级。这些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深阅读和激发型写作训练之后,写出了想象力宏大、思维美妙、创造力令人震惊的作品,在“叶开的魔法语文”公众号每天发表,得到著名作家、编辑家、特级语文教师的赞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长、著名编辑家姚雪雪总编亲自组稿,著名作家、编辑家叶开主编了这套全部由小学生、初中生创作的奇妙作品集,发布之后,深受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和语文教师的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