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肿瘤”专家突破高危前列腺癌诊治瓶颈:精准影像弥补检查“盲区”

 成靖 2021-08-18
 作者:王懿辉 朱耀 顾泳 2020-06-11 22:32:03

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叶定伟教授和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合作的多学科综合诊疗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今晚10点在美国癌症协会官方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

此项研究证实,精准PET/CT能够有效发现传统影像检查未能发现的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并基于精准检查发现的转移病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可大幅度提升前列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期。

传统影像诊断有“盲区”

“30%中国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了,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患者多为早期。”叶定伟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前列腺癌社区早期筛查,但我国整体前列癌早期患者比例还很低。

肿瘤医院连续六年前列腺癌根治手术量位居上海市第一位,然而叶定伟团队接诊的患者中,能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仅占初诊患者的三分之一。一旦初诊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意味着很多患者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患者只能通过内分泌治疗来控制疾病的进展。

叶定伟说,接受传统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几乎所有患者在1~2年后变为耐药性前列腺癌,情况迅速恶化。因此,针对这些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迫切需要更有效、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既往中晚期患者的疾病分期主要依赖于传统影像学检查,如MRI、CT与骨扫描。但受限于检测精度不足,检查会遗漏小的转移病灶。“未转移”的假象也使得本应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患者,贻误了治疗时机,生存期也大打折扣。

新型诊断技术弥补诊断缺陷

为解决传统影像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盲区”, 研究团队将Ga-PSMA与F-FDG双标记物PET/CT,应用于传统影像检查证实无转移的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探索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叶定伟说,得益于新型功能学影像检查的高敏感性与特异性,研究发现,在这些传统影像检查中被认为“未转移”的患者中,73%的患者实际已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是不是每个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患者都需要做这个新型诊断呢?研究团队给出初步答案:Gleason评分较高以及PSA升高更快的前列腺癌患者,分别更容易在FDG PET/CT与PSMA PET/CT检查中发现转移,“这提示临床医生,面对这两类患者就需要给予新型诊断技术,加以密切留心和关注。”

基于转移图谱探索精准治疗

得益于双标记物PET/CT对病灶的精准定位,研究团队绘制了全球首个去势抵抗前列腺癌患者(单纯靠降低雄激素无法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寡转移分布图谱,为此类患者探寻新的治疗方式打开窗口。

在检测到的114个病灶中,骨转移病灶约占52%,其中,中轴骨是这些患者骨转移的最常见部位。目前国际多项II期临床研究提示:针对转移灶的局部治疗,可使部分寡转移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获益。

复旦肿瘤的研究团队参考国际权威临床试验的入组标准,发现在早期去势抵抗阶段(内分泌治疗失效),约51%的患者可进行针对寡转移灶的手术或放疗,并可从中潜在获益,一改过去“只要转移就无法手术治疗”的常规认识,为这部分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加精确影像学依据。

据统计,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2.6%,优于国内69.2%的平均水平。叶定伟说,在多学科团队的科研和临床紧密推动之下,后续国内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治会迎来更多机会。

栏目主编:顾泳文字编辑:顾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