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志】长阳习氏

 佷山访古 2021-08-19

图片来自网络

习氏源流

清光绪十二年长阳《习氏族谱》卷首《习氏族谱序》曰:“习氏者,在汉有息夫躬,或系出息侯,或地居息壤,或长息派衍,或新息支分,锡土姓以来,氏王父之字盖不可考矣,而其后改为习。自郁公受封,凿齿踵起,著酒徒之号,撰《耆旧》之篇。云轫、永昌其人,名高唐宋;光辉、嘉言之辈,望重元明。于以知产西梁州、为西梁氏者,犹当详其自出,阙其所疑焉。

据以上文字可知,长阳习氏为著名的襄阳习氏分支,原为息氏,有别于源于南北朝西梁国等之习氏,可考始祖为西汉末期著名大臣息夫躬。

襄阳习家池(图片来自网络)

息夫躬(公元?—前1年),字子微,河内河阳人(今河南孟县),早年为博士,后擢升位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封宜陵侯。息夫躬性格耿正,曾数次上书言事,议论无所避,后被诬陷“悖污朝纲”之罪入狱冤死。在息夫躬被捕入狱后,其后裔子孙为避牵连之祸,四散迁逃,其中有改原姓的谐音字“习”为姓氏者,称习氏,世代相传至今。

中华书局出版的《校补襄阳耆旧记》(图片来自网络)

东汉初的息夫躬后代习郁,被长阳习氏奉为鼻祖。习郁字文通,襄阳人,习融之子,初为侍中,后因有功,被汉光武帝刘秀封为襄阳侯。习郁在襄阳岘山南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从此,习郁后人便聚居于襄阳习家池一带,衍为大族,史称“襄阳习氏”。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作者习凿齿,即出自襄阳习氏。

河南邓州习氏宗祠(图片来自网络)

魏晋南北朝以后,因人口自然增长、战乱、经商、仕宦等原因,许多习氏后裔纷纷从襄阳辗转迁外,其中一部分最后迁到了江西。如江西新淦县(今称“新干县”,以下同。)习家村习氏始祖习文德,于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定居华城门村(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金川镇塘头村委会习家村小组)。习文德后裔习思敬,又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临江府新淦县迁居河南邓州堰子里(今十林镇习营村),成为邓州习营习氏始祖。清末光绪年间,习思敬十五世孙习永,再由河南邓州迁至陕西富平县丹村乡中和村,是为富平习氏始祖。

而与江西新干习家村、河南邓州习营、陕西富平等地的习氏同源于襄阳习氏的长阳习氏,其迁出地为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与今江西省新干县,均同属今江西省吉安市。

支分长阳

元末明初时,由于连年战争,全国人口锐减,特别是湖广(明初时湖广布政司辖域,大致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一带更为严重。明朝政府采用强制与奖励结合的办法,将以江西地区居民为主体的人民迁移到湖广,这就是湖北、湖南两省流传600余年的“江西填湖广”说法的由来。长阳习氏始祖习有贯,正是当年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中的一员。

吉水县城远景(图片来自网络)

据《习氏族谱序》,长阳习氏始祖习有贯,于明永乐年间,携三侄,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来楚。习有贯先迁荆州府枝江县,后转迁本府夷陵州长阳县津洋口一带。而其侄习朝一兄弟三人,则迁长沙府益阳县三里长江村、罗带河等处。

光绪长阳《习氏族谱》书影(向家舟摄)

习有贯配吴氏,生子一:修礼,夫妇殁葬于泉溪河边的香炉山北麓。二派祖习修礼,配李氏,生子三:贤才、贤吾、贤阿,夫妇殁葬津洋口象鼻嘴(今清江山水小区西侧)山上。三派祖贤才生子九:仿学、坵、梅、祥、舜、显、高、絃、银;贤吾生子一:仿汲;贤阿公生子五:仿道、通、迪、遂、达。后子孙分迁落业,繁衍至今,主要聚居于今龙舟坪镇习家坳、宝箭山、攻玉寺、习家湾、习家河、合子坳、邓家坝及县城区等处,散布于县内外多处。根据2010年《长阳习氏族谱》统计,族裔(不包括早期迁外)现有1000多人。

习氏字派

光绪《长阳习氏族谱》书影(向家舟摄)

原派:修贤仿应,上国呈之,廷启金玉,家培桂兰。

续派:文明昭盛世,德治正光昌,大学传心法,以道维朝纲。

习氏堂号与宗祠

长阳习氏堂名,以襄阳习氏先祖、史学家习凿齿为荣,命堂名为“编史堂”。

原长阳习氏宗祠,位于津洋口古镇上街头的丹水西岸,俗称“习家祠堂”。据光绪《习氏族谱》习家煜所作《序》、《太学生习公子重传》《莲笔先生小传》,习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光绪乙亥,即光绪元年(1875年)。领修者,为时任族长习玉豪(习家坳人,号子重,试名超群,太学生,议叙八品,例授修职郎。)及岁贡生习玉举。

光绪长阳《习氏族谱》书影(向家舟摄)

按族谱中的《习氏宗祠图》,光绪时期的习氏宗祠,为典型的徽派建筑,由正屋及东侧附属屋组成,形成由正屋大天井为主导、围屋为辅助的平面布局形式。正屋前为前厅,门口悬挂“习氏宗祠”牌匾;中为天井;后为穿斗式结构的后堂,应为祭祖场所。后堂垂直高度高于前厅。正屋各屋屋顶为双坡屋顶,铺设小青瓦,屋脊中部饰以宝瓶或宝葫芦图案,屋脊尾部则饰以鱼尾等图案。前厅、后堂两侧,高耸如意式山墙。在古代,这种山墙称之为“云墙”,因为形似官帽,蕴含“独占鳌头”之意,据说唯有出了功名的家族才能采用。右侧围屋,图中标注为“铺”,为宗祠附属屋,其后为树林,应为利用隙地建设,出租店铺,作为宗族事务资金的来源。

据现年79岁,出生并居住于津洋口老街的向文学老人回忆,至1949年时,习家祠堂已被改建,临街处为两层楼房,后为吊脚楼(厕所)。当时,习家祠堂被作为地方保甲临时关押“壮丁”的场所,演绎了一个个悲伤的故事。1949年后,习家祠堂先是作为学校,后作为派出所办公用房。今天,祠堂已不存在,但遗址尚存。祠堂边的丹水故道,在清江高坝洲库区兴建、津洋口大防护工程修建后,已被填为平地,成为星城路的一部分。

长阳习氏人物

习呈虎:高寿。生年未详。遇明季之乱,迁松滋县,后返故里。殁于康熙年间,享年九十九岁。(据光绪《习氏族谱》)

习之文:乾隆二十八年,长阳知县和刚中迁建文庙,邑绅习之文与彭商贤、饶琇、李鸿敏、李世春等全力支持,将文庙迁建于县署东旧址。(据道光《长阳县志》)

习之新妻田氏:年三十而寡。事翁姑克孝,教子女克慈。学使吴煊给“节寿永贞”匾额。(道光《长阳县志》)

习玉举:泉溪人,号莲笔,试名鹏举,补训导未任,著有《复善堂诗文合稿》。(据光绪《习氏族谱》)

习久兰像(图片来自网络)

习久兰(1929—1979),长阳津洋口镇合子坳村人,农民诗人。他注重搜集和学习长阳本地的山歌和民歌,结合时代需要进行再创作,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泥土气。从1953年起,习先后创作民歌1000余首。其中《万水千山共太阳》《尖峰岭、牛背窝》等诗作,有着较高的知名度。1979年9月11日,习因病去世。1980年,被中国作家协会追认为会员。80年代,其子习文墨与县文化馆,搜集整理编印其诗作,书名《大山里的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有才、刘不朽二人亦共同整理其诗作,书名《习久兰诗歌选》。(据1992年《长阳县志》)

另据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记载,有道士名习容道者,明弘治年间,重修长阳县城西白鹤观,不知是否为长阳人,更不知是否为习有贯后裔,姑附载于此。

习氏家规选录

第三条:“百行莫先于孝,能为孝子即为悌弟。今日能孝于家,异日必忠于国。

习氏谱牒

光绪长阳《习氏族谱》书影(向家舟摄)

《习氏族谱》:共6卷(首1卷),6册,习玉豪主修,光绪十二年木活字本。内有长阳晚清文化名人黄文亭(号尧坡,清廪贡生,署蒲圻县教谕,著有《五经翼案》。)所作《习氏族谱序》《太学生习公子重传》,黄登云(号芝生,清拔贡,官四川新繁县知县等职。)所作《莲笔先生小传》。共印颁16部。

2010年《长阳习氏族谱》封面(向家舟摄)

《长阳习氏族谱》:不分卷,1册,习明山主编,2010年电脑排印本。

本文参考资料

1.《习氏族谱》,清光绪十二年木活字本,习玉豪主修。

2.《长阳习氏族谱》,2010年电脑排印本,习明山主编。

3.百度百科词条(习姓、习郁、习凿齿、习氏宗祠)等。

光绪长阳《习氏族谱》中,绘有香炉山地形图。(向家舟摄)

附:征集家谱资料或线索启示

因笔者编纂《长阳姓氏志》需要,特面向县内外人士征集如下资料或线索:

1.原宗祠所在地在长阳(含历史上曾隶属长阳的地方,如五峰渔洋关、傅家堰等地,始祖在隶属期间迁入)的各姓氏新老谱牒(含印刷、手抄等形式)的原件(借阅)、复印件、电子版。

2.原宗祠所在地在长阳以外,但记载有后裔分支于长阳的外地各姓氏新老谱牒(含印刷、手抄等形式)的原件(借阅)、复印件、电子版。

3.原宗祠所在地在长阳以外,但族谱中载有长阳人所撰写诗文或绘图,或有族人曾在长阳为官、学习、生活、经商、游历等情况。特征集相关资料。

4.原宗祠所在地在长阳的各姓氏,有大篇幅家族源流叙述或重要人物生平叙述的墓碑,或与本姓氏紧密相关的其它各类碑刻等石刻资料线索。

5.原宗祠所在地在长阳的各姓氏,仍保存的历史上本家族知名人物所撰写或编纂(含合作撰写或编纂,无论是否成集成册)的著述和作品(含诗文、字画、史志等)的原件(借阅)、复印件、电子版。

6.其它值得提供的资料。

资料或线索无论多少,只论价值,一经采用,即将提供者(收藏者)姓名列入《长阳姓氏志》以致鸣谢,并赠书一部(待出版印刷后)。提供资料者要确保来源合法合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因资料提供者自身问题产生的各类纠纷甚至法律责任,由提供者自行负责解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