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说怎么说,一本可以改善亲子关系,甚至两性关系的育儿书籍!

 记忆的瓶子 2021-08-17

作者|Pinky   来源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这本《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怎么说 孩子才肯说》真心让我受益良多,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陷入反思中,反思自己对孩子不该采用的说话方式,还有自己受到的感同身受的各种伤人说话方式。

所以这本书不仅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之间的语言交流,还适用于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技巧,所以我才详细地整理这篇读书笔记,为了需要的朋友看到,更为了便于自己学习吸收。

一、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安静专心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哦…嗯…原来是这样……

3.说出他们的感受。

“这件事让你很灰心!”

“孩子,你好像很生气!”

“对你来说,一定很失望。”

“嗯,你好像有些犹豫要不要参加这个聚会”

“听起来你有些讨厌这些作业。”

“那一定太让人感到泄气了。”

“好朋友搬走了是挺难过的。”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说,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我们: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这些叙述方式对孩子是一种安慰,能帮助他们从情绪中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要接纳感受,而不是“去除感受”。不要去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简单地说:“你看起来很伤心。”这样的表达可以帮助孩子放松,让她自由地分享。

如果我们说:“你为什么觉得伤心?”她会对自己的情绪产生自我防卫。等她想说的时候,会告诉我们,对她表示理解就足以让她得到安慰。往往解决的办法,就是单纯地接纳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所有的感受都应该被接纳,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比如说:“我看得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我看到你踢得挺高兴,狗不是用来踢的。狗喜欢让人轻轻地抚摸!我来看看你可以踢点什么东西?你喜欢踢气球吗?或者你的塑料球?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需要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

除此之外还要产生共情(试图了解对方的感受):比如说“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这么多的压力,又在同事面前挨老板训,心里一定不好受。”

当我们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成人提供一点小的情感慰藉,就能起到很大的安慰作用。

“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我们可以轻松地说出“你很希望可以…”,而不必费力地去争辩谁对谁错。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而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我想说

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愤怒的时候,最不希望不喜欢被人说教,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希望有人理解自己,包容自己。

在气头上的时候并不是论是非的好时机。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陪着、倾听并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多么希望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么一个人理解自己,说教谁不会?理解才万岁!

二、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个技巧

1.描述:描述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当人们不断指出孩子做错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有抵触情绪,而不太愿意去做他们该做的。如果只向他们描述问题,他们就能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面。

大人描述问题的时候,其实也就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去做。“厕所的灯开着呢。“

注意事项:

描述技巧的最好运用,就是在孩子感到确实需要让他去做的时候。

使用描述的语言,好处在于避免了互相指责和埋怨。让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

“牛奶洒了,我们需要一块抹布。”

“瓶子打碎了,我们需要一把扫帚。”

“睡衣破了,我们需要针和线。”

可以试一下,在每种表达方式前面加上“你”。例如:“你把牛奶洒了…你把瓶子打碎了…你把睡衣穿破了…”发现了吗?加上“你”以后,让人觉得被埋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当我们描述事件的时候(而不是谈论“你做了什么”),孩子也容易听出问题是什么,该怎么解决。

2.提示。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

当我们给孩子们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苹果核应该扔到垃圾桶里。墙不是用来画的,纸是用来画的。

提示就像是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让他可以一直享用。在他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知道:“牛奶不放回冰箱,就会变酸。”“吃水果之前要先洗干净。”“饼干盒不盖好盖儿,饼干就会变软。”等等。

提示技巧并不难,难的是在后面去掉那些攻

击性的字眼。例如:“脏衣服应该放在洗衣筐里。你永远都学不会,是吧?

注意事项:

避免提示孩子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比如:告诉一个10岁的孩子:“牛奶不放到冰箱里,就会变酸。”显然不合适。他会觉得,要么你认为他太傻,要么你就是故意挖苦他。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孩子们,睡衣!杰米,你的包。

省时间,不费嗓子,又能避免单调乏味的解释。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代替了强迫命令,也给了孩子一个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当他听到“狗”的时候,就会想:“狗怎么了?哦,对了,今天下午还没遛狗呢……我还是现在就去吧。”

注意事项:

不要用孩子的名字作为简单的词语表达。比如:一天当中,孩子一遭到拒绝,就听到自己的名字,几次下来,就会把自己的名字和“拒绝”联系起来。

把“你怎么回事?永远都记不住上完厕所关灯”换成“孩子,厕所灯还亮着。”或者:'孩子,灯!”

4.说出我们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愿意听到父母的真实想法。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变得更诚恳,同时也不会伤害别人。

注意:父母只描述自己的感受才会有效。我们可以用“我”或“我觉得…”这样的词语。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更容易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

我不喜欢别人揪我袖子!我不愿意听到“你就得带我去”。我想听到的是:“爸爸,我准备好了,你现在可以带我去吗?”

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会减轻自己的负担,家长也不必永远对孩子保持耐心。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有能力接受这样的表达:

“我现在心烦意乱,没心思看你的作文。晚饭后,我再集中精力看。”

“现在别招惹我,我心情不太好,容易被激怒,但跟你没关系。”

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后,他们也会尊重大人的感受。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当我们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会让我很烦”,孩子可能会说:“那又怎么样,谁会在意呢?”

这时候你可以让孩子知道:“我在意。我在意自己的感受。我也在意你的感受。我希望家里人都在意彼此的感受。”

注意事项:

有些孩子对家长的反对意见非常敏感。他们可能承受不了,诸如“我生气了”或者“那样做,我不高兴”的表达。他们可能会反过来回答你:“那好,我也生你的气。”对这样的孩子,最好表达我们的期望。例如:“我希望你能善待小动物。”而不是:“你揪猫尾巴,让我很生气。”

5. 写便条

有的时候,文字比口头说更有效。“在开电视之前,想一想,我做完作业了吗?我做完练习了吗?”“”嘘!爸爸和妈妈在睡觉。

不管孩子认不认字,他们都期望收到小便条。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在收到父母的便条时,会很开心。这样还可以鼓励他们回复父母的便条。

家长们也喜欢写便条的方式。省时、便捷,而且有的便条还很值得回味。

可是我们使用了这些技巧,孩子们就会一直听我们的吗?答案是:希望不是这样。

孩子不是机器人。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想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我们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们想树立一个榜样,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总结一下:

1.描述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床上有一块湿毛巾。

2.提示。

“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湿了。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毛巾!”

4.说出我们的感受。

“我不喜欢睡在湿床上!”

5.写便条。

(贴在毛巾架上)

请把我放回原处晾干。

谢谢!

☔️我想说

太赞同这一部分提及的合作技巧了,自己也属于总是忘记关灯的人,我老公就说过很多让我排斥地话,比如说“关灯就是随手的事,能不能不要每次都要让我给你关灯!”

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我自己安装拖把,有点松了而已,他反而来了一句“我不信你连这个都安(装)不好!”当时我就气炸了。

我就想着:要么帮我关上,帮我一起调整,要么提醒我一下就行,至于还“点评牢骚”一番么?!

生活中,这种时刻简直多到数不过来,当然,我自己也不是圣人,也会说出让人排斥的话,所以我才感觉这部分特别受用!

总结一下就是:对事不对人,说事不说人,不用攻击性语言,避免长篇大论,使用简洁表达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期望!

三、代替惩罚的方法

惩罚会带来敌意、仇恨、抗议、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惩罚并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换句话说,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惩罚不解决问题,反而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思。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们该用什么来代替惩罚?

1.请孩子帮忙。

你来帮我拿三个柠檬。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我的新锯被扔在外面,都被雨淋得生锈了,我太生气了!”

3.表明我们的期望。我希望我的工具被借走以后,能完好无损地归还!

4.提供选择。“比利,别跑。给你个选择: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来决定!”“你要么借我的工具及时归还,要么以后再也不能借。你来决定。”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现在需要用钢丝球使劲把上面的锈擦掉。”

6.采取行动,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惩罚不同于承受自然结果。惩罚是为了教训孩子,故意剥夺他们的时间或者追加他们的痛苦。承受自然后果是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

例如:借别人的东西损坏了,物主会生气,物主不愿意再借给你任何东西了。或者物主改主意,可以借给你,但是需要作出承诺,保证不再发生类似情况。

7. 解决问题。

“我们想个办法,既能让你继续用,又能让我用的时候也能找到。”

☔️我想说

我自己是不赞同打骂教育的,很多事情也许当时“立竿见影”了,但是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比如说孩子写作业的事情,每次回父母家的时候,免不了看到全家人为侄子写作业的事发愁,每天都能听到数十遍“作业写完了吗?快去写作业!”之类的话语。

最后发现还没写完作业,难免着急上火,侄子有时也会挨揍挨骂的,结果这种情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次我回家都是这样子情形。

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得是惩罚,结果问题就一直存在。

当想要惩罚孩子的时候,可以尝试一下上面提到的几个方法,比如说让我一直感觉很好用的:提供可接受的选择,再就是可以适用很多地方的自然后果,以及一起商量解决办法。

关于写作业,现在写,还是吃了饭写?不写作业吗?那就不写,第二天去上学就要面临不写作业的自然后果,不收拾书包么?那就不收拾,上学匆忙中难免落东西,这就是不收拾书包的自然后果。

有那么一两次之后,相信大多数孩子会主动完成。当然,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都有哪些,是一起商量一起决定,而不是命令孩子。

四、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我觉得正和朋友玩得高兴的时候,让你离开,对你来说不太容易。

第二步:说出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你太晚的话,我也会为你担心啊。

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那我们一起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我们都能接受。我们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写本身并不重要,但把想法写下来,会让说出想法的人感到被尊重。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我6:30回来,你别为我担心。

我写下来了,还有吗?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议可以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注意不要说贬低的话(“这是个愚蠢的主意。”)而是描述个人的反应:

“这个让我感觉不舒服,因为……”或者

“这个我好像可以做到。”

然后一起来看看,哪些想去掉?哪些想保留?

☔️我想说

忽然想起来我女儿xier一直特别喜欢喝妈妈奶,而我自己也有个自然离乳的美好愿望,以至于现在她三岁半了,还是那么喜欢喝妈妈奶。

所以我决定采取引导离乳,借助之前引入的离乳绘本,让xier知道了妈妈奶的奶精灵要飞走了,要飞到别的小宝宝那里去了,别的小宝宝都没有牙齿,只能喝奶。还有长大了,就可以跟妈妈奶说再见了。

这些她都很清楚,可是依然喜欢喝妈妈奶,我表示理解,被妈妈抱着喝奶的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我告诉她“xier喜欢喝妈妈奶,妈妈也喜欢让xier喝奶,可是xier长大了,可以吃很多饭,很多好吃的,可以不用喝妈妈奶了”。

我问她还想喝多长时间妈妈奶,她告诉我“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nine, ten, eleven……”又数了很多个数字,说才可以。

然后我们一起把她数的数字用竖条画到纸上,过一天划掉一天,说划到最后一天就不喝奶妈妈奶了,对此拭目以待😂

其实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跟孩子一起想办法,一起制定计划的,孩子对于自己参与制定的计划,执行起来省力多了。

五、鼓励孩子自立的12个技巧

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与我们保持独立,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一天当他们离开我们的时候,能自己独当一面。

我们希望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翻版或者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人,与我们有着不同性情、不同品味、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同梦想的个体。

如何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自立的人?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

毕竟当一个人处在依赖别人的境地,随之而来的,除了有点感谢以外,更多的感觉是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感、怨恨、挫败和生气。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这些选择给孩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练习做决定的机会。如果从小没有经历过自己做选择,将来对职业、生活方式、伴侣的选择就会变得困难。

我们五分钟以后离开,你是接着在这儿玩,还是去玩秋千?你是想现在练,还是吃完饭再练?

“现在是爸爸妈妈谈事,你睡觉的时间,你是愿意现在就睡,还是先在床上玩一会儿,睡的时候叫我们过去?”“今天穿灰裤子还是红裤子?”

2.尊重孩子的努力。

当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会集中精力去自己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说:“这不太容易。”或者:“这可能会有点难。”他们会传达给自己不同的信息。如果成功了,他会很自豪自己完成了一件难事,如果失败了,至少他们知道这个事情完成起来比较困难。

“瓶子不容易打开。有时候用勺子撬开一边可能会有用。”

“有时候,把拉链头撑直,拉链会容易拉一些。”

“有时候,做东西以前把黏土揉成软球会好些。”

“有时候,在上锁以前,把锁头来回转动几下会好些。”

用“有时候…会好些”这样的表达,因为即使不管用,孩子也不会觉得很失败。

3.不问太多问题。

问太多问题会让人感觉私人生活被侵犯。孩子们想说的时候,自然会和你说。

4.别急着告诉答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问到各种各样令人困惑的问题:

“彩虹是什么?”

“小孩子为什么生下来就不能回去了?”

“为什么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一定要上大学吗?”

我们经常会被这些问题搞得很尴尬,然后立刻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合适的答案。给自己这种压力其实没有必要。

通常在孩子提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想答案了。他只是想让成人作为一个回应者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探索他们的想法。

当孩子提问时,首先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把孩子的问题反问回去,让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才是最有帮助的。“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甚至可以重复他们的问题。我们可以称赞孩子提的问题:“你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必急于回答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和问题本身一样有价值

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减轻孩子对家庭的依赖,告诉他在外界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利用。我们的生活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总能找到帮助。

这个方法除了对孩子有益外,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校医可以和超重的孩子讨论饮食习惯,牙医能解释不刷牙的后果。所有这些外界资源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不只是从爸爸妈妈这里得到答案。

孩子:“我所有的朋友都吃口香糖。能给我买点吗?”

我们:“那我们问问牙医,看他让不让你嚼口香糖。”

6.别毁掉孩子的希望。

生活的很多乐趣来自梦想、幻想、期待和计划。让他们对实现梦失望,也让他们失去了实现梦想的人生经历。不让孩子失望,就是在保护他们的希望梦想和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鼓励孩子自立的方法:

7.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身体。

避免经常帮孩子捋头发、扳直肩膀、摘掉身上的线头、卷起裙边、整理衣领。孩子们会觉得这些动作是对他们身体的侵犯。

8. 不要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

没有孩子愿意听到“你鼻子都快贴在本上了?…写作业的时候,坐直了…把眼前的头发捋一捋,那样怎么看东西?…系上扣子,衣服敞着太邋遢……那件旧汗衫过时了,穿这件新的…你用零花钱买这种东西啊?真浪费钱。”

9. 不管孩子多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

设想一下,你站在妈妈边上,听她和邻居谈论:“他一年级的时候总是不开心,因为他阅读跟不上。不过现在好多了。”

“她人缘很好,每个人都是她的朋友。”

“别介意,他有些害羞。”

当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议论,他会觉得自己像父母的私有财产。

10. 让别人自己去问孩子问题。

人们经常会一遍又一遍地当着孩子的面问父母:“约翰愿意去上学吗?”“他喜欢刚出生的小妹妹吗?”

“他为什么不和小妹妹一起玩?”这时候,真正尊重孩子的做法是告诉问问题的人:“你让约翰来告诉你,只有他知道是怎么回事。”

11. 尊重孩子偶尔出现的“没准备好”。

有时候,孩子很想去做一件事情,但是还没做好思想准备,或者身体还没准备好。比如:她希望能自己上厕所,但还没学会;

他希望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下去游泳,但还是有点怕水;她不想再吮手指了,但是她烦的时候,还是觉得吮手指挺舒服。

不用去强迫和催促孩子,我们相信他们最终会准备好的。

“我不担心。如果你准备好了,就可以进水里玩。”“你决心不再吮的时候,就不会吮了。”

“会有一天,你能像爸爸、妈妈那样自己去厕所。”

12. 谨防说太多的“不”。

很多时候父母用生硬的“不”挫伤了孩子的热情,孩子会感觉这是对自己的攻击,他们会尽其所能来反抗。他们尖叫、发怒、骂人、不开心。他们质问父母:“为什么不能?…你讨厌…我恨你!”

即使最耐心的父母这时候都会生气。我们该怎么做?投降?还是凡事都说“可以”?很明显,凡事顺从是当然不行的,会让孩子变得专横霸道。还好,我们有方法帮助家长既坚定自己的立场,又不招致对抗(见下一个问题)

事实上鼓励孩子自立的整个过程可能会非常复杂。我们理解了培养孩子独立的重要性,同时,内心也是充满了矛盾。

首先是图省事。我们多数人现在都很忙碌,通常都会叫孩子们起床,给他们扣扣子,告诉他们吃什么,穿什么。这样又方便又快捷。

其次,在情感上,我们无法割断与孩子的紧密联系。我们无法不视他们的失败为我们的失败。我们做不到,明明几句话就可以让他们避免痛苦或失望,但也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亲近的人面对挣扎或犯错。

我们还要克制自己不提供建议,尤其是我们确信自己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当孩子问我们“妈妈,你说我该怎么做?”的时候,我们要控制住自己不马上告诉他该怎么办?

更困扰我们的是,我们不能承受孩子不再需要我们时的失落感。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这个小生命曾那么需要我,这种需要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

当发现闹钟叫醒比妈妈的呼唤更有效时,当孩子们终于会自己读故事书,不用我再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我的心情很复杂。

每个家长都在经历一次“痛并快乐着”的旅行。一开始,我们献身于一个弱小无助的生命,几年来,又经历为他们担心、给他们安慰和理解,为他们做人生计划的过程。

把我们的爱、我们的体力、我们的智慧和经验都给了他们,为的是有一天能让他们有内在的力量和信心离开我们。

☔️我想说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整理过一篇关于如何培养自信宝宝的文章,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独立自立,可以做的事情有:

1. 关键时刻鼓励孩子再试一次;

2. 成功后及时表扬孩子的努力;

3. 大人适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对孩子提供指引帮助;

4. 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许明天、后天,甚至长大了就能完全解决了;

5. 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

6. 爸爸要多多参与育儿,多多陪伴孩子尊重孩子,并倾听孩子的想法

而在这本书中,我学习到了更多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技巧,发现提到的很多技巧,原来我一直也在用。

比如说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尊重鼓励孩子的努力,引导孩子寻找答案,善于借助他人帮助,还有接受孩子的没准备好,会让她回答自己的问题。

当周围人对于xier还没断奶,发出各种质疑挑逗时,我会说“等xier准备好了,就不喝妈妈奶了”。

当她去海边不下水,担心被水冲走的时候,我会告诉她“海浪小的时候,在靠近沙滩仅仅没足的水区踩水不危险,而且还有爸爸妈妈保护你。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可以一起踩水玩”。

如果有人想玩xier的玩具,那个人没有问xier,反而问我,我会说“你去问问xier,那是她的玩具”,当然我也会告诉xier,玩具可以一起玩,可以交换着玩,玩完了我们要收起来。

前一段时间回我父母家,xier跟舅舅家的侄子侄女玩,侄女想玩xier的气球来问我,我告诉她要问xier,除了偶尔会拒绝,xier大都会把自己的玩具分享一起玩,但是最后她玩够了,会把每一样玩具从其他人手中都收回来😂

还有关于“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身体”这部分,让我想起每次跟xier在小区玩的时候,我忍不住想伸手保护她,从而会碰到她的胳膊肩膀。

她就特别不喜欢,会因为我碰她一下而不开心,也许这就是因为孩子想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在安全场所活动玩耍的时候,不希望妈妈干扰她的活动吧😂

六、 代替说“不”的方法

1. 提示

孩子:我能去苏珊家玩吗?

不说:“不,你不能去。”

可以说:我们五分钟后就要吃饭了。

孩子得到这个提示,会对自己说:“我猜我不能去。”

2. 接纳感受

孩子:(在动物园)我现在不想回家。还能再玩会儿吗?

不说:“不,我们现在就得走。”

可以说:我看出来你不愿意走,想玩很长很长时间。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真不想离开。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感受被接纳后,他的抗拒心理会减弱。

3. 描述问题

孩子:妈妈,现在能开车带我去图书馆吗?

不说:“不能,你得等会儿。”

可以说:我想带你出去。问题是电工半小时后就来了。

4. 有可能的话,用“是”代替“不

孩子:我们能去操场玩吗?

不说:“不行,你还没吃午饭呢?”

可以说:当然可以,吃完饭就去。

5. 给自己时间想想

孩子:我能在盖瑞家过夜吗?

不说:“不行,你上周刚去过。”

可以说:让我想想。

这句话有两个效果:让孩子的坚持稍稍放缓(至少他知道自己的要求被认真考虑了),也给家长留出思考时间。相比之下,说“不”显得简短,上面的叙述略显烦琐。但是,它比说“不”要更有效。

☔️我想说

不知道我们每天要对孩子说出多少不,出现最多的不应该是“不可以”,“不行”,在《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有提及:

当我们要说不时,先想想为什么不,是不是根本没有理由来说不。孩子仅仅想在洗澡盆里对玩两分钟水,为什么不呢?

再就是对于我们想说的不,说出想要孩子做的事情,“不要扔积木”换成“积木是在积木桌上玩的”。

给予孩子选择权,用选择代替说不,也是很好的方法,比如说“不能玩了,该回家了”,改成“现在回家还是再玩五分钟再回家?”

如果一天到晚,不停地对孩子说不,孩子会变得麻木,没有自信,难以避免将会引起更多的亲子冲突,所以要少说不,谨慎说不!

七、赞赏孩子的方法—用描述代替评论(“真好!”“太好了!”“真是绝了!”)

父母们有种强烈的欲望,就是通过比较来赞赏孩子。多子女的家庭很难避免这样的表达方式:

“你不需要帮助就把鞋带系好了,小弟弟就做不到这些。”“真是个大孩子了,你一直自己看书。妹妹连一个字都不会读。”“你自觉收拾屋子。比哥哥强多了!”

这样做使得处理家庭关系如履薄冰。如果一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失败上,那么他们还会不会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呢?可以采取下面的表达:

“你自己就能把鞋带系好了。乔伊长大开始穿大孩子鞋的时候,就有人可以帮助他了。”

“你在读书!如果妹妹知道姐姐可以给她读书,一定很激动。”

1.描述所看见的

“地板很干净,床很平整,书都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孩子听到这样的描述后,就能够赞赏自己。

2.描述感受

“走进这间屋子,感觉很舒服。”

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你把笔都分了类,彩笔、钢笔分别放在不同的盒子里。这就叫作'有条理’。”你已经记了一个多小时的单词。这就叫作“有耐心”。

希望我们在家里能有所不同。除了衣食住行外,我们对孩子还有一项义务就是肯定他们“做对”的事情。

外界会经常告诉孩子他们做错的地方,而我们的工作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他们做对的地方。

关于赞赏的注意事项:

1)确认赞赏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

当表扬一个小孩子“我看到你每天都刷牙”,他会很开心。但是同样的话,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说,他会觉得受羞辱。

2)避免触及他过去的弱点或失误,尽可能用一种纯粹赞美的方式 ,表达在关注孩子时发现的他们的优点。

“你把这首曲子演奏得有力量、有节奏,我真的很喜欢。”

“你今天的样子看了很舒服。”

“我知道你在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大功夫。”

3)过度的赞美可能会扰乱孩子自己完成事情的积极性。

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得太过热情和满意,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年轻人如果每天都听到:“你真是个天才钢琴家。”他可能会想:“他们对我的期望超出了我对自己的期望。”

4)当用“描述”表达对孩子的赞赏时,孩子可能会重复不停地去做这件事。

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爬到单杠上面,就不要说:“你爬得真不错!”毫无疑问,赞赏会鼓励孩子再来一次,并且会更努力地去做。赞赏是把双刃剑,要有选择地用。

5)得到许多的赞赏,但仍然害怕冒险去尝试,尝试几次失败后,就很受打击。我能怎么帮助他?可以用下面这些办法帮助他:

a.他气馁的时候,不要忽略他难过的心情。(不要说“这没有什么好难过的。”)而是说出他可能会有什么感受。

“这个问题花了这么长时间,没有想出解决办法,是会让人气馁。”当沮丧心情得到理解时,孩子内心的情绪才能释放。

b. 父母需要接纳孩子的失误,并且认识到失误是每个人学习新东西时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

可以告诉孩子错误也是一种发现,让我们发现以前不知道的一些情况:“这样你就知道了半熟的鸡蛋放到热水里会变熟。”

c.父母要接受自己的失误。

如果父母经常自责(“我又忘带钥匙了。怎么搞的?真愚蠢!我怎么这么傻?不长记性。”),当孩子犯错时,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我们处理问题应该更人性化,要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借机对自己大声说:

“哦,真是的,我真希望我没忘记带钥匙…这已经是第二次了…我怎么做才能保证下次不会再忘?……我知道了,我准备一把备用钥匙放在一个隐蔽的地方。”

我们善待自己,孩子也能善待他们自己。

☔️我想说

赞扬表扬孩子的确也是一门技术,基于过程的鼓励会让孩子变得更努力,更容易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书中提及:

我们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必须形成一种“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

所以当我夸xier好棒的时候,后来会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xier好棒呀,自己一个人把拼图拼好了”,“xier好棒呀,会自己穿衣服了,会区分衣服前后了”……

当xier犯错误的时候,我会告诉她“犯错误没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勇于承认,看看以后该怎么办,而且爸爸妈妈也会犯错呀”。

鼓励要鼓励努力的过程,描述具体做的事情,而不仅仅用简单的一句“你太厉害了”。犯错不可怕,从犯错中学到了什么,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这些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也许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就潜移默化地受影响学习到了。

八、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父母经常发现在向外人做解释的时候,会很容易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

当去亲戚家吃饭,儿子不想吃菜的时候,出于自我防御,会说:“哦,他比较挑食。”当客人和女儿说话,而她把脸转过去的时候,父母会做出一个牵强的解释:“她有点害羞。”

五岁的孩子不想和其他孩子去游泳,我们告诉其他家长:“他害怕水”。当然我们的孩子会听见所说的一切,也会记在心里。

“我妈妈认为我害羞、挑食,噢,那我就是这样的。我最好还是离游泳池远一点。”

自我实现预言”的危害就是如果我们给一个孩子贴上反应慢的标签,他便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反应慢。如果我们觉得一个孩子淘气,他总会有机会向我们显示出他有多淘气。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比利是个受气包,每个人都想从他身上得到好处。”“给瑞奇买什么玩具都是浪费钱,他玩什么玩具都要弄坏。这孩子简直就是破坏狂。”

这些孩子究竟是怎么被贴上标签的呢?孩子原本是清白的,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安排扮演某种角色。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那么我们该怎么说呢?作为父母我们总不能一言不发吧。我们怎么做才能既帮助到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不由得陷入一个角色当中,同时又能关照到好心的朋友和亲戚。

一个非常实用的“万能”短语,就是:“等他准备好。”

“等他准备好的时候,就可以尝试新的食物。”

“等他准备好的时候,会愿意和你说话的。”

“等他准备好了,会去游泳的。”

这些都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他感到不自在的事情,我们是不会强迫他去做的,但是我们也不会希望他永远停留在原地。他在感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来决定是否去改变。

如果一个孩子不管是什么原因已经陷入到了一个角色中,父母如何运用技巧把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出来。

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

“你从3岁就开始玩这个玩具,现在看起来还和新的一样。”

“你虽然想留在家里和朋友玩,但还是同意和我们一起去奶奶家。你很体贴别人。”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自己

“莎瑞,你能把抽屉的把手弄紧吗?”

“家里每个人都想去不同的餐馆。大卫,你来想个办法,打破这个僵局。”

3.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虽然打针的时候很疼,但他还是一直举着胳膊。”

“今天早晨大卫和我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不想穿靴子,我不想让他在学校湿着脚。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穿上他的旧运动鞋去学校,带上干袜子和他的新运动鞋。”

4.以身作则

“输了是不好受,但我还是要输得起。祝贺你。

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我想,你们老师从来也没见过你倒立的样子。”

6.当孩子又按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我不喜欢你这样。输了虽然很难过,我还是希望你能大度些。”

除此之外还要尽量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更多地尝试“解决问题”。永远都不要低估了我们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我想说

没有一个人是一成不变的,孩子更是如此了,今天会跟昨天不一样,明天会跟今天不一样,没必要贴上各种标签,扣上各种帽子。

什么“爱哭鬼”,“胆子小”,没有一个人喜欢被贴标签,不得不说,不问前因后果贴标签行为,简直太让人反感了。

可是这种情况周围比比皆是,稍加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有些大人们说话是多么不讲道理,不问青红皂白,直接给孩子定性。

殊不知这些贴标签行为很可能让一个好孩子潜移默化中往这方面努力。所以不仅要杜绝贴标签,还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发光点,放大放大,再放大!

九、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少干涉,给予孩子选择权

不管孩子多大,给他们选择之前,先问一下自己:“我给孩子的选择是我和孩子都能接受的吗?”或者这些是选择还是威胁?孩子会不会觉得我是想要操控他?

选择所要表达的应该是:“我站在你这一边,我希望你能做某事(或不做某事),但不想命令你,而是让你有发言权。”

比如说在关于头发问题上,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选择呢?多数青少年对父母关于他们发型的意见(造型、颜色、长度、清洁)都视为是对他们个人自由的侵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没有办法的。

如果实在克制不住自己,非要涉及这个敏感话题怎么办?建议这样谨慎沟通:“我知道这不关我的事,但还是希望你考虑一下把头发剪短,好让我们能看到你的眼睛。”然后,说完就走。

比如说孩子不愿意吃药,想让孩子做选择,就需要先尊重孩子的负面感受,“宝贝,怎么才能让你不那么难过呢?用苹果汁还是用姜汁?或者你有什么别的主意?”办法会有很多。

关键是如果有人能理解她的困难,她也有一些主动权,那就能去面对自己的困境。

☔️我想说

关于发型染发,依然记得我刚上大学,第一次染发的时候,被长辈一顿说“不好看”,当时我心里可是排斥极了,因为我就是觉得巧克力色很好看。

所以以后xier染头发,我一定得管住自己的嘴巴,少做主观评价,仅仅发表建议,其实就是简单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供可接受的选择权,无疑是众多方法中,我自己应用最多,而且感觉特别实用的一个方法。所提供的选择权既是父母可以接受的,又给予了孩子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很赞!

十、让孩子享受游戏,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三到四岁的孩子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输,为什么要轮流玩,为什么要通过掷骰子或者转指针来遵守那些让人不愉快的规则。要给孩子们成长的时间!一个幼儿园的孩子还不能具备这些能力他现在也不需要这些。

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游戏是社交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失败的时候,不生气沮丧,对他们来说还是很难接受。

即便对很多成年人来说都非常难!我们可以变换一种玩法,不要让孩子有大的情绪波动,弱化竞争,使孩子玩得更有趣更满意。

这里有两种方式:

孩子们喜欢赛跑,但是经常会互相指责对方违规。我买的最好的一样东西就是秒表。孩子们在赛跑的时候,可以提高他们的难度,或者设置一些障碍物。一个孩子跑,另一个孩子计时。

下一轮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跟自己以前的成绩比。这种玩法的效果让我非常惊奇!你也许认为他们会互相比较,但是他们没有。

我们在玩类似“糖果乐园”这种游戏时,规定第一个走完所有路程的人就是“冠军”,但是,家里其他人还继续走。我制定这个规则、是因为如果不让孩子们走完全程,他们会非常沮丧。

我告诉大家:“我会一直玩下去,直到我走到终点。不管玩多少轮!”现在,每个人在游戏结束的时候,都很满意。开动脑子让孩子享受游戏的过程,而不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我想说

特别赞同这本书中提到的这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让孩子关注点在于:要与自己相比,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比上一次的自己有一点进步就是成功。

这一点恐怕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我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知不觉间就与别人相比了。要与自己相比,也在为自己努力的路上。

第二个方法让孩子坚持做完一件事,不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半途而废。最近我们也在玩一款桌游游戏,每次肯定有一个人先完成目标,取得成功。

没有完成目标的会继续玩下去,直到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即便不是最先完成的,可是也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下去。

每次最后一个人完成的时候,都会一起击掌庆祝。与输赢相比,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显得更重要,毕竟人生是长线,几次输赢而已,并没有那么重要。

十一、保护好自己、孩子及他人

要采取行动来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也保证他不要伤害别人,保护自己的财物不损坏,保护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为了保护孩子所能做的事情包括:

1⃣️保护你的财物

⊙我不愿意再把工具借出去了。你上周把钻头放到朋友家,如果能及时归还的话,我就会愿意再把工具借给你。

2⃣️保护他人

⊙别打了!我看出你很生弟弟的气,我现在带你(或他)进厨房,这样谁都不会受伤。

⊙扔沙子会伤害别人的眼睛。我们现在去草地上玩。

⊙在你可以安全地使用彩弹枪之前,我先把它拿走。对准人的耳朵射击太危险。

3⃣️保护自己

⊙我太累了,九点之后没法讲睡前故事。只要你明天晚上准时上床,我们就可以再讲。

4⃣️保护孩子

⊙我现在把自行车推走。我知道你没有戴头盔的意思,但是我很担心你不戴头盔会受伤。我们想想还有哪些不用戴头盔就可以玩的游戏?

⊙我不允许你参加另外一个没有人监管的聚会。我相信你一定知道为什么。如果你愿意,可以邀请朋友来咱们家。

5⃣️保护亲子关系

⊙我现在非常不开心!我不喜欢你对我说话的方式,也不喜欢我对你的说话方式!我现在要回自己的卧室,关上门。我需要时间来让自己冷静下来。

这样的表达方式让孩子知道:你不去攻击他们,同时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他们的感受,并且你有自己的界限。

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励他们与我们合作,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且也教导他们如何与朋友之间,既坚持自己的原则又表示尊重。

在我们的人际关系当中,没有权利去惩罚别人,但是我们通常有权利保护自己和他人。

☔️我想说

任何时候安全第一,既包括孩子的安全,也包括他人的安全,既要尊重孩子,也要尊重自己,这样孩子才能知道尊重我们。

比如说,当xier冲我喊的时候,我也会告诉她“妈妈不喜欢这种说话方式,你看妈妈是不是没有喊叫过你”,然后我也会走开,让孩子有机会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至少她知道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让我有点受伤。

我希望自己能够好好说话,孩子能够好好学会说话,虽然我会接受孩子偶尔大喊大叫发泄情绪,但是更想让孩子明白大喊大叫并不是表达自己的好方式。

十二、不要苛责自己!

期望自己永远都有耐心,但是又一次次地失去耐心,并为此感到很内疚。其实我们不需要保持平静。我们可以表达所有的感受,只要记住:描述我们自己的感受,传递出信息,而不要去攻击孩子。

而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决定:我们想让孩子有什么样的思考?有什么样的感受?怎么让他们去思考如何弥补过失,让事情有所好转,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

在话语中尽量避免说“但是”,“为什么?”“为什么不?”等。“但是”意味着削弱、反悔、否定之前说的话。

用“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开始的表达方式,感觉像是在责备别人,这样的问法会让孩子想到自己的缺点,即便是我们和颜悦色地说。

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我们都对孩子拥有同样的爱,我们都愿意把最好的奉献给孩子,我们更希望能传承给孩子们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

我们有几个基本的原则可以遵守。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倾听孩子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责备以前的过失,那么就不会偏离得太远。我们有可能会暂时偏离正确的轨道,但不会再次完全迷失方向。

当然我们不必给自己套上“好妈妈”“坏爸爸”“溺爱型妈妈”“权威型爸爸”的枷锁。我们都是普通人,仍然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

和孩子一起生活,不仅需要我们耗费精力和体力,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智慧和恒久忍耐。

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这些,也不必苛求自己,正如我们不必苛求孩子一样。多给孩子一次机会,也多给自己一次机会。

☔️我想说

总能收到朋友的私信留言,“瓶子,我就总想跟孩子发脾气,我是不是不正常?”,其实我也会,尤其是在又困又累的时候,即使有意识地尽量控制,可是还是会有不耐心、烦躁的时候。

这时候我真的会告诉xier“妈妈累了,心情不好,妈妈现在不想说话,等一会就好了”。现在xier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这么告诉我😂

与其让自己陷于自责内疚的痛苦中,不如尽快调整情绪,勇敢面对接受自己,在此基础上,才能越来越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