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蓝色的天空《读书,铸造了如今的我》

 522小窝 2021-08-18

读书,铸造了如今的我

粗算下来,有好几年没有买书了。最近,重新开始买书,看着网站上的一本本书,像是个逛淘宝的剁手少女一般,每本都心痒难耐。可深知买书不能一口气太多,否则贪多嚼不烂,反倒是容易让其吃灰。忍了半天买了《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本。
我虽读过很多世界名著,却少有接触到魔幻现实主义。而在读《百年孤独》这本早有耳闻的著作时,文中的剧情却让我深深的震撼。
无意间,想到个问题,自小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到底带给我了什么呢?一时间没有什么头绪,那就从我小时候开始说起吧。

幼年
在我印象中,我拥有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的绘本。那时候,这些故事很多都耳熟能详,我看书时,更多的是被其中的插画所吸引,毕竟故事多数都听过,却都是模糊的印象,直到一幅幅配合着故事的插画摆在眼前我才知道。原来拇指姑娘是那么可爱,逼婚的鼹鼠先生是那么丑陋;原来丑小鸭这么可怜,飞向天空时是那么自由。随后,父母又给我买了诸如《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这些。可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本动画片的衍生图书:《舒克和贝塔》。可能,目前看文的你并不甚了解。那么我再说一本《葫芦娃》各位总知道了吧?总之,在那个影像匮乏的年代,这些童话图书陪伴了我的幼年。那时候的书都阐述着一贯的思想:真善美终有好报,假恶丑终将自食其果,用一则则小故事为我指明了简单的是非黑白。

小学
长大了些后,上小学的我依旧和书结缘。那个时候,父母管教的严厉,很少让我看动画片,反倒是在读书上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母亲在商场购物时,经常会将我留在顶楼的书店,我就与很多和我一样大的孩子们坐在地上,读一本本书。后来,为我买回了第一本世界名著《鲁宾逊漂流记》。那时候,读起来相当吃力,经常要借助字典。可渐渐地,当我沉浸在小说中,原本让我困顿的字却能从前后文中解读出来。在之后,我又订阅了整年份的《少年文学》,年少时的我发现,原来好多和我这样大的孩子已经开始了写作。读着他们或青春质朴、或天马行空的文字,既羡慕又赞叹。
我记得,小学语文老师让我们报名了“小学生作文”大赛,要求写出八百字的作文。回家后,灵感来源于那年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写下了《昨天·今天·明天》这篇作文。将自己的想法和展望一字一句的写在格子稿纸上,厚厚一沓的交给了老师,可随后就石沉大海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我看错了字数要求,比人家多写了很多很多……
当然,我并未受什么打击。反倒是父母和老师看到我居然能写出内容这么“庞大”的作文时,那惊异目光,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在之后,父母在买书上更是大开绿灯。其中,最让我获益良多的便是《哈利·波特》,那时候我的阅读速度已经开始明显提升。仅用了一周的时间便全部读完,沉浸在了魔法世界当中。不可否认,是它帮我构建了脑海中的幻想世界。另外,这期间我还订阅了两年的《少年漫画》,同样叫我爱不释手。
那时候我还买过一本书,名叫《道德伦理故事》。这是一本由各类传说和史文编写而出的故事集。均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管鲍之交、孔融让梨这类故事。它们无不闪烁着华夏民族伦理道德的光芒,经过千年来的流传,被我们奉为中华精神文明的科律。在这些故事里,真善美和假恶丑泾渭分明。这些昭彰千古、百世流芳的故事,无疑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我道德自律上的精神标尺。所以时至今日,我仍能自豪的说自己是个善良之人。
这里要特别说句题外话,别再让你的孩子看诸如《熊出没》、《喜洋洋》一类的动画片了。它不仅教育不了孩子,更是将善恶的观念模糊化,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浪费了自小树立良好品格的好机会。
还有一本书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韩寒的《三重门》,起初对于这本书的好奇是由于看了一档访谈节目。当我看到一位稚气未脱、不到十八岁的少年居然出了一本书时,我是震惊的。因为,自幼在我的印象中,能独立出一本长篇小说的人,怎么也得是年过不惑的老先生了。带着这份好奇,正巧在一位阿姨的家中发现了这本书,便厚着脸皮将其借来,随后便被文中那宛若野马脱缰的独特思想所深深影响。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理解去看待事物,学会了思考时的不盲从,当然也留下了一身的逆骨。一直到现在,当别人问起我最喜欢的青年作者时,我仍会毫不犹豫的答曰:韩寒!

初中
随着升入初中后,父母便不再给我买课外书了,就连日常订阅的期刊也被令行禁止。无书可看的日子是无聊的,毕竟电视仍旧被严格控制着。好在我经人打听发现了学校不远处的市图书馆。
那时候,中午放学是不回家的。我每天的午餐费大概是两块钱,而我会特意用一块钱草草填饱肚子,再跑出校门去图书馆,缴上一块钱的阅览费,再次沉浸在阅读之中。面对一座座高大的书架,我宛若置身于书的海洋之中。
我的求知欲很强,为了了解各国的文化,我去翻阅了诸如《埃及神话》、《希腊神话》这类书籍。中午的时间太少,每天也只有一个来小时的时间,这类小故事的书籍倒正合我意。任何一个文明的发展都脱离不开神话故事,而这些神话故事又客观的反应了其民众的思想起源。那时候,将其与我国对比后,我总结出了差异。在我国的神话中,人更多的是被神化。而在外国神话中,更多的是给神赋予了人的特征。它们不再是高风亮节、仙风道骨的不食人间烟火。反倒是有着七情六欲,尔虞我诈。它将我带入了中外文化根本中的差异之中,给予我更广阔的认知和思考。
可放学回家后,依旧要陷入无书可读的窘境,不能买书,图书馆更是不能去。饥不择食的我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父亲年轻时买下的书上。那时候,总觉得他的书肯定不是我应该看得,原因是早年出于好奇,从书架中抽出一本名叫《1999年世界毁灭》的书,封面是一张碎裂的地球,从其裂口处喷涌出血海岩浆。至于内容则是各种有关于世界末日的寓言。我敢于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过了千禧年,所以这些寓言都成了无稽之谈。却仍然让我体验到了那个时期的一种恐慌感,这让我在之后的2012末日言论中能坦然自若,丝毫不受蛊惑。还有一本是毕淑敏的《红处方》,看到封面上的那滴血泪,我曾一度以为这是本恐怖小说。也是在几年后才敢翻开来看,才知道了其原本的深刻内容。
好吧,尽管是满含着忐忑,我还是从其中发现了一些看上去正常的书,诸如《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古文古诗选讲》、《简述如何写作》这类,虽说这类书籍对于那时候的我显得枯燥无味许多,却仍然出现了一本对我影响极大的书:《中国当代爱情散文诗精选》。起初读起来还没觉得什么,可后来我发现,正是因为它,让我走上了自诩为诗人的道路。甚至于,在今后日子里,对于爱情有了近乎于洁癖的追求。直到初中毕业的暑假,情窦初开的我真的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首诗歌。
也不知从何时起,父母就成功的将出身贫寒灌注到了我思想中。现在想来,大概是由于爷爷奶奶去世早,外公外婆比较冷漠的原因。所以我零花钱的源头只有父母,而父母却很少给我零花钱。“想要什么可以跟我们说!”这就是当时父母的回答,问题是,多半的愿望都被夺回了。我曾一直以为家里很穷,这观念一直持续到我毕业后才有所改观,过了段纨绔子弟般的生活,这里暂且不提。
在我印象里,最让我囊中羞涩的是当《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出版时,面对高昂的59元价格,我从饭费里攒了许久才如愿购得。可问题是,我读书相当快,用了三天读完后,就又觉得不值。自此,买书对我来说好似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办了图书馆的借阅证,常常在假期里扫荡书架中的书。从世界名著到侦探小说,从各国神话故事到往年的杂志。印象里,图书管理员永远是两位将冷淡和热忱集于一身的织毛衣阿姨,而那个时候,网吧已经开始遍地生根,甚至于图书馆里也开始做起生意。有次换书时,无意间听到两位阿姨的聊天内容:
“哎……看来咱们这快关门了。估计以后就要去当网管了!”
“可不是嘛,谁让现在一天天的也没几个人来看书,都去网吧上网了!”
自那以后,我退了借阅证再也没去过。走出图书馆时,心情异常低落。我知道,那图书馆里面没有读过的万卷书籍算是与我无缘了。图书馆的借阅经历,是我阅读量剧增的时间,无论是读写能力还是思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记得上大学时,当我一次次在众人面前演讲或者给学生干部们开会后,常会有人给予我诸如:语言表达能力强这类评价。而经过与其他人的对比,最根本的原因就取决于阅读量上了。我可以在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时,连贯有序的将其读出;能在不打草稿的情况下将一件件学生工作顺利的布置下去;能在和人交涉时,清晰的表明自己的意图。这其中和天赋没有丝毫的关系,无非是积累的成果而已。

高中
上了高中,学习压力骤增,我几乎很少看课外书了。印象里,无意间听说学校里也有图书馆,在看到同学借来一本《金瓶梅》时我震惊了。跟着其去了一次,发现自己没有借阅证,只好拜托他帮我借了一本《简爱》,读完后,自由、尊严与坚持自我的字眼更是深深的烙印在心中。
复读时,写了几年诗歌的我开始着迷于写古词。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电商一说,我抽空逛遍了所有书店却找不到一本《纳兰词》。最后只得从网络上将其抄下,那是我唯一抄录的一本书。后来,前女友在外地帮我淘得一本《纳兰词注》,我如得至宝,至今仍然留存。当然,留下来的原因有二,一是从不丢弃书籍,二是……这里苦涩的话题暂且不说。
其实,无论是课本中还是自己买的诗词,我都十分喜欢。也效仿着写了很多。至于收获,则是语文考试中,这些试题都是我的拿分点。

大学至今
大学时,由于学生工作繁忙。图书馆也只是去了几次,其中借阅过一本《牛虻》。“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主人公对于自由和爱情的坚贞令我折服,也让我向往。
毕业后,我曾写网络小说一年,留下两本数十万字的“扑街”小说后便封笔,投身于生存之中。这其中的收获,除了那几千块的稿费外,主要是显著提升了我的打字速度,让其能跟上我的思维。期间偶尔看书,也都是些网络小说打发无聊的时间。直到最近再次开始写作后,在与一位朋友说起买书一事时,我才恍然发现,曾经爱书如命的我,已经多年没有买过书了。
曾经我囊中羞涩且读书奇快,所以书在我心中是昂贵的奢侈品。可现在呢,书价这些年几乎未变,甚至于电商的促销活动层出不穷。而我也再不是那个靠着从伙食费中省钱买书的少年。于是,我开始重新买书。今晚,又一批书送来,打开包装时,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以上大概是我读书的经历和收获,接下来容我说一下自己对于读书的认识。

读书可以显著的提高内涵
这源于发生在我身边的改变。我母亲初中毕业后就接了姥姥的班,按理说文化和思想水平都不会太高。可是,当她连续订阅了数年的《读者》后,所积攒下来的不光是半个书架的杂志,也提升了自己的思想。甚至于,很多时候,母亲会自己总结出些生活中的感悟,即便她不会去写,却经常一语成箴。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母亲开始迷恋上了网络上的言情小说,《读者》也再没有续订。我不能左右她的兴趣,但相对来说,我更欣赏她翻着书页的时候,显得恬静而富有知性。

书的价值,从不体现在价格上。
买书的时候,我从不买典藏类的精装书。不光是因为其经常要比通版贵上至少一倍,更是因为见到过太多这类吃灰的书。我二姑夫是位高材生,即便是身居高位也依旧将学习贯彻到底,最近更是自嘲“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开始考取博士学位,家中的书籍自然随处可见。我从未怀疑过他对读书的热忱,可却在他庞大的书架角落中发现了一套精装版的《四大名著》,拿出来时,上面覆盖了一层尘土。类似的情况,我在其他人家中也发现过不少。有时候我会想,之所以《四大名著》会畅销这么多年,各类再版层出不穷。也许并不是它们的购买者对其有多么痴迷,而是有鉴于它们的名气,觉得势必要在家中留有一套而已。
我认为,书是用来读的。当它仅仅作为一件收藏品而被束之高阁时,它存在的价值连家中摆放的廉价花瓶都不如。

那么,我们该读什么样的书呢?
其实,正如学者陈平原所说:“上流书”和“下流书”都可以读。上流的书读多了,会太过于清高,下流书读多了,人又会变得粗俗且容易产生偏见。其实,如何区分一本书是否上流还是下流并不重要。读书时,只凭着兴趣与否即可。
我始终认为,每一本印发出来的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首先,出版社的编辑和策划都不是傻子,不可能自毁财路。其次,能收录成书的作品必然有着其可取之处,即便是泥沙混杂也能从其中品出一番独到的见解。而且,当你读一类书太多时,难眠会审美疲劳。就像我当年在图书馆借书时,一开始只读世界名著,可渐渐的,当我再拿回一本时,读下来却宛如嚼蜡,没有丝毫的滋味。是这本书不够精彩吗?我也一度这样认为。可当多年后我再拿出一本当时看不下去的世界名著时,却依然能看的津津有味。其实,各类书籍就像食材,在浩瀚的书海中包容着品类繁多的内容,而我们就像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你不可能只吃一种鱼,因为会腻。

读书,是一件安静的事情。会腻。
即便是我这类速读的人,读完一本书仍旧需要很多安静的时间。想要细心体会文字中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沉浸其中,类似于打坐悟禅的意境。我们可能达不到“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处起涟漪”的境界,却可以主动营造一份类似的外在环境。不要和我说“出淤泥而不染、闹市之中心态自然”的话。我等不是圣人,有时候,手机的一条短信提示音都会让我们分神。所以,若你想读一本书,读完又想有所收获时,请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相对简单而安逸的环境中,翻页的婆娑声将是你最好的背景音乐。
最后提一点,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你想要去读,它就会将自己的全部内容展现在你面前。
我自幼读书,铸造了如今的我。我是万千平凡之人的一员,可能一生之中,都不会在这世上溅起半点水花。但我庆幸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它将我塑造成型,也给予我种种启迪。它让我能遨游于不同的世界之中,体验别样的人生。所以,我会一直读下去,继续让文字丰满我的羽翼。
我不求读书能给我带来任何功利性的东西,只贪恋它给予我的那份安逸和充实感。这样读书,我觉得就挺好。
我是一只鱼,遨游于汪洋大海,不求探遍所有的角落,只求身在其中,领略其冰山一角的风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