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作单元 单元写作资源课程化的样本—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

 我要折腾 2021-08-19

摘 要:习作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体例创新,体现了该套教材更加重视表达训练。在习作单元中,以单元语文要素为统领,写作资源更为密集,更为聚焦,对写作知识的开发,对写作训练链条的构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用好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对其他单元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有着积极的样本意义。

关键词:统编教材 习作单元 写作资源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比之以往任何版本的同类教材,更重视表达训练。正如陈先云所言:“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基于这样的编写理念,使得各单元能走向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写作资源变得更加丰厚,在特殊编写体例“习作单元”中尤为密集。如何利用这些写作资源,为习作教学设计和写作训练服务,更好地促进学生言语表达素养提升,这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一、单元要素:引导“习作单元”聚合“写作资源”

“习作单元”是本次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体例创新。在每册教材中安排一个“习作单元”。“学生在学习习作单元之初,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写一篇习作,单元中各项内容都是围绕此次习作编排的,各项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的单元,习作单元集聚了更多的写作资源,整个习作单元就是一个语文要素统领、以写作资源为内容、以习作训练为过程、以习作为终点课程系统。在习作单元教学之处,首先工作就是围绕语文要素,去开掘能够走向习作和习作教学的写作资源。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习作 5 为例,本单元指向写作的语文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指向语文要素写作资源有:

1. 精读课文。

▲《太阳》(1)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2)读下面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松鼠》(1)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2)读下面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 17~26 厘米,尾长 15~21 厘米,体重 300~400 克。

课文: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2. 交流平台。

说明性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说明性文章为了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它们变得通俗易懂,往往会使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直接描述也可以反映某一事物具体而鲜明的特点。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平实,有的活泼,无论哪一种风格都要准确、清楚,有一定条理。

3. 初试身手。

(1)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2)如果将一篇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会变得怎样?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 2~5 自然段改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习作例文

(1)《鲸》: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

(2)《风向袋的制作》: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

▲习作

(1)如果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你打算怎么介绍?

(2)写之前,细致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种事物,想清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

(3)写好后,与同学分享。如果别人对你介绍的事物产生兴趣,并从中获得了相关知识,你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习作。

借助上述罗列,不难发现,作为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潜在性”。写作资源是教科书为本单元习作教学所作的一种预设。在习作单元中,写作资源弥散在精读课文的段落、文后练习、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板块中,比较集中,在其他单元则相对零散,这些写作资源是习作教学和训练的素材,需要执教者去刻意去搜寻,有意去发掘,在单元整体教学之前,需要精心选择,让潜在的教学素材,成为现实的写作资源。二是“向心性”。写作资源尽管以游离的状态存在,但却形散而神不散,而聚合写作资源的“神”就是指向习作的单元语文要素。在五年级上册习作 5 中,但凡能体现或者促成“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一要素的教材资源都属于写作资源。可以这么理解,在一个完整的单元中,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是圆心,与语文要素有关的重点段落、文后练习(练笔)、交流平台、初试身手、语文园地中的“语句段运用”则构成了围绕圆心的圆周(见图)。三是“中介性”。写作资源在单元整体中,发挥着平台和载体的作用,它是语文要素的“实践体”,同时也是写作知识的“承载体”,更是打通语文要素和写作知识的“连接体”。

习作单元 单元写作资源课程化的样本—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

二、写作知识:引导“写作资源”对应“单元目标”

“统编语文教材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常用的学习方式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中,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自2000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知识”“训练点”“训练系统”几乎已经淡出了主流教材的话语体系,因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淡化知识”,竭力反对“机械重复的训练”。而统编版教材让“知识”“训练”以及“训练系统”重新回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中央,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真正得到兼顾。统编教材重视基于能力体系建构的“知识”和“训练”,在写作板块,主要从写作资源中可以充分显现出来。

“习作”是习作单元最高的达成目标,处于单元“金字塔”的塔尖,为了这个“塔尖”的终极目标,写作资源从不同角度分别指向和对应这个目标,就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而言,教材提出如下要求:(1)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2)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3)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那么在单元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让这些目标在单元整体中找到对应的写作资源:

1.写清楚事物的特点。

如何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在本单元中,不同的写作资源从知识策略到实践操练层面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精读课文《太阳》的文后练习 2:读下面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1)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2)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上一个太阳;(3)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在“初试身手”中的练习 1: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在“习作例文”《鲸》的文后练习中提出: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在《风向袋的制作》的文后练习则直指特点:说说课文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

作为执教者,要善于围绕单元习作目标,组织与之匹配的写作资源,利用这些适宜的写作资源去开发将一种事物特点写清楚的精准写作知识。

2.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写清楚事物特点”;而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的前提就是学生对写作对象可以搜集到哪些资料。不同视角对应着事物的不同特点,不同品质的资料呈现出不同的表达风格。

精读课文《松鼠》文后练习 2 设计颇具匠心:读下面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共有三句,其中一句是这样的:“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每次产仔 2~3 次,一般在 4、6 月产仔较多,每次产仔 4~6 只。”而课文中却是这样描述的:“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在比较中,让学生真切体会“直接描述”和“数据说明”,对于松鼠特点的呈现,哪一种方法更“恰当”。

“初试身手”第二条练习则穿越文体,彰显说明性文字的独特风格:如果将一篇散文改成说明性文章,会变得怎样呢?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 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即使同一种说明方法,在不同类型的说明性文章中,呈现方式也需要“恰当”。譬如“列数字”,在“习作例文”《鲸》中是这样呈现的:“我国曾经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而在《风向袋的制作》里则有些“变异”:“剪下 4 根长约 10 厘米左右的塑料绳,在袋口边缘分别扎 4 个小洞,将 4 根塑料绳穿过 4 个小洞……”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学生就会对“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更深入地理解。

不同的写作资源,给“恰当的说明方法”做出了全面而直观的诠释,让“恰当”从笼统模糊,走向具体针对。写作资源的丰富性和多维性,为写作知识的开发提供了多种向度,为写作知识的精准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3.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

要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仅从一个视角介绍就会产生“盲人摸象”的认知效应,所以介绍事物的视角尽量多维多元,立体呈现。精读课文《太阳》文后练习1: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松鼠》文后练习 1 则异曲同工: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习作例文”《鲸》则整篇幅文本从“鲸”的体型巨大、进化过程、种类繁多、生活习性等“广角”,让读者看到了鲸的“全景”。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职能”分明,让抽象习作目标在单元整体不同板块的细节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转化和生成为可操作写作知识和教学策略。

由此可见,习作单元是一个体例严谨、结构完整的教学整体,单元语文要素、写作资源、习作目标在这个整体中能够逐一匹配与对应。单元语文要素是习作单元的教学起点,而习作目标是习作教学的终点,从起点到终点,写作资源是外显的桥梁,而写作知识则是内在支撑。写作知识是语文要素(写作)下位的具体表达,是所有写作资源共同的内核,是习作目标达成的技术支撑。因此,在习作单元教学中,要重归知识视野,要借助写作知识贯通语文要素、写作资源和习作目标,使之“三位一体”,对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发挥出更大的教学效益。

习作单元 单元写作资源课程化的样本—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

三、训练系统:引导“写作资源”走向“写作课程”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写作资源是静态的教学存在,而利用写作资源开发与生产写作知识,进行系列写作训练,则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化过程,这是编排习作单元的最大价值。所谓写作资源课程化,就是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开掘对应匹配的写作资源,借助写作资源生产开发出具体针对的写作知识,建构一条完整的写作训练链条的过程。写作资源的课程化,其实就是习作单元的教学设计化,就是单元写作资源的结构化、系统化,成为语文要素落地生根,成为推动学生写作技能、写作能力以及写作素养发展的路径。

习作单元中的“写作资源”走向“写作课程”,需要经历这样教学历程,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为例。

1.立足文体,找准教学站位。

“从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纵向线索清楚,由易到难,螺旋发展,能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习作内容是“介绍一种事物”,是状物类文体。这类文体的习作,在统编教材中共有八次,在此之前同种文体已经训练了五次。对照本次习作提出的三项要求,不难发现“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在前五篇中都有涉及,其中四年级下册习作 4《我的动物朋友》目标尤为鲜明——“写出动物特点”。而“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在三年级下册习作 1《我的植物朋友》中“从名称、颜色、气味等方面写一写”首次提出,在三年级下册习作 7《国宝大熊猫》中再次要求:“围绕几个方面,查找资料,介绍一下大熊猫”。通过这样的“回顾”,五年级上册习作 5 的教学重点清晰可见——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在状物类习作中第一次涉及到,在这个习作单元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恰当的说明方法”,这是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最核心的训练点。

习作单元 单元写作资源课程化的样本—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

2.结合例文,生产精准知识。

本单元提供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一共有四篇,只要对照一下《太阳》和《松鼠》,“恰当的说明方法”便会找到精准的答案。下面我们不妨找出各具代表性的片段: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节选《松鼠》)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节选自《太阳》)

这两个片段都是说明性文字,前者介绍的是动物松鼠,后者介绍的是物品太阳。但是运用的说明方法却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松鼠》这一课,作者采用的是

“捕捉独特”——帽缨形尾巴、经常将尾巴翘到头上歇凉、常常直竖身子坐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的“直接描述法”,而对于《太阳》这一课,作者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这么安排,就是因为前者介绍的“松鼠”,是一种活泼机灵的动物,捕捉独特的“直接描述”似乎更能表达松鼠的特点;而“太阳”科学性较强,作为科普文,用上“方法说明”会更加直观和准确。这就是所谓的“恰当”。通过这两篇“精读课文”的片段,就可以将“恰当的说明方法”落地细化,生产出体现文体特征的精准写作知识:一是“白描”,属于“捕捉独特”式直接描述;二是“彩绘”,属于“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式方法说明。在介绍一种事物某个方面的特点时,常常可以运用“白描 + 彩绘”写作支架,可以将一种事物的某个特点写得淋漓尽致。

精准写作知识的生产,让“语文要素”教学化、课程化,使得“语文要素”真正将本单元写作资源打通,形成一条扎实有序的教学路径。

3.拾级而上,构建训练链条。

写作资源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自然的编排顺序,在写作资源课程化的进程中,应当沿着写作资源的相应位置,按部就班地设计一条训练路线,让写作训练相机而生,沿着学生的习作需求与写作困境,循序渐进,步步踩实。

(1)铺垫性训练——在单元“习作”之前,开掘精读课文中与单元语文要素(写作)高度匹配关键段落,发现“怎样写”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读写结合训练,为单元“习作”教学的重点难点化解做好铺垫。在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学生可能遭遇的最大难点就是“恰当的说明方法”,所以在“精读课文”和“初试身手”这两个环节,为难点化解做好充分的铺垫。

铺垫训练一:仿照精读课文《松鼠》的第一段,用“捕捉独特”式“白描”方法,分别描写“书包”“仙人球”和“小龙虾”的样子。

铺垫训练二:结合下面的资料“小贴士”,试着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一座电视塔的特征。

贴士 1:电视塔高 368 米。

贴士 2:一般楼层大约 3 米高。

贴士 3:法国埃菲尔高 300 米,天线高 24 米,总高 324 米。

贴士 4:电视塔底座是主干是 3 根直径 9 米空心柱,还有 3 根直径 7 米的斜柱支撑着。

贴士 5:整个塔身分下、上、顶三个球体,每个球体的直径大概 48 米左右。

铺垫性训练三: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 2~5 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铺垫性“训练一”与“训练二”侧重于说明性语段的言语结构,而“训练三”则侧重于说明性语段的言语风格。言语结构和言语风格,是说明性文章本体性的“基础训练”,直接关系到本次“习作”的成败。

(2)靶心性训练——在单元“习作”教学之中,应当从整篇入手,但不面面俱到,针对学生完成本次习作任务可能遭遇到困境,结合任务情境,为他们开

发合宜的写作知识和搭建必要的写作支架,直指单元习作核心目标。

▲讨论:介绍一种事物,“白描”和“彩绘”,你觉得哪一种更好?

▲小结: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白描”和“彩绘”相结合,让一种事物的某个特点更加鲜明,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白描”与“彩绘”怎样结合?一起动笔试试吧?(出示)

狗嗅觉神经分布密集,嗅觉细胞数量巨大。即使很远的地方,它也可以“闻香而至”;即便味道很细微,它也能辨析出来。狗的嗅觉记忆很长,它能凭借记忆找到失散多年的主人。

①小作者采用了“白描”。可否加些“彩绘”?

②在哪儿可以加上“列数字”,在哪儿可以添上“作比较”,在哪儿可以添上“举例子”?

③动笔改一改吧。

▲怎么不动笔?原来还需要搜集相关资料。

贴士 1:人的嗅觉细胞只有 500 万个。

贴士 2:狗的嗅觉细胞大约为 1.25 万~ 2 亿个。

贴士 3:狗大约可以分辨 2 万种不同的气味。

贴士 4:福克斯新闻网曾报道,一只索步拉的牧羊犬,可以从装有 320 箱水果的仓库里嗅出仅有 15克的毒品。

贴士 5:电影《一条狗的回家路》讲了斗牛犬贝拉小时候被迫送往千里之外的新墨西哥州,因思念主人,独自踏上回家路,凭借嗅觉记忆,历经一年,终于与主人卢卡斯相遇。

靶心性训练,就是以铺垫性训练为基础,将学生此前获得的可以提升“说明力”的捕捉独特的 “白描”和运用说明方法的“彩绘”进行整合,形成稳定的“白描 + 彩绘”的言语表达支架,让每个学生懂得:在介绍一种事物某个方面特点时,可以通过观察,捕捉这个方面独特之处,提炼出“特点”;然后搜集资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将这个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3)补偿性训练——在单元“习作”之后,针对习作中出现的典型而集中的问题,而采取的进一步策略细化性训练,让靶心更聚焦,确保单元语文要素落地转化成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对于“白描 + 彩绘”的说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加之他们第一次写真正意义的说明性文章,所以,在“习作”教学之后,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问题:一是资料与所要表达的事物特点不相匹配;二是说明方法对所表达的事物特点不够鲜明;三是“白描”与“彩绘”之间衔接生硬,缺少逻辑贯通。因此,补偿性训练就会应需而生,让学生的补偿性训练在动物、植物、事物、物品之间不断切换,直至他们能熟悉和初步把握说明性表达的特点。值得说明的是,不能高估习作指导的功能,因为任何指导是以训练为基础的。只有质的“指导”,没有量的“训练”,学生的熟练的写作技能和较高的写

作素养是很难形成的。“补偿性”写作训练,将靶心训练更加细化,更具有针对性。只有训练到“点”,精准写作知识开发到“最下位”,训练成效才会显而易见。

(4)提升性训练——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结合习作单元提供的各种写作资源,对一些有强烈写作兴趣,具有文学写作倾向学生,进行不拘一格地提升训

练。譬如在“习作”中,教材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系列的习作题目(见下表),从这些题材中,我们发现:从选材角度看,有介绍一种事物的,有介绍一类事物的;从表达风格来看,有第三人称的介绍,有第一人称的自述。因为本次习作,是学生第一次写说明性文章,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为了减缓习作难度,有意地将“介绍一种事物”限制在“介绍一个事物”的范围内,一般不会提出“自述”或者将写作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的表达要求。可是当“习作”完成,对一些有表达余力和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介绍一类事物”——写写《我的美食地图》《中国传统吉祥物》,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研究性写作”——《热带植物大观园》《动物的尾巴》等,当然还可以鼓励他们改变表达风格,用活泼的“自述体”进行介绍。充分发掘写作资源的内涵,让写作资源在训练链条中得到最合理的开发与运用。

习作单元 单元写作资源课程化的样本—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

铺垫性训练、靶心性训练、补偿性训练、提升性训练,力求单元写作训练“依山傍水”,紧贴教材;确保单元写作训练“步步为营”,紧跟进度;使得单元写作训练“拾级而上”,落实要素。这一系列训练贯穿在整个习作单元中,让习作单元成为一个开放的写作训练系统,成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能力体系”构建的重要节点。

写作资源不仅仅在“习作单元”存在,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比较充盈,只不过“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更为集中,更加鲜明,指向更为明确而已。因此,开掘和把握好“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研究和推进“习作单元”写作资源的课程化,则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其他单元写作资源开发和实践有着“样本”意义,使得写作资源能够在常态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同,使得“读写结合”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背景之下发挥更加深远的教学意义。

(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