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 黛玉晴雯金钏,细数那些被宝玉伤害的女孩,她们用生命帮助宝玉成长

 漫话红楼 2021-08-18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条铁律:如果家长不肯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孩子就只能在不断犯错中吸取经验教训,甚至付出不可挽回的沉重代价,才能得到成长。

贾宝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贾宝玉自从衔玉而诞,便被贾母“爱如珍宝”,极度溺爱。

溺爱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投其所好,他喜欢什么就尽可能地满足他什么。贾宝玉从抓周开始,就体现出喜爱“脂粉钗环”的癖好来。为了满足他的这个癖好,贾母不但精心挑选美丽的女孩贴身侍候他,还运用她的特权,相继把亲戚家的孩子湘云和黛玉接过来给宝玉当玩伴。

正是在这样的溺爱下,贾宝玉把“在内帷厮混”当成他的人生大业,只想一辈子就这样度过。

但是,人总是要长大的,而伴随着长大的,是明白事理。正常情况下,家长对孩子负有教育之责,应该教育孩子如何明白事理。很显然,贾母剥夺了王夫人对宝玉的教育权,但她自己又不对宝玉进行教育。于是,宝玉在与女孩“厮混”的过程中自悟,但每一次自悟,都伴随着惨重的代价。正是这些女孩,在帮助他自悟的过程中被他伤害,最终用生命来帮助宝玉成长

金钏

第一个用生命为代价帮助宝玉成长的是金钏。

金钏是王夫人的贴身丫鬟,本不属于宝玉的玩伴。但因为宝玉从小爱与丫头亲近的习惯是被默认的,让金钏忘了自己是宝玉母婢的身份,也忘了年龄渐长该与宝玉保持距离。

当然,也没有人教育宝玉,母亲的侍婢是不能随意调戏的,这是有关长幼尊卑的制度和规矩。

正是因为宝玉和金钏都不懂事,这才有了那次著名的端午节事件,导致金钏跳井自杀。

宝玉虽然顽劣,但他并非坏孩子。当他亲眼目睹了金钏被王夫人打了一巴掌并撵了出去,他的表现是“一溜烟去了”,逃离了现场。这种表现,其实体现出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只不过,他没有经验,也没有人教过他,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只能逃离。

金钏因此事跳井自杀,对宝玉的内心产生了震动。他第一次意识到,他的行为,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导致一条鲜活的生活就这样消亡了。因此,他在王熙凤过生日这么重要的时刻,偷偷溜出府去祭奠金钏,一方面是求心安,另一方面也表达他对金钏内疚。

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对黛玉和怡红院丫头以外的人,有过轻薄的行为。

这是金钏用生命的代价,给宝玉带来的成长。

晴雯

晴雯是贾母精心挑选送给宝玉的礼物,她应该是贾母眼里的百分女孩,美丽、活泼、拥有一门绝技,而且“言谈爽利”。无论是做仆役还是做玩伴,都非常适合宝玉。

有理由相信,刚被分配到宝玉身边的晴雯,是个无可挑剔的好女孩,但随着时间推移,“谁知变了”。

为什么会变?因为宝玉对她无限度的纵容。

晴雯是个孤女,十岁时被赖嬷嬷带进贾府即被贾母看中。极有可能,当时的她,和初进贾府的黛玉一样,谨小慎微、小心翼翼,以希望得到认可。

后来为什么会变呢?贾母指定为宝玉的准姨娘是一方面,但不是主要因素。让晴雯变成现在这样“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主要来自宝玉的纵容。

当然,宝玉不是只纵容晴雯,他会纵容他身边的每一个丫头,甘愿做她们的仆役。只不过,以袭人为主的其他丫头,时刻记得自己的身份,没有掉进宝玉的温柔陷阱。只有晴雯,迷失在宝玉的纵容里,忘了“身为下贱”,养成了“心比天”之性,不但离本分越来越远,而且一步步为自己树敌,从而把人生走进了穷途末路。

晴雯被撵出去,宝玉很清楚她不习惯外面的生活:“他自幼上来娇生惯养, 何尝受过一日委屈。连我知道他的性格,还时常冲撞了他.他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这番话,也道出了晴雯在贾府养尊处优的生活。

然而,知道归知道,宝玉未此做出任何努力,只是偷偷地去看望了一次。

这一次看望,又让宝玉从晴雯的境况对比中有所感悟:“往常那样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处,今日这样.看来,可知古人说的`饱饫烹宰,饥餍糟糠',又道是`饭饱弄粥',可见都不错了。

晴雯死后,宝玉从丫头那里得知晴雯是当花神去了,顿时“去悲而生喜”,并非常有仪式感地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以祭奠晴雯。

小丫头胡诌的话,为什么宝玉轻易就相信了?因为这是他最愿意相信的。

宝玉非常清楚,晴雯走到今天这样的结局与他有关,是他间接害死了晴雯。晴雯去天界当了花神,而不是悄无声息地死去,这样的结局,让宝玉心里好受多了。

于是,他像当初偷偷祭奠金钏一样,在晚上独自到芙蓉花前祭奠晴雯,这也体现了他的矛盾心理。诔文和祭奠都是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但既然晴雯是去当花神了,是喜事,又怎能哀悼?

晴雯之死,让宝玉对人性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从来不管俗务的他,听到香菱说薛蟠娶亲,突然替她“耽心虑后”起来。

黛玉

黛玉进贾府,对宝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惊喜。这样一个又美又有才的“神仙似的妹妹”,是他最需要的玩伴。那些丫头们虽然可以随时陪他玩,但她们与他毕竟在身体上有尊卑贵贱之别,无法满足他为女孩当仆役的心愿。

黛玉进府,贾母原本安排她与宝玉分开居住,但宝玉要求,“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与住在碧纱橱的黛玉只有一木墙之隔。

初进贾府的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并为无意中引得宝玉摔玉而伤心抹泪。

然而,很快,在贾母刻意的安排下,黛玉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宝玉的做小伏低之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黛玉便从那个“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状态,转变成了“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以用眼泪和小性辖制宝玉为荣。

作者曹雪芹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们的日常相处:“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宝玉“言语冒撞”,黛玉生气垂泪,宝玉再“俯就”相哄,黛玉再破涕为笑,这就是他们的相处日常。一个享受“俯就”,一个享受被“俯就”,黛玉便在这种习惯里变得敏感而多疑,并把全部心思都倾注在宝玉身上

然而,宝玉却不是那个值得她倾注一生的人,他的多情与不定性,引得黛玉长期以泪洗面。原本怯弱的身体,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最终泪尽而逝。

虽然我们看不到黛玉死时宝玉是何表现,但可以想象,其打击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打击,会让宝玉反思、懊悔并有所醒悟。

黛玉之死会让宝玉悟到什么呢?80回文本中有迹可寻。

宝玉最初的梦想是“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希望他身边的女孩儿都能陪他走完一生,包括怡红院众丫头和黛玉。

晴雯死后,宝玉的梦想有所改变:“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纵生烦恼,也无济于事.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能留下黛玉和袭人相伴终生,也不错。

黛玉之死,让宝玉最后的梦想也破灭了。此时,他才意识到,没有什么是他能留住的。“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至此,他才看清楚,自己“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
原来草莽
”,是个“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人。从最开始的珠环翠绕,到现在相继离去,一个都留不住。回想曾经的自视甚高,视他人为俗物,到头来,自己连俗物都不如。

这就是宝玉的成长,早该被家长教给他的道理,却以这种方式让他明白,其代价不可谓不惨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优质的女孩,成为他懵懂无知的陪葬品。

是为为人父母者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