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重疾详解(3):严重溃疡性结肠炎

 新用户8600nRks 2021-08-19

2007年,保险行业协会制定了《重大疾病保险》,对各家保险公司重疾保障病种进行了统一。详细解析见:关于重疾《新规》意见稿的疑问,我们的答案在这里


其中,规定的25种重疾扩展到28种,新增严重性呼吸功能衰竭、严重克罗恩病、严重溃疡性结肠炎。我们已经深度解析过两期,如下:
新”重疾详解(1):严重慢性呼吸功能衰竭
“新”重疾详解(2):严重克罗恩病

我们今天来解析第3种,严重溃疡性结肠炎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俗称UC)是病因未明的结肠粘膜及粘膜下炎症,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至今病因仍不明确,基因因素可能是一种重要因素。另外,UC患者常伴有内向、敏感的人格特征和焦虑、消极等不良心理特点。原来存在的病态精神如抑郁或社会距离在结肠切除术后明显改善。

溃疡性结肠炎也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另一种就是我们上期说的是克罗恩病,诊断中很容易讲这两种病混淆,具体区别在上期已有讲解。和克罗恩病一样,它也是一种慢性疾病

它引起的肠道炎症发生在结肠和直肠中。结肠粘膜会产生小溃疡,产生脓液和粘液,从而导致腹部不适和频繁腹泻。(下图中,右上方为正常结肠粘膜,右下方为溃疡性结肠炎)
From: Healthwise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表现
虽然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原因不清楚,但症状上和普通肠炎相当一致,就是腹泻、腹痛、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等。

所以,最初甚至最初很多病人总以为是自己吃坏了肚子,而因此耽误了治疗,直到疾病变得愈发严重甚至出现了血便,体重明显下降,腹胀,发热等情况时才不得不就诊。有超过3个月慢性腹泻的朋友,应该早点到医院做肠镜检查,不可太轻视。

实际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该慢性病困扰其多年。2017年11,他就因此病提前结束欧洲访问,回国住院治疗。


何为严重?
当然,任何疾病也都得分轻重缓急。安倍晋三所患的溃疡性结肠炎不是我们重疾险中所描述的严重溃疡性结肠炎了。临床医学上,一般以以下标准判断病症严重与否。

· 轻度–轻度临床疾病患者每日大便少于等于4次,伴或不伴出血,无全身中毒征象,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正常。轻度腹部绞痛、里急后重以及便秘也很常见,但不会发生严重的腹痛、大量便血、发热和体重减轻。

· 中度–中度临床病变患者有频繁的稀血便(>4次/日)、不需要输血的轻度贫血,以及不严重的腹痛,患者有轻微的全身中毒征象,包括低热。中度临床病变时,通常可维持适当的营养状态,不会发生体重下降。

· 重度–重度临床表现患者通常有频繁的稀血便(≥6次/日)伴重度腹部绞痛,并且有全身中毒的证据,表现为发热(体温≥37.5℃)、心动过速[心率(heart rate, HR)≥90次/分]、贫血(血红蛋白<10.5g/dL)或ESR升高(≥30mm/h),患者可能出现快速的体重减轻。

治疗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呈慢性病历,为终身复发性疾病,因为病程漫长,所以后期癌变危险性增加。按照严重程度,治疗方案也不同,轻者用抗生素可以控制,重者则需要手术,具体可以参考我们下面的整理:

纳入“法定”重疾病种
和我们上期说的克罗恩病类似,严重溃疡性结肠炎高发于欧美,北美、大洋洲和欧洲的多个国家,炎性肠病的患病率均超过0.3%。但从1990年开始,在非洲、亚洲和南美的多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炎症性肠病(IBD被认为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就是条件好了,“吃出来的病”。

这次行业协会新规,将严重溃疡性结肠炎纳入“法定重疾”,也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疾病高发的趋势。新规定义如下:


而在这之前,不少重疾险也已经囊括了该病种,赔付条件也基本以实施了手术为标准,在这支条款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异和异议,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本次三次增加的“法定重疾”我们就已经剖析完毕。当今社会,肠道疾病是日渐高发, 这是与我们当今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现代病”,熬夜、吸烟、过劳、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及时检查同样重要。最后,文末附录了主要肠道疾病症状及诊断,便于大家了解。

附录:主要肠道疾病症状及诊断

参考资料
1.溃疡性结肠炎. 百度医典科普
2.欧阳钦 梁红亮. 溃疡性结肠炎. 继续医学教育. 2006
3.《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BMJ)》
4. Worldwid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the 21st century: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The Lancet.October 16,20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