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这种头晕头痛有10类药物有效治疗

 板桥胡同37号 2021-08-18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可引起头晕/眩晕与头痛。其中头晕/眩晕症状主要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等有关;头痛是一种牵涉痛,可为钝性、胀痛或牵拉样痛,颈部活动或劳累及处于不良姿势时可加重头痛,大多数伴恶心、头晕、 耳鸣等。



可缓解颈源性头晕、头痛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改善微循环药物、糖皮质激素、抗胆碱药物、扩血管药物、抗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神经营养药物、肌肉松弛剂等。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

非选择性NSAIDs(如布洛芬、洛索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双氯芬酸、氟比洛芬酯、酮咯酸等)可通过降低颈部肌肉组织紧张度,解除局部炎症水肿等减轻神经的兴奋性,减少外界对颈椎的刺激因素,而缓解眩晕的症状,且改善颈椎病引起的疼痛等,可用于颈源性头晕、头痛的治疗。

NSAIDs用于颈源性头痛时,对病程较短、疼痛较轻、发作频率较低者,可作首选。胃肠道反应风险高者使用口服非选择性NSAIDs,建议联合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或胃黏膜保护剂。

二、改善微循环药物

如天麻素、倍他司汀等。

天麻素可扩张血管及增加椎基底动脉血供,并缓解脑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且镇痛,同时降压、镇静催眠,可用于颈源性头晕、头痛的治疗。

倍他司汀可扩张血管,并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有较明显的扩张作用,且促进脑干和迷路的血液循环、改善内耳血供、增加脑血流量、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耳闭感,同时可与中枢组胺受体结合,进而控制眩晕发作,还可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可用于颈源性头晕的治疗。

三、糖皮质激素

可抗炎、镇痛、减轻炎症渗出、消肿,并减轻对椎动脉与交感神经的压迫与刺激、改善内淋巴积水状态、调节免疫功能等,进而控制眩晕发作,可用于颈源性头晕、头痛的治疗。

四、抗胆碱药物

如地芬尼多,其可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阻断前庭神经的眩晕性冲动、抑制眩晕、改善眼球震颤,并止吐,且能扩张已痉挛的血管及有抗胆碱作用,可用于颈源性头晕的治疗,同时缓解恶心、呕吐。

五、扩血管药物

氟桂利嗪为钙离子拮抗剂,可扩张血管,对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作用更明显,并增加耳蜗内辐射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环,对眼球震颤和眩晕起抑制作用,且有抗组胺与镇静作用,可用于颈源性头晕、头痛的治疗。


六、抗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及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SNRIs)如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可用于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时的治疗,适于麻木样痛、灼痛,也可改善心情和睡眠。

抗癫痫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通过调节电压门控通道的α2δ亚基,减少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和P物质释放而镇痛,并抑制痛觉过敏和中枢敏化,可用于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时的治疗,适于撕裂痛、麻木样疼痛、放电样疼痛及烧灼痛等。

七、其他

1.神经营养药物如B族维生素、甲钴胺等,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作为颈椎病的辅助用药,改善临床症状如头晕、疼痛等。

2.肌肉松弛剂如替扎尼定、乙哌立松等,可用于颈椎病的治疗,能缓解其临床症状,并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缓解骨骼肌痉挛、改善睡眠,可用于颈源性头晕、头痛的治疗。

3.麦角生物碱类药物如尼麦角林,通过改善循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而减少眩晕发作,可用于头晕的治疗。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可用于颈椎病的治疗,能缓解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J].中华外科杂志,2018,56(6):401-402

2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11):812-814

3安徽省颈椎病分级诊疗指南(2016 版)[J].安徽医学,2017,38(9):1087-1094

4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的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5,34(011):1195-1198

5肖红等.颈源性头痛临床诊疗:中国疼痛科专家共识解读[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9,15(2)):83-86

6马拦等.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7-88

7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9,34(3):283-286

8陈新谦等.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1,208,213-238, 266,281, 345-346,357-358,371-372,381,465,469,572,648-649,814,939,941

9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3):201-209

10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4):402-404

11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11):805-809

12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9,58(2):102-105

1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52(3):173-176

14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0,13(1):9-15

15钱之玉.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216,486,491-502,562-563

16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增录2a-1-32

17尼麦角林在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建议[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2012,14(11):1141-1143

18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12):705-708

19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8):561-565

20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3):163-164

21北京市癌症疼痛管理规范(2017年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12):881-889

22安徽省癌症疼痛诊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J].安徽医药,2020,24(5):1041-1046

23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2019年版)[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6):267-270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