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师吴凤祥——【铁兵散文】退休了,开始真正的人生吧!

 老兵原创之家 2021-08-19
永远的铁道兵

(编者:我们老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我们的人生才正式拉开她绚丽多彩的大幕!【退休了 开始真正的人生吧】一文作者在退休到来之际陷入迷茫之中,可能我和你都曾如此。但作者却从一本日本佛学大师的一篇文章里受到启发,获取了人生前进的动力。这篇散文为曾经迷茫的部分退休和闲赋在家的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虽然松原泰道是一名日本人,但他的知识并不是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遗产。

文化的精髓不能因为这个国家在历史中曾发生过的一切而遭到否定!

我们需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但我们不排除外来先进、优秀的文化,正因为如此,国家每年外派公费留学生就是为了向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更多的先进知识和文化而不是一概排除。

【投稿】(原创首投)

【铁兵散文】

             退休了,开始真正的人生吧!

                       三师    吴凤祥

        很多人退休以后,忽然失去了工作,万念俱灰,无所适从。上午“日上三竿”了还躺在床上,夜晚更是辗转难眠,难以入睡。刚退休那会儿,我也一样,整天在家里来回徒步,屁股直打转,无所事事。生活一下子由原来生龙活虎的“龙”变成了迷茫不前的“虫”。后来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女儿给我介绍了日本佛学大师松原泰道(まつばら たいどう),松原泰道的故事,使我有了进取的动力。

        松原泰道65岁那年出版了《般若心经入门》因说法精妙,一举成名。老年期间著述超过130部,中译本著作有:《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规划》等书。松原泰道说过:“真正的人生从退休开始”,这句话正中自己下怀,使我这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老牛破车”,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老马嘶风”、“老骥伏枥”。于是我开始了“志在千里”的真正人生。

        最近,我看了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精华本),这本书的内容皆是人生百态,“家常便饭”,非常接地气。特别是季老关于退休以后的人生畅谈,就集结了五篇:《老年谈老》、《八十述怀》、《九十述怀》、《九十五初度》。文中的论述更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思潮汹涌、浮想联翩,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了,我这个“老大无成”之人还想“老蚌生珠”。

        松原泰道说:“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以我的经验来说,五六十岁是人生的折返点,由此人生可分为两段:50岁以前是打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奠定,职业也已经完成,这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我是60岁正式退休,60岁之前和松原泰道所说的前一阶段如出一辙。我60岁之前的人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7岁以前为第一阶段,求学阶段。这阶段是青涩阶段,也是迷茫阶段,小学期间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初高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读书无用论”,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使我迷茫。身体在成长,心智不成熟,岁月飘渺,心中充满憧憬,但理想与现实有距离,迷朔迷离。17岁至30岁,我把青春献给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农村,插队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献给了“志在四方”的铁道兵军营,接受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铁道兵军人的教育与实践;献给了工厂,接受了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可谓是接受了工农兵社会各职业的全面教育,奠定了自己社会实践的思想基础;第三阶段30到60岁,主要是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为生存奔波,特别是下岗以后从闯市场的赶庙会、做夜市、开店面的赚钱,到建平房、砌楼房、扩庭院的建家园,从拆迁补偿到买商品房装潢,从县级市城到上海大都市,超负荷运转的阶段是为了结束温饱奔小康,为自己和家人奠定一个生存和工作的基础。这个阶段只好把自己喜爱的写作,追求的人生价值抛弃在一旁。

        101岁的松原泰道说:“人生就是一场长达百年的马拉松,50只走到一半,另一半行程才是真正的人生。”我赞成他的话,也相信他的话。因为98岁的季羡林先生用他的精彩的人生下半场证明了这一点。

        退休以后,有了稳定的固定收入,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可以说是开始了为自己活着。我重新拿起了自己喜爱的笔,开始了写作生活。由于自己在“工、农、兵、学、教”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唯有军旅生活最刻骨铭心,在铁道兵系统网、平台的推荐下,我的军旅生活作品分别在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搜狐网、一点资讯、凤凰新闻、腾讯新闻、封面新闻、百度App、铁道兵公众号、铁道兵老兵原创之家等媒体上发布,最多时一篇文章在新华网上的点击率也达到一百多万,《美丽的呼伦贝尔,还记得咱铁道兵吗?》《大兴安岭,你是铁道兵历史功勋永恒的丰碑!》《一声“到”!一生“到”!》《一顶帐篷,天盖地铺——铁道兵的家》《走小路修大路——铁道兵为祖国锦绣河山修建幸福路》《听,雪花声中军号响……》《雪白白 线长长 情深深》……一百余篇文章把我肚子里的“墨水”发挥了“淋漓尽致”,真是《铁道兵文化之花染香我人生的晚秋》。

        人们总是习惯于追逐人生的前半场,忽视人生的后半场,以致造成人生上半场“奔命”,下半场“等死”,未能活出自我。其实换一种思维,稍加分析,我们便可明白一个道理,小时候能够做的事,老了以后一样可以做到,青年的理想老年也能实现。小孩子可以学习,青年人可以学习,难道老年人就不可以学习吗?不是有很多人退休以后才学会开车、游泳、跳舞等的吗?所以只要你愿意去做,什么时候都不晚,老有所为,不是一句空话。

        若想老有所为,活出自我,应该持有这样的人生态度:一要倾听陶渊明的教悔,“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要乐观面对后半生;二要相信曹操的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要树立信心;三要认真进行规划,要像规划我们的人生上半场一样,规划好人生下半场。我想能够做到这三点,我们的人生后半场不但不会单调,不会被浪费,而且会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的人生。

        南朝·梁·江淹在《恨赋》道:“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呑声。”我们要利用人生后半场的宝贵时间,做好自己的心愿事,让人生不留遗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我来说,如果说人生的前半场是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的话,那么后半场就是创造自己的精神文明,做自己喜欢的事。军旅生涯奠定了我永恒的军魂,因此我要为弘扬铁道兵文化,传承铁道兵精神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为消失的铁兵军种留下原汁原味的故事,为铁道兵的历史功勋留下浓墨重彩的文笔……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该这样的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是啊,我们不能“生活庸俗”,不能“虚度年华”。人生就像一本书,越老越有智慧;人生就像一支歌,越老越有情调;人生就像一幅画,越老越有内涵;人生就像一坛酒,越老越有味道。我们要用“情调”刻画我们的“内涵”,我们要用“智慧”描写我们的“味道”。对于我们铁道兵来讲,就是要用兵味,歌颂我们永远的军魂!

        松原泰道在写《学习死亡》这本书时说:“死亡像不停行走的钟,每一秒都存在,也许这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但写不完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总是半途终结的。我们每天只需要尽力做好能做的事,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给苍天吧。”他的座右铭是;终生学习,至死方休!我们铁道兵战友网常务总协调侯卫大姐教育我们:学习要伴随自己的终生。战友们,微友们退休了才开始自己的真正人生,珍惜夕阳的晚霞,让我们努力去学习,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这样才无悔自己的人生。

        退休了的朋友们,让我们在夕阳中变“老气横秋”为“老成持重”,变“老不晓事”为“老而弥笃”,变“老弱残兵”为“老当益壮”。扬起生活的风帆,在新长征的征途中,开始真正的人生吧!

        


责任编辑:梦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