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位时,特别是乾隆朝中、前期,清朝处于最强盛时期,乾隆是安安稳稳的太平皇帝。 国家少有能影响到社稷安危的内忧外患,皇帝就当得轻松,就能“六下江南”去游玩,就能修撰《四库全书》彰显文治的盛世。 另外,闲着没事干时,还能写出四万余首诗,还能谈古论今,点评历史英豪,对各种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重新下定论。 基于明朝和清朝之间的特殊关系,乾隆皇帝对明朝人物和事件的点评最多,其中,对于明朝皇帝的行为,大多数是批评。
这次事件是明洪武二十五年时,因皇太子朱标突然因病去世,明太祖朱元璋被迫再次选择继承人的事件,并引发了七年后爆发的“靖难之役”。 当时,朱元璋在朱标死后,本有意从儿子中再选择继承人,但因为一个叫刘三吾的大臣的提议,还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储。 《明史·刘三吾传》中记载:
《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的更详细一些,其中写道,朱元璋曾直接表示:“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看似是刘三吾说服了朱元璋,实际上,这是整个文官集团、勋贵集团的意见。 因为在朱元璋和刘三吾争执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人出来帮助朱元璋反驳刘三吾,大家全部默认了支持刘三吾。 朱元璋可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皇帝,却被刘三吾一言说服,其实也是看出了这是绝大多数臣子的意见。 所谓“置秦晋二王何地?”只是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 根据《明史》中的记载,这两位年长于燕王朱棣的皇子,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前,全部因作风问题受到过朱元璋的惩罚。
再如晋王朱:“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二十四年,太子巡陕西归,冈随来朝,敕归籓。” 有这些前科,朱元璋如果要在儿子中选皇储,他们哪争得赢燕王朱棣? 但大家伙都不希望饱受了洪武朝的恐怖之后,再出现一个类似朱元璋的皇帝。 朱元璋自己也知道,虽然他有本事把臣子们看成牛看成马,可后继之君无论是谁,都没有开国之君的威望。 他们还是要依靠群臣治国,于是,朱元璋只能妥协。 对于朱元璋的这次选择,乾隆皇帝当然予以批评,大概,批评明朝皇帝对他来说,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从上述记载看,乾隆对朱元璋的选择极度鄙视,且对刘三吾这样干涉皇帝立储的臣子深恶痛绝,“实罪不容诛”。 再从历史上乾隆皇帝自己在执政期间对册立皇储的态度上来看,他讲了这么一大堆,其实核心意思就一条,册立皇储应该由皇帝独断,不需要跟臣子商量。
当然,乾隆的思想里,也有雍正皇帝创立的以立贤为根本的“密诏立储”的影响(乾隆早期是反对“密诏立储”的,中后期才改成支持)。 “密诏立储”不就是皇帝说了算嘛,偷偷的一个人决定。 至于乾隆皇帝对朱元璋的批评对不对?欢迎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