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漫说冯道

 新用户8249cTO6 2021-08-20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619

漫说冯道

文/王凌琴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人物,他历经四朝十君,人称“官场不倒翁”,竟然两次出任同州节度使。他是谁?


中国历史人物定性,戏曲舞台表现得最为清楚。黑脸白脸,红脸花脸,一看便知“忠”“奸”。就像岳飞、秦桧、魏征、李林甫等等,不胜枚举,泾渭分明。但有一个人,却是“四不像”。欧阳修骂他“无廉耻者”,司马光骂他“奸臣之尤”,王安石则说他“如诸菩萨行”,赵翼也说他“以拯时救物为念”。众说纷纭,千百年来无有定论。可谓“另类”之极。

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却当过我们家乡同州的节度使,惊讶之余,就关注起这个人物来。

史书记载,冯道,五代瀛洲景城人(河北交河),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典的创始人。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订《九经》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哇,这么高的评价。千百年来却骂声不绝,这是为什么?
 
 
公元907年,黄巢起义失败,朱温灭唐称帝,建立后梁政权,为五代之始。此后的四十五年里,地方藩镇互相征伐,轮流称帝,走马灯似的相继再出现了四个王朝。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郭威的“后周”。最长的十四年,最短的四年。在如此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世道中,出现一个冯道,他却“任凭朝堂更换,好官我自为之”,而落下千古骂名。

单单看这履历,稍有常识的人,都会马上做出判断,这是个大奸臣。没错,中国历来的为臣之道是:“好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君”,所谓“忠贞不二”。像历史上“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死不易节的文天祥、背帝蹈海的陆秀夫等等,他们的故事光芒万丈、流芳百世。

可是话又说回来。春秋名臣管仲,齐桓公靠他成就了霸业,可他曾是公子纠的臣子;唐代魏征,他直言敢谏,是唐太宗“明得失”的“镜子”,可他也曾在李建成帐下效劳。如此看来,“忠贞”不一定“不二”,关键在“忠贞”的对象是谁。在五代乱世,王朝兴替此起彼伏,暴风骤雨般使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既无所适从也就无不是从。冯道其实就是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五代史》有这么一段描写;后唐潞王李从珂叛乱,杀到京城洛阳,唐闵帝出逃。冯道就率百官迎接李从珂,而且要中书舍人卢导上表劝进。卢导说:“哪有天子在外,臣子就劝别人当皇帝的道理?”另一宰相李愚也支持说:“舍人之言很对。”冯道则表示“事当务实”,就做了。三天后唐闵帝被杀。仔细分析,卢导和李愚的思想符合传统思维定式,而冯道则表现得太得势利,当是最恶劣的。

可是回头一想,冯道做与不做,李从珂称帝、唐闵帝倒台已成必然,与后来的后晋、后汉覆灭时一样。当黑云压城大厦将倾,扭转不了乾坤时,如果冯道们都像文天祥、卢秀夫一样殉君殉国,那么这五个浅薄的王朝只怕承担不了、也不配承受这么忠烈、沉重的的鲜血。看看后唐郭崇韬、任圜,郭崇韬刚打完胜仗就被陷害,杖毙而死,五子全部遇难;大臣任圜被安重诲之流诬陷,全家饮药而死。后汉隐帝刘承佑猜疑郭威,杀他全家,逼得他举起反旗。如此伦理纲常丧失殆尽的混乱时期,苛求冯道“从一而终”,只怕太得勉为其难。试看这个时期那有一个文天祥、陆秀夫式的忠臣?世道使然也。

再看冯道为人,他出身耕读之家,年轻时勤奋好学,品行淳厚,善写文章,且安于清贫。梁晋争霸时随军出征,晚上就睡马草上,和仆役同锅吃饭。将领掳来美女送他,他把她们另置别室,然后寻访她们亲人送还。父亲去世,他回乡丁忧,当时正逢灾荒,就将家财赈救乡邻。自己亲自上山砍柴,却悄悄地帮助邻居耕种。

耶律德光攻入汴梁,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回答:“此时的百姓,就是佛祖再世也救不了,只有皇帝您救得了。”此后中原百姓果然没有受到侵害。

以上冯道的作为,不失君子之风。可是司马光公却认为“惟小善耳”,他没有为君尽忠,“大节已亏”,至于“小善”,不值一提。还有人责备说,冯道侍君阿谀逢迎,未见劝谏,是其失职。在“劝谏”君王上,商代比干当属第一,他“死谏”纣王被挖心,由此成为忠君爱国的偶像而光耀千年。同时,也给后人留下暗示:能谏则谏,否则闭嘴。

冯道是熟读史书的。他察言观色,决不像比干一样做无谓的“死谏”,他是看对象的。

唐庄宗李存勖沉湎声色,宠信伶人,未见冯道劝谏。何也,李存勖刚愎自用,有建国之才而无治国之谋。他死于非命,乃是咎由自取。但对唐明宗,他则以骑马为例婉言劝说,太平年间也要小心谨慎。并告诫君主“谷贱伤农、谷贵饿农”,吟诵“伤田家”诗来劝谏。后来冯道提议官方刻印《九经》,得到明宗支持,就说明了他们之间良好的君臣关系。

至于他因劝谏刘守光而入狱,劝谏郭威讨伐北汉而被斥责,虽无成效,但他还是做了。可见,他的劝谏是看对象的,是以不做无谓牺牲、以不损害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冯道还有一件事,是他违背“信誉、承诺、盟誓”的“丑行”之一。

后晋高祖石敬瑭病危时,命幼子石重睿叩拜冯道,并让宦官把他抱到冯道怀中,希望冯道能辅佐儿子登位。石敬瑭死后,冯道却与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

冯道骗了石敬瑭,不过倒是没见有人以此发难。窃以为,石敬瑭当是五朝皇帝里最无耻的一位,他的叛变虽事出有因,但他为了当皇帝,认小他十来岁的辽太宗为父,又出卖幽燕十六州给契丹,无耻至极人人痛恨。何况石重睿只有四岁,在虎狼环伺的情况下,冯道一介文臣,实在没有实力辅佐他。因而冯道的选择也是顺应形势、无可奈何的。
   
 
再说说冯道在同州的事儿。

后唐清泰元年(934),冯道被唐末帝李从珂贬官,发到同州任节度使。不知怎地轻慢了副使胡饶。胡饶就借着喝了酒到衙门辱骂他。他不但不生气,还给他弄了水果食品醒酒。胡饶酒醒后,拍拍屁股走了。众人不平,冯道却说;“恶人自有报应,我有什么可怒的?”由此可见冯道的理智、度量。

时隔十年,后晋开运元年(944),晋出帝石重贵听信谗言,又罢免冯道相位,他再次任职同州。

到同州后,管酒务的小吏上文说,孔庙已经破败,他愿意拿出自己的私财来维修。冯道看后,即令下属判官处理。可这判官很不满意冯长官的安排,就在行文上写了一首讽喻诗:

荆棘森森绕杏坛,儒官高贵尽偷闲。

若令酒务修夫子,觉我惭惶也大难。

冯道看后颇觉羞惭,就叫来酒务,拿出自己的俸金交给他,并亲自带领一干官员现场勘查。最后决定把孔庙从南街搬到北街,建立新庙,他还亲自写了碑文。

《大荔县志·贺志》郑重记录:“五代节度使冯道,移文宣王庙,记石在文庙内壁。”并在“职官”一栏很客观地记载他。而对武则天朝在同州任过“参军”的来俊臣,则揭露他的罪恶。还记载了奸臣卢杞的“微善”。说唐时虢州有三千官豕为患。德宗说,把它迁到沙苑算了。卢杞却说,同州也是您的臣民,不如把它杀了。德宗就把官豕赐给了贫民。由此可见写《志》官员的客观。
 
 
冯道作为文臣,诗词文章写的都不错。人说文为心声,他的操行、人品就很自然地流露在诗词文章中。

他在《荣枯鉴》一书中说:“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意思是说,俗礼俗套,不去遵守反而是真诚的;事情恶化,还守着承诺不放,这不叫诚信。应该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行动。这反映出冯道非常现实、不受礼法束缚的思想。正因为如此,触犯了儒家关于“忠贞不二”的定义而大受挞伐。但细细分析,他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真话。

至于他的《长乐老自叙》,则洋洋自得,炫耀他在各朝历任的官职、爵位及荣华富贵。而对五朝乱象,丧君亡国、百姓流离则毫无痛惜之心。这一点,违背了常理常情,人们痛骂他“无耻”“奸臣之尤”,也在情理之中。他有一首诗,倒是很好的:

穷达皆有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冯道究竟究竟该如何定位,孟子说过:“社稷为重,君为轻”,“社者安民也,稷者养民也”,他做的只要对“安民”“养民”有好处,就是对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功是功,过是过,一分为二地评价一个人,这是对他个人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本文编辑:杨荔佳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西河郡守吴起,两千四百年前,坐镇同州的军事天才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西河学派   ——两千四百多年前,黄河西岸的“黄埔军校”

【大荔文学·组诗·王凌琴】《天凈沙》新解

【大荔文学·组诗·王凌琴】咏昙花(组诗)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石伯让妻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同州故事

【王凌琴·“金玉卉杯”庆祝征文】富时候  穷时候

【大荔文学·随笔·王凌琴】惊蛰听鸟

【大荔文学·诗词·王凌琴】念奴娇·探访龙首渠
【大荔文学·诗歌·王凌琴】冬走秦岭
【大荔文学·诗歌·王凌琴】年尾自慰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大荔刺绣竞风流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槐树下面抓“五子”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绣镜帘的姑娘

【大荔文学·游记·王凌琴】冬月走秦岭

【大荔文学·诗歌·王凌琴】年尾留言

【大荔文学·诗词·王凌琴】点点雀儿缀玉树,占尽北国笫一枝 ——与妹唱和

【大荔文学·诗词·王凌琴】乡间十月
【大荔文学·杂文·王凌琴】南腔北调集
【大荔文学·诗词·王凌琴】十月之歌(组诗)
【大荔文学·诗词·王凌琴】咏雪
【大荔文学·诗词·王凌琴】海棠(组诗)
【大荔文学·诗词·王凌琴】调寄蝶恋花
【大荔文学·黄河文化行·王凌琴】韩城重阳节咏雪叶菊
【大荔文学·诗歌·王凌琴】雨中访白楼于欣茂园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在外爷家屋檐下(11)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在外爷家屋檐下(10)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在外爷家屋檐下(9)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在外爷家屋檐下(8)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在外爷家屋檐下(7)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在外爷家屋檐下(6)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在外爷家屋檐下(5)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在外爷屋檐下(4)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在外爷屋檐下(3)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在外爷屋檐下(2)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在外爷屋檐下(1)
【大荔文学·黄河文化行·王凌琴】踏歌黄河
【大荔文学·诗歌·王凌琴】前一世,你是……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生产队趣事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义匪表叔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土匪老舅 —— 沙苑亲戚4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缠沙”的亲老 姑 ——沙苑亲戚3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老老姑 ——沙苑亲戚(2)
【大荔文学·散文·王凌琴】螟蛉老姑——沙苑亲戚(1)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小姨娘恃势梅二度  恶义兄夺美害弟命 ——土匪窝记事之九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螟蛉子掌家轻姨娘   王掌柜临死不瞑目 ——土匪窝旧事之八
【大荔文学·随笔·王凌琴】锦瑟无弦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美貌惹事夫遭横祸  父报子仇借刀杀人 ——土匪窝记事之七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饥寒生盗祸起花生 保长惩治二人丧命 ——土匪窝记事之六
【大荔文学·诗歌·王凌琴】白衣勇士歌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弟弟失踪殃及全家   兄藏牲口结怨丧命 ——土匪窝记事(五)
【散文·王凌琴】颜真卿碑在大荔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马不借人,杨二命丧黄泉路;誓报兄仇,杨三杀人自投案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西门庆”误杀看瓜人 ——土匪窝记事三
【大荔文学·小说连载·王凌琴】千里经商回家遭绑票  婶娘再嫁侄杀得利人——土匪窝记事(4)
【大荔文学·诗歌·王凌琴】和闫孟秋红楼诗
【大荔文学·诗歌·王凌琴】年尾自嘲(组诗)

作者简介

凌琴,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杨荔佳 魏艳玲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