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月亮历」【星之奇旅咨询师手记】Color:经常被负面情绪带跑?这个“三步走”攻略一定能帮你

 星之奇旅 2021-08-20

这两天一条热搜引起了我的注意:

8月17日,黑龙江哈尔滨,一个公交车司机与车内乘客发生争执后,逆行冲上人行道桥栏处停车,在这期间,他还扬言要与乘客同归于尽。18日,当地警方发布通报,犯罪嫌疑人郭某因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刑事拘留。

这又是一起被负面情绪操控之下发生的案件。

生活中,无法处理负面情绪的人不在少数,情绪问题是说大不大,说小也绝对不小。

有时候情绪来得并不那么波涛汹涌,但却绵延不断让人状态不佳,影响工作和关系。

学会梳理负面情绪是我们踏入身心灵大门之后必然会去触碰的,今天,我总结了三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步骤,帮助你学会安放你的负面情绪。

第一步:为你的负面情绪命名

可能说出来你不信,看似我们常常掉入负面的情绪陷阱,但其实,只要我们做到正确地命名它,就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工作。

这一点,我在我儿子身上屡试不爽。

我儿子爱吃冰淇淋,但我考虑到他的身体,不会次次答应。每次他开始哭闹时,我就会说出他的情绪是“委屈和难受”。

“妈妈知道你想吃那个冰淇凌,但妈妈不给你买所以你非常委屈和难过。你如果很难过就哭一会儿,我会在旁边陪着你。”

一般情况,只要我说完这句话,孩子要不了几分钟就能安静下来。

为什么?

处理情绪就好比治水,“强堵”会引发灾难,“疏导”才是正道。

孩子其实自己也还分不清哪种情绪和感受是什么,但当你清楚地把情绪的名称说出来,他就会感觉自己被看见了。随着这种看见,心中的情绪也就顺着流走了。

在一个名为《超级育儿师》的节目里,我同样看到了“为情绪命名”有多么重要。

这个节目讲到一位单亲妈妈和步入青春期的大女儿之间的矛盾。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僵化到冰点。

她们的对话长期陷入这种对抗模式——

妈妈:你需要去做作业。

女儿:我不去。

妈妈:你带妹妹去买点电池。

女儿:我不要。

妈妈:你让我抱一下。

女儿:不行。

妈妈:我爱你。

女儿:哎呀,我要切菜。

女儿对妈妈不理不睬,当妈妈想和她亲近时,她也会非常排斥。在厨房里咬妈妈,在沙发上踢妈妈,在妈妈要抱自己时推妈妈。

女儿的冷漠和抗拒,让妈妈束手无策,她哭着说“女儿排斥我给她的爱,她觉得我这个妈妈可有可无的。”

要和这样一位“油盐不进”的孩子缓和关系,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可是经过育儿师的指导之后,女儿在短短几天里就有了很大的改观:同意妈妈亲自己,也会和妈妈一起窝在沙发搂着妈妈的胳膊跟妈妈聊天,会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会说希望妈妈从成都回来,希望妈妈陪着自己。

这么大的转变就是因为一件事:女儿行为背后的情绪,被清晰地看见。育儿师兰海(下文称兰海)给女儿准备了四个盒子,分别是“开心、伤心、愤怒、秘密”。兰海让女儿把自己情绪写在纸条上,放进相应的盒子里。

女儿写下美术老师让自己进美术班她很开心;外婆让她练古筝,她故意不听外婆的话,这让她很难过……在这个过程中,女儿说出了自己积压已久的情绪,心中的愤懑就得到了梳理。而这个“情绪盒子”就是兰海给孩子一面镜子,让孩子看见自己的情绪。

第二步:看到负面情绪背后

那个尚未被满足的需求

仅仅看到情绪,为情绪命名,已经可以缓解很多的负面情绪所带来的感受了,但是,只是看到情绪,还不够。

前几天,有个个案来找我解读,说想要改善自己和母亲的关系。个案说,自己跟母亲越来越难好好对话,每次和母亲的沟通,总会感觉到纠结和愤怒。

个案已经能够明确感受到自己的负面情绪,也为情绪命名了,比如纠结和愤怒,然而,个案却被卡在了这里,自己走不出来。

我试着带着他看到这个经常针对同一个人产生的负面情绪背后的东西。

我问她:“通常在什么事情上,你会和妈妈发生争执?”

个案告诉我,当妈妈不经过自己允许就扔掉自己的东西时;当自己告诉妈妈下次扔东西要经过自己同意,而妈妈觉得他小题大做时;当妈妈一意孤行按照ta的意愿控制自己时......

从个案的描述中,我看到:他一直以来都非常渴望妈妈对自己的“看见”、“接纳”和 “肯定”。

为了验证我的判断,我再继续追问:“你是不是常常为了妈妈满意,去做一些自己本不愿意的事?”

个案说,的确如此,有时候自己明明是不赞同的,但为了顺妈妈的意就勉为其难地去做了。

我说:“你和妈妈的冲突的根源就在于,你内心有着深深地渴望 —— 希望被看见并理解。所以你做的一些事情表面看上去是'为了妈妈开心’,而在这背后是希望被妈妈看见和关注,同时你也很害怕不顺从妈妈就更得不到妈妈的接纳和爱。和妈妈交流时,你的不舒服感也来自于自己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所以,问题的根源就是你需要被肯定和接纳,而不是妈妈怎么做

听到这里,个案告诉我,我戳中了他的痛点,因为他突然意识到除了会去违心地做一些事情来满足妈妈以外,他在生活中、工作中和别人相处时也总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先去考虑别人,而就在我们解读的那个当下,他看到了, 他之所以会这么做,同样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被别人肯定和接纳。

所以,个案的纠结和愤怒,来源于他渴望母亲对他的接纳肯定和尊重。这才是他经常和母亲相处时,那些负面情绪背后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第三步:用行动满足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我们走到处理负面情绪的第二步,看到负面情绪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时,基本上,已经走得非常深入了。

但是,如果你按照我的建议,这样去深入觉察你的负面情绪,多半你会发现,你的那些“容易被戳的点”,其实很容易“合并同类项”。

比如,一个人如果内在有“想要被肯定和夸奖”的渴望,那他可能经常在别人批评他时,挑他错时,或者只是表达如何可以更好时,爆发激烈的情绪。

不管这个给他提建议的人,是父母朋友还是同事,也许都会踩到他的老虎尾巴上。

这时候,该怎么办?

很简单,一方面,可以适当地跟自己的亲密关系另一方,表达这个需求。但更重要的,一定是自己给自己更多的肯定和夸奖,因为这才是解决这个未被满足的需求的终极大法。

如果一直外求,当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求之不得变成亲人密友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而且,真的不是所有亲密关系的另一个人,都有能力满足你所需要的。

就如同两个乞丐同时问对方要吃的,这该怎么办?除非其中一人停止问对方要吃的,转而自己创造吃的,自己吃饱了,还能给另一个人。

永远要记得,我们已经长大了,也许小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通过父母的语言来认识自己,也需要父母的肯定来获得内在的力量感。

但现在,我们完全有能力可以去内求。自己肯定自己,自己接纳自己。

一切自己需要的东西,那就自己先给自己。

作者:Color  责任编辑:荇荇

排版:PandaYung   图: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