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与天然——长阳境内两处“十八罗汉拜观音”景观

 佷山访古 2021-08-19

△石庙咀现存的石质罗汉造像(向家舟摄)

沪渝高速湖北长阳高家堰收费站入口附近、高家堰镇流溪村石庙咀,曾经有一座古庙,庙中曾供奉1座石质观音造像及18个石质罗汉造像,被人们称为“十八罗汉拜观音”。

古庙建于龙池山最西端、延伸至流溪边的山咀处,处于神秘的“北纬30°”地带,经纬度值分别为111.0384、30.58173。据老家在流溪村牛池湾、现为长阳老年书画协会会长的退休干部向延法先生介绍:古庙处于石庙咀南侧的一处天然岩穴中,“文革期间”被毁,其后大多数佛像被遗弃、损毁。后来修建石庙咀通往父子观的乡村公路后,原先深大的岩穴,因路基垫高和凿岩除石,才变的像今天这样狭小。近年,古庙遗存的罗汉像,重新被人们立于洞址,以作纪念。在新建的罗汉供台上,人们刻画了“幸福诚达”四个大字。

△石庙咀现存的石质罗汉造像(向家舟摄)

如今残存的5尊罗汉,只有3尊大致可以辨认模样。其中:两尊为圆雕,一尊缺头,一尊缺右手。另一尊为高浮雕,肚子和右手残缺,但形迹依稀可辨。可惜剩余两尊,由于损毁严重,形象及雕刻技法无法辨认。

因古庙的碑刻因毁庙而遗失,其修建年代及名称今已不可考。有民间传说认为:此庙及观音、罗汉佛像系清代乾隆年间时,所谓长阳民间“机智人物”向永耀(即讹称“向远耀”者,今龙舟坪镇津洋口村官家湾人,紫树堰向氏后裔)所募建,并与县官“刘武台”(旧县志中无载)有“十八罗汉拜观音”与“十八个猴子讨水喝”之争。由于缺乏原始资料佐证,笔者认为此说并不可信,不能作为信史。就如今遗存的罗汉形象看,其雕刻工艺简单粗糙,造型古拙,不像是石刻工艺高度发达的清代中期的作品。结合流溪村早在元末时即有人定居、明代万历年间长阳曾出现兴建寺观的高潮、此庙附近的父子观及永昌寺建于明末来看,笔者认为该庙及十八罗汉像倒像是修建、塑造于元明时期,至迟应不晚于明末清初。

如果说高家堰的这处“十八罗汉拜观音”属人文景点,那么鸭子口乡的一处同名景观则系出天然。

△古坪村白果树坪远眺“观音”(刘华供图)

这处被称为“十八罗汉拜观音”的自然景观,位于鸭子口乡古坪村、随母溪上游右支墓坡河与白果树坪合围的高山上。很巧的是,这处景观也位于“北纬30°”,经纬度值大约为110.89217、30.53722。

据县民政局驻古坪村第一书记刘华介绍:由白果树坪向北(贺家坪镇紫台山村方向)眺望,可见峡谷中屹立着一座近似人形、头朝西方、似有眼眉的巨型石柱,被当地人世代比作“观音”。在“观音”的周围,大约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18个形态各异的石包,共同朝向“观音”,当地人把这些山包比作“罗汉”,并称“十八罗汉拜观音”。

△古坪村“十八罗汉”之一(刘华供图)

其中一座山包,是位于乡村公路边的一座石柱。更巧的是,紧邻这座石柱的是一个天然洞穴。石柱与洞穴组合在一起,形成类似于广东韶关丹霞山景区的“阳元石”“阴元石”组合,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佛教传说中,十八罗汉是指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唐代时,十六罗汉开始流行。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据专家研究: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谐音为“要发”)的传统偏好有关。由此可见,无论是高家堰石庙咀当年的“十八罗汉”石造像,还是鸭子口乡古坪村拟人化的“十八罗汉”自然景观,除了反映古人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外,更反映了民间群众对实现小康、走向富裕孜孜不倦的追求。

如今,长阳境内的这两处“十八罗汉拜观音”景观,正随着“朋友圈”“抖音”,从流溪、古坪传到了村外、远方,吸引了许多外来游客的目光。在“乡村振兴”和长阳正在推进开展乡(镇)、村(社区)志编纂工作大背景下,类似于“十八罗汉拜观音”这样的乡村特色景观,如能编入志书,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资源,谋划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后扶贫时代”的长阳乡村发展将大有裨益。


【藏说长阳】从加盖官印到附粘契尾——反映“民写官验”形式变迁的李氏地契

【长阳碑刻】青岩村郑氏宗祠碑

【探索发现】湖北长阳最古老的宝塔——昌贵塔

柿贝古松林的百年保护历程

山鬼?木怪?——《菽园杂记》中记载的长阳明代异闻


佷山访古公众号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