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阳旧志辑补】《荆州记》《荆州图副》《永初山川古今记》佚文

 佷山访古 2021-08-19

相关链接:

【长阳旧志辑补】《宜都山川记》佚文

【长阳旧志辑补】盛弘之《荆州记》佚文

辑者按:三种古代方志佚文,分别录自《汉唐方志辑佚》(著者刘纬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和《汉唐地理总志钩沉》(刘纬毅等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上、下两册)。两种书所辑《荆州记》《荆州图副》《永初山川古今记》佚文,涉及长阳9条,分别辑录于《后汉书》《太平御览》《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册府元龟》等古代典籍。《荆州记》有范汪、庾仲雍、刘澄之、郭仲产、盛弘之所撰五种,此处所辑,均未署撰人。《荆州图副》又名《荆州图副记》《荆州图记》《荆州图》,撰人不详,约晋宋人所作。《永初山川古今记》,南朝宋刘澄之纂,二十卷。三种地方志原书均已佚。按,东晋及南朝宋、齐时,宜都郡领县四:夷道、佷山、夷陵、宜昌。佷山县,即今长阳县的前身。荆州,治江陵,即今湖北江陵。宜都郡,时为荆州属郡。从有关佚文可知,今长阳县部分地域,当时或隶属于夷陵县、夷道县。这表明,今长阳及周边县市区之界,并非是亘古不变的。

《荆州记》

〔夷道〕县西北有宜阳山,东南有羊肠山。《后汉书·郡国志》南郡注

宜都〔郡〕出大枇杷。《御览》卷九七一枇杷

宜都郡门生药草,有附子。《御览》卷九九O附子

风井,夏则风出,冬则风入。《初学记》卷七井、《御览》卷一八九井

《荆州图副》

宜都有石穴,穴有二石,相去一丈。俗云,其一为阳石,其一为阴石。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类聚》卷六石、《御览》卷五二石

宜都郡望州山,山根有涌泉成溪,溪注丹水。天阴欲雨,辄有赤气,故名丹溪。《御览》卷一五气

长阳溪侧有异花,韶艳气绝,欲摘先乞,不得辄取,即随手零落。《寰宇记》卷一四七长阳县、《纪胜》卷七三峡州

夷陵《御览》同,《元龟》作“副夷”。县西有温泉。故老相传,此泉原出盐,于今水有盐气。县西一独山有石穴,有二大石并立穴中,相去可一丈,俗名为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注、《御览》卷七八五廪君、《元龟》卷九五六种族

《永初山川古今记》

荆州

宜都郡有二大石,一为阳,一为阴。鞭阴石则雨,鞭阳石则晴。《初学记》卷二《天部·霁晴》


清代茅岗头的宾兴田

杜家村覃氏支祠

【姓氏志】长阳晏氏

【长阳旧影】1909年,高家堰向覃氏牌坊

【长阳碑刻】民国三十一年“乐捐学款碑”


佷山访古公众号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