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红楼| 金簮雪里埋,宝钗太另类了,难怪那么多人看不懂她

 漫话红楼 2021-08-18

 世上的普通人分两类。

一类是以本能行走江湖,带着孩子的童真,把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当成真的,不会有丝毫质疑,直到被欺骗,受伤害,才发现人性之复杂,从而在心里为自己建了一道防护墙,并转变为第二类。

因为被表象欺骗,从此怀疑一切,把所有的好都视为虚伪加以防范或指责,这便是第二类。

这两类人,都很难活出幸福感来。

在这两类之外,还有一类人,可称之为另类,因为他们的行为,很难让人理解,甚至总是被贴上阴险毒辣的标签。这一类人,需要近距离长期相处,才能看出好来。借住在贾府的薛宝钗就是这样的人。

所谓另类,就是言行举止不合常理,超出了普通人的心理接受范围。

宝钗是美女,这是无需争议的,黛玉已经是“神仙一样”了,却被宝钗比了下去,“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从常理上来看,美成这样,就应该有些小骄傲,比如黛玉就“孤高自许”,这才符合美女的人设。宝钗偏偏不走寻常路,好似不知道自己是美女,“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待人随和,不摆架子,因此“大得下人之心”。

宝钗的第二个另类之处,是身为富家女,不但不炫富,还拒绝一切饰物,把自己装扮成普通人家的女孩。即使有门路能得到诸如宫花这样的奢侈品,也一朵不留地全都送了出去。住在蘅芜苑,守着满院的蘅芷芬芳,却把房子布置成雪洞一般,在富丽堂皇的省亲别墅里,显得特别寒酸。这也太另类了,另类得连贾母都看不下去,当即为她重新布置。

宝钗的第三个另类之处,是守着偌大的家业,还有一个挥金如土的败家哥哥,她却经常做针线活到深夜,既不和哥哥要公平,也不懂得享受富家千金的优裕生活。

如果说这以上这些行为与他人无碍,那么她的理智与无情,就足以让世人惊骇了。这是她的第四个另类之处,也是最容易被人诟病的地方。

金钏跳井,她第一时间跑去安慰王夫人。她是怎么安慰的呢?普通人的安慰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先说金钏可怜,小小年纪就想不开,太可惜了。然后陪着王夫人哭一会儿,让王夫人发泄一下情绪,再说几句安慰之语,直到王夫人情绪稳定,破涕为笑,她也微笑着离开。黛玉初进贾府,贾母抱着黛玉哭贾敏,王熙凤就是这样表现的。

宝钗偏不这样做,不但不说金钏可怜,反而说她“是个胡涂人”,死不足惜。面对哭泣着的王夫人,宝钗不但不陪着哭,反而“笑道”,这也太冷酷无情了吧?

奇怪的是,既是冷酷无情,为何要主动跑过去把冷酷无情的一面表现给王夫人看呢?细品她“笑道”之语,以及主动提出把自己的新衣服给金钏妆裏,还有建议多给丧葬费,才会发现,这一趟安慰之行,非来不可,不来就不是宝钗了。

为什么非来不可?因为她最注重也最擅长的就是善后。世界上制造麻烦的人从来不缺,缺的正是懂得理智善后的人。普通人面对突然发生的事情,无论好坏,都容易沉浸在情绪里久久拔不出来。很多事,需要及时善后,否则后患无穷。金钏跳井,属于非正常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对整个贾府都会造成影响。如果有人拿来做文章,往大了说,还影响到元春在宫里的地位:贵妃之母虐待下人致死,还当得上“贤德妃”的称号吗?如何把事件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需要能力,更需要理智。

同样的道理,体现在柳湘莲出家之事上。

原计划热热闹闹迎娶尤三姐的柳湘莲,突生变故,一死一出走,感情脆弱的薛蟠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哭哭啼啼,宝钗却并不在意:“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活该不是夫妻。妈所为的是因有救哥哥的一段好处,故谆谆感叹。如果他两人齐齐全全的,妈自然该替他料理,如今死的死了,出家的出家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损了自己的身子。”

这话听起来够无情,却是至理。已经发生的事情,哀叹哭泣于事无补,反而伤身体,造成新的问题。“只好由他们罢了”,正是“随分从时”的体现:不强求,不把自己的态度强加于人。柳湘莲是成年人,出走自有他的道理,如果他想躲起来疗伤,找是找不到的。即使幸运找到了,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

与其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哀叹,不如关注当下能做点什么,这才是成熟理智的处事方式。相较之下,薛蟠这个哥哥就显得很幼稚,大喜大悲,情绪化,分不清轻重缓急,置集团的利益于不顾,更不顾集团员工的利益。“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妈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不然,倒叫他们看着无理似的。”把精力都花在柳湘莲身上了,让这些陪着薛蟠奔波的下属怎么想?薛氏集团还要不要经营下去?这就是宝钗的大局观,永远保持冷静,以大局为重。

当然,这种非凡的能力,不应该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该有的,同龄人看不懂她,格局小层次低的人也看不懂她,沉浸于小情小爱的人更看不懂她。所以,黛玉怀疑她藏奸,广大读者也认为她是阴谋家。

没关系,宝钗不在乎,她也不愿意把精力花在这些无谓的事情上。做人,最重要的是问心无愧,何必在乎别人是否理解呢?而且,越站在高处的人,越容易被误解,因为他们看不懂,正如井蛙看不懂大海,燕雀看不懂鸿鹄。

佛家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多数人处在第二重,看什么都不对,看谁都觉得有阴谋,总在跟这个世界较劲。

极少人能达到第三重境界:看清了世间的艰难,走过了沧海桑田,回头再来看这个世界,就只有悲悯,只有淡然,正如宝钗,正如写《红楼梦》时的曹雪芹。

宝钗很另类,和曹雪芹一样的另类。曹雪芹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都赋予了宝钗,并拔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同时给她一个“山中高士”的称号。

山中高士,是人格魅力的化身。带着人格魅力入世的宝钗,有如被埋在雪里的金钗,让光芒掩盖在无情的雪下,却时时关照着身边的人。

这样的人,实在太过另类,与常人相去甚远:无私、无欲、无情,只有走近她,才能发现她如牡丹般动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