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伯 || 作者 杨进荣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1-08-18


大      伯

作者    ‖    杨进荣

我家世居秦州(甘肃天水),祖系山西省代县。族系至我辈已六十四代矣。清末,因族大人多地少,先祖用银钱购得秦安县一破落地主之地,遂将同族三方各一支出一丁迁入秦安县,守田占地。太爷的爷爷便在那时于天水北道和秦安魏店两地来回跑,属种跑田类。后随着人口越聚越多,姬赵等娃的迁入,便逐渐定居。到了解放前几年,贫瘠的山地,难以维系全族人生活,一部分族人相互托所,托儿带女,沿路讫讨到会宁靖远一代落脚。

大伯作为家族老大,被留在了秦安,守那数亩薄地和几间老房子。

大伯中等个子,言语不多,目不识丁,但有一把好苦力。终生节俭朴素,把种地看的比命都重要。

小时候,人民公社化的时代,农民靠挣工分生存。六十岁左右的大伯戴一顶烂草帽,夏天时穿一双草鞋,冬天来时穿一双有补丁压补丁的旧布鞋,老式蓝上衣和青布裤子上尽是布巴子。老粗布缝的搭裢,总是搭在肩膀上。

记得大伯在北地过了好几个春节,回去时,购一付扁担,两头的筐子里装上北地亲戚亲房送的布料棉花炒面等,爬山涉水近三百多公里,全靠脚掌走完。现在年轻人大多连想都不敢想。

大伯在弟兄四人中间,命运和他开了个很大的玩笑,说他幸运,那是因为其他弟兄未和他分家,赤身带婆娘孩子去了北地,太爷修建的七檩七噙口的大上房(当时穷人家,已是十分不易的建筑了),房子没有拆分,地没划开一垄,家什没分一样。这在民国时期,兄弟多的家庭,很难做到这样。说他不幸,则是因为大伯青年时代丧妻,老年时候丧子,人生三不幸,他经历了两不幸,这对大伯的沉重打击可想而知。

一九四三年,秦州大旱,几年时间,都未成壮稼。附近州县,饿殍遍野人口流离失所。大伯锁了老家大门,将大妈领到北地,直到大姐和大哥降临人世。遗憾的是,就在大哥出生还未满月吋,大妈在月子中去逝。落后的社会,艰难的生存条件,拉扯一个婴儿何其艰难?母亲把大哥抱回了我家。听母亲讲,大哥因先天性的营养不良,既瘦且小又黑,几乎天天患病,日夜哭闹。她和父亲抱着大哥,走东串西,附近只要有吃奶孩子的人家,有时他们一天登门几趟,挨饿的年代,育儿妇女所产奶水都不多,亲生孩子有时都吃不饱,没有多余的奶汁喂养别的孩子。有的人家看见他们抱着大哥走来,老远就关大门了,有的人家虽然给大哥喂了几口奶,但脸色和话语很是难看难听!

有一天趁父亲外出,母亲在石磨上推磨的机会,大伯偷偷抱起熟睡的大哥,送给了同村李姓人家,他本人拿了一根棍,背起大姐,不辞而别,回老家了。

母亲推磨间隙,跑到上窑看孩子,发现孩子没了,疯了似地哭吼喊叫,邻居告诉她一些情况后,她跑到李家讨要孩子,李家不肯归还,其原因是大伯已把大哥写给了李家……外出几天的父亲回来知道真相后,硬是把孩子从李家人手上夺了回来。

讨奶水喂面汤,把大哥拉扯到一岁多,父亲便把大哥裹在棉衣里,步行送大哥到老家大伯的手中。沿路孩子饿,哭闹时,父亲用男人的奶子哄他,直到去逝,父亲的双乳上有患过疮一样的疤印,那是当年悲残生活的鉴证!

八几年,因家务琐事,大哥五十多岁,撤下大伯大嫂和两个儿子,于家中悬梁自尽。这个消息很久后才传入北地族人,父亲闻知后,连连砸自己的膝盖,悲天恸地地哭诉:这娃娃,太毒辣了呀……当时我小,沒见过大哥的面,谈不上感情一说,只觉得大哥到去世都没看过北地的叔婶族人们,实不应该!况且大伯青年寡居,大男人拉扯两个孩子是多么不易,有多大的事,让他辞别尘世,过早地赴入另一个世界?不应该不应该!……

自此,大伯再没来北地,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中途,同祖年龄长的哥哥们隔一两年,结伴去趟老家,看望大伯一回。

世间的悲情,大概都是这么不可思议,也是这般不容商量。

大伯在巨大的悲伤里,没有倒下,只这种刚强和担当,一般人很难具有,值得活着的人好好学习。

大伯青年时代失家,但为了孩子的成长,既当爹又当娘地苦育一双儿女,这种节操的坚守,值得活着的我们感叹借鉴。

大伯像老黄牛一样,辛劳一生,安分守己,是那个时代合格的农民。这点人品的初心不移,值得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我们总结继承。

大伯沉默一生,但他不赌不骗,不讹不诈,不吹不欺的诚实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无能力改变一个民族或社会,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而最真实的自己。酸甜苦辡的人生,心怀善良而有希望地活,就是家族的好成员国家的好公民。

大伯离开我们四十年了,懂事了的我们看过去,对与错,事与非都如行云流水,随时光流逝走远,留驻我心的,只是理解、包容、同情和怀念!

好多的节假纪念日,我都会沉浸在大伯的悲伤里,特别每年清明节前后,带着孩子给先祖上坟时,尤为强烈。

坐在大伯和一群亲人的坟前,看北山的小山村被群山环抱,他们的不幸和幸运如今都变成了故事,难究其因,只能思想,思想之苦,如故土大神仙梁上的云,胡乱飘飞!无法定格成一种可让我悦目的美满幸福画卷!生命的遗憾是不能永远共世面对面,空留传说在人间。

他们也许看到过我来,也许根本不知道我的去。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上辈以及上辈的上辈们,他们的苦难和不幸,我们如何汲取和取舍。吸之是玉,念之是怀,延弃有寸,抱拙追根,才不失生于斯世的万幸,杨门后人的骄傲?从政的把事干好,教学的把书教好,行医的怀仁心把病看好,军营的把岗站好,当农民的把地种好,当工人的把工做好!不慕虚荣,劳动为生,胸怀江天,慈怜人世。学会宽容,懂德守道,族大人正,气仰精神。家族才能长久兴旺!

我的路还长,亲族晚辈们未来要走的路更长,暗自庆幸我们遇到了好时代,有学上,本硕博学位的晚辈们非常多,非是我们上学有了点文化,会读不忘初心,就能光芒万丈,德配己位,学触八方,素朴低调,有话慢慢说,有路漫漫走。说着说着会有惊奇的不期而遇,走着走着会有霞光普照自己的身上。别把路走完,留一些给子孙;别把福享尽,留几份给后人。

可悲的大伯,早已和我未曾谋面的爷爷奶奶大妈大哥大嫂,还有除我旳母亲而外的兄弟弟媳妇们在一起了。他们一定会原谅我们的呆板过错,护佑子嗣们快乐幸福。因为没有一个至亲不恋念他们的血亲后裔,阴阳一理,山河同域!

非维怀念,重在启智,这是对能读到我拙文的族人,特别下代人的一种寄语和奢望?!

是夜初秋,漠北道上。




作者杨进荣,曾用名绿云、罗巴、走天涯。甘肃省会宁县人。本科学历。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时代起在《中学语文报》《诗歌报》《散文林》《诗人》《驼铃》《白银晚报》《白银文艺》《甘肃日报》《首都文艺》《乡土文学》《乡韵》《陇上风情》《天南地北会宁人》《中华诗词》中国网、神州网、《今日头条》《陇上风情》、凤凰网等网络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游记多篇。有《抱朴》散文集出版。现供职央企,从事管理工作。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周末》《雪落会师园》《今夜的雪,湿了我的眼睛》《丑娃的故事(小说)》《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一一写给抗美援朝还健在的一位老兵》《乡绅——杨儒林先生》《活着》《我的故乡并不美》《“为了这口气”——长庆油田第四釆油厂洲20集气站正式投产侧记》《醉爱青山绿水间》《时光失语,惟石能言》《生若夏花》《霞怜池塘一席苇》《风正花浓会师园》《华家岭上》《“端午时中夏,人清时世长”兼写“山里人”——题送魏其儒老师》《凋谢的花瓣》《念那三个人》《听那一声钟 品那一杯茶》《毛乌素畅想曲》《烟火里生成的人(外一首)》《小时候》《“懒”爹“秀”娘就是天》《春色满园》《远方(外一首)》《跨古越今说刘寨》《初春,与你在一河清流里的相遇》《春天,我的爱》《幽思浊泪堡子山》《留在故乡的人》《写给马镜阳(外三首)》《农事修成了心境》《荒村》《一场春雪落故乡 》《推磨》《廿三的爆竹》《故乡人忆(一)(二) 》《父亲的天良》《故乡的那一口腌缸肉》《感念老师  恩重如山》《春雪润故园》《足至辋川,相遇王维》《印象陕北(两章)》《太乙近天都》《两个玉米棒》《沙漠人家》《家乡的那棵老杏树》《思学感悟(两篇)》《生如夏花》《半城湖光一城景》《会宁刘家寨子,一部古旧的书》《崇山残堡话刘寨》《红柳》《天地同哀(二首)》《心怡风来一地浪》《短篇小说乡事村人(一)》《短篇小说乡事村人(二)》《短篇小说乡事村人(三)》《短篇小说乡事村人(四)》《拜佛》《三舅舅》《中考时,我走进了故乡》《诗六首》《母亲与麦浪》《活的村名里有消失了的姓》《姨娘》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