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梅翰林突然离开京城,不是为了逃避薛家,而是被委以重任

 漫话红楼 2021-08-18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薛蝌带着妹妹薛宝琴进京,“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谁知梅翰林突然合家离京外任了,薛蝌兄妹不得不暂时留在京城。

有人据此得出结论,说梅翰林明知薛蝌送妹发嫁而来,却突然全家搬走了,很明显是在逃避,看不上已经没落的薛家,有毁婚之意。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万恶的封建社会就不是万恶,而是万好了,当官差比现代的上班族还自由,想走就走,还能一走几年。放在现代,只有离职才能做到吧?

其实,只要认真精读原著,就会发现,红楼有一条主线、一条副线和一条暗线。主线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没落过程,副线是贾宝玉的成长历程,暗线则是以官场来体现的朝代的日薄西山。梅翰林的离京外任,就是暗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与之前的林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前后呼应

说得更直白一点,梅翰林相当于第二个林如海。

下面,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条暗线,并着重分析为什么梅翰林是第二个林如海。

由贾府三代人的表现可知,朝廷无法指望他们经世济民。

第七回,通过焦大的醉骂,作者告诉我们,贾府的宁荣二公是开国功臣,经历了“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这份福荫一直延续到了第五代贾蓉身上,不但可以进入国子监上学读书,还轻轻松松捐了个龙禁尉的五品官位。

按照常理,共同创下的基业,应该共同来守护和建设。创业容易守业难,想要把创下的基业发展起来,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包括这些功臣之后。然而,从贾府的状况来看,从第三代的贾敬贾赦兄弟,到第四代的贾琏贾宝玉兄弟,再到第五代的成年男丁贾蓉,都只会“安富尊荣”,没有经世济民之心。

当然,这不是个例,不是只有贾府如此。从贾珍把宁荣府当成游乐场聚集权贵子弟来看,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大势。

这种大势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庞大的国家机器缺乏人才来管理,于是伴随贾府走下坡路的,就是朝廷也在走下坡路。

以贾政为代表的在职官员,混日子的居多。

贾府唯一在职且有实际工作需要处理的,只有贾政一人。但是,作为工部员外郎,贾政并没有忠于职守,认真当差。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业余爱好上,就是和一班清客吟诗作赋。

贾政以端方著称,为什么还会有如果懈怠的表现呢?这也是大环境造成的,因为大家都在混日子,其证据就在贾雨村第一次当官的经历里。

贾雨村高中进士,升任知府,书中说他“才干优长,恃长侮上”,说明他的同僚们没什么才干,被他轻易就比下去了,才让他看不起。但是,这些同僚们,才干没有,打击有才干的人却有一套,很快就通过添油加醋地告状把贾雨村撸下去了。

这不是说贾雨村被冤枉,他当然有他的问题,比如“贪酷之弊”,但由此可看出这些同僚们不爱搞事专爱搞人。如此看来,贾政不参与搞人已经算是清流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混日子就成了大家的常态,哪还有人愿意主动承担经世济民的责任?

以贾雨村赖尚荣为代表的新贵崛起,但他们不是以经世济民为己任。

贾雨村出场的时候,是在他进京赶考的路上,“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学而优则仕,当才学达到了一定程度,便找个用武之地,才能不负生平所学,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修齐治平。但是,贾雨村的目的却不是经世济民,而是“求取功名,再整基业”,“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既是为名,也是为利,希望通过进入官场而名利双收,是贾雨村的目的。

再看赖尚荣,他本是贾府的一个家生子,全家依赖着贾府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但是,他们不满足于财富自由,还想要实现阶层跨越,想要得到权势,于是借助贾府的关系,捐了个有实权的州官。

由此可以看出,赖尚荣当官,也不是为了经世济民。

所以,以贾雨村和赖尚荣为代表的新秀们,有野心也有行动,但他们非但起不到经世济民的作用,反而在祸国殃民的路上越走越远。

林如海和梅翰林临危受命,被寄予力挽狂澜的厚望。

前面分析了各类官员的现状,可见当时的朝廷岌岌可危。虽然还没有外患来袭(等到探春远嫁时外患来了),但内忧已经相当严重了。

从书中所透露的信息来看,当朝皇上还是想做点事的,但他身边无人可用。第十三回贾蓉捐官时,提到“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这个戴权不过是一个太监,却被称为“内相”,可以公开卖官。可见他掌控着极大的权力,就连贾珍这个三等将军都要对他点头哈腰。

在这种情况下,无人可用的皇上只好把目光转向兰台寺和翰林院,期望通过启用这些贤才来力挽狂澜。

注意,我用了“贤才”这个词。没错,历来能进入兰台寺和翰林院的都是贤者,至少在大家的眼里是贤者。所谓贤者,除了才学出众,还人品高尚。

这里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元春突然封妃和贾政被钦点为鹾政,都是同一个原因。元春是个以“贤孝才德”著称的人,是宫里的清流。贾政虽然一直在混日子,但他在人品上的名声一直很好,不会与贪腐之人同流合污,所以林如海说他是个有清操的人。

再回到兰台寺和翰林院,它们看似是两个机构,实际上差不多,这是作者曹雪芹刻意用的一个障眼法。

林如海是兰台寺大夫,脂批说是“半遵古制”,其中的“兰台寺”就是古制,在西汉时是中央档案典籍库,在东汉时是史官修史的地方。兰台寺大夫就是皇帝身边做文字工作的人。

梅翰林则供职于翰林院,翰林院是储备干部培养所,其主要工作是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也是以文字工作为主。

这两个机构的成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外放,因为他们贤大于能,也就是人品很好,能力却一般,不适合到复杂的地方去担当职责。

注意,这里说的能力一般,不是指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很清贵,缺乏跟复杂的底层人打交道的能力。就像跨国公司的优秀高管,可能管不好一个乡镇企业,能当宰相却当不好县官。

但是,当朝廷无人可用时,就不得不启用这些清贵了,因为他们至少人品可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林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来到最复杂的一线巡察盐务。

所谓钦点,就是皇帝亲自指派,可见重视程度。用几年的时间巡察盐务,说明朝廷财政吃紧,皇帝意识到了盐务这个油水最多的地方存在深不见底的贪腐行为。于是,林如海走马上任,拖家带口来到了扬州。

刚到扬州,林如海就开始为女儿林黛玉物色家庭教师。贾雨村被选中之时,林如海“到任方一月有余”。

我曾经对此一度感到不解,林如海自己是探花出身,再加上林黛玉“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功课不限多寡”,如果他像贾政一样清闲,他完全可以自己教女儿读书,没必要专门请一个家庭教师。而且,他不是个讲排场的人,也不会因为排场而专门请家教。

后来我才明白,实在是因为巡盐的工作需要他打起十二分精神,无暇顾及家庭。所以,当发妻仙逝后,他不但“再无续室之意”,而且把病弱的女儿远远送到了贾府。从此,他就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投身于工作,以不辜负皇帝的厚望。

然而,林如海还是失败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巡盐没有结果,他却死在了任上。

然而,就轮到了林翰林。

也许就中间还有过别人,但与贾府诸人无关,所以没有提。总之,这是个前仆后继的过程,终于有一天,轮到了梅翰林。

薛蝌送妹妹长途跋涉来完婚,一定是事先和梅家沟通好了。但是,因为梅翰林临危受命,突然被委以重任,而且不能耽搁,需要即时上任。于是,他像当初的林如海一样,携家带口去赴任。

有人说,薛蝌就不能带着妹妹追过去在任上完婚吗?看看林如海就知道了。正因为是临危受命,责任重大,需要全力以赴,哪有时间和精力办婚事?

国事为重,家事就必须为国事让路。所以,宝钗说梅家“后年才进来”,计划中这件重任两三年即可完结。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如果顺利,两三年内回来,梅翰林经过了这场历练,建功立业,未来有更多更大的重任等着他。如果不顺利,最坏的结果就是和林如海一样,在任上心力交瘁而亡,其次就是明知力不从心而引咎辞职,或者铩羽而归,继续做清贵的翰林。

所以,梅翰林突然离京外任,不是为了躲薛家,而是像林如海一样,被钦点外放,去担当重要的职责

林如海和梅翰林这样的清贵外放,就像贾府的女人被迫出来担当,实在是因为该担当的人失去了担当的能力。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就像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必然走向“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当时的朝廷也必然走向“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因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消失了。留下的人,要么如林如海梅翰林这样有德无才,要么如贾雨村赖尚荣这样有才无德。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贾府没有人才,所以失去了生产力,只能在坐吃山空中走向衰亡。同样,朝廷没有人才,所以失去了生产力,只能在醉生梦死中走向衰亡。即使有林如海梅翰林这些清贵存在,也无力回天。

这就是原著中的官场暗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