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精炼史

 CHAWEIRENSHENG 2021-08-20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个体独创性,中国哲学在总体脉络上常表现成为当下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并时刻反应社会思潮和政治形势。故其演化的时期同朝代的更替较为一致。

       中国哲学从宏观上,分为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考据学。

       先秦诸子学主要以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的破坏与国家分裂为时代背景,以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为特色,表现为许多思想家作为士人游说于诸国之间,讨论的主题为什么样的制度和文化更能让天下太平。

       两汉经学以汉朝统一政权后寻求能稳固国家一统的指导思想为主要背景,学派以儒家学说为中心,融合先秦其他诸子,思想主要为天人相应与礼法并用,主要贡献为整理了散落在民间各处古书并加以解释,但这种繁琐的解释与天人相应的神秘思想相结合,导致经学最后成为讨论灾异神鬼的谶讳学说。

       魏晋玄学以汉末国家破裂、政治动乱、士人常造迫害为背景,学派主要为以道家思想为表现的儒道融合,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名教就是汉代儒家政治礼教。

       佛教产生于汉代,发展于魏晋,成为国家学说于隋唐,隋唐时期佛教繁荣具体表现在大乘佛教的兴盛、寺庙的全国兴建与海量的译经。(由于佛学自成一条大脉络,故在此不展开叙述,以保留中国学术演化的精炼脉络)

       宋朝以朱熹为大成的理学与明朝以王守仁为创始的心学合称宋明理学。其源头是隋唐时期因儒学衰败产生的儒学复兴运动,学派主要通过肯定“论孟大中”与儒家道统来回应佛道学说,学说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肯定必然的天理和反对过分的人欲来讨论个体的心性与修养,末期由于大谈心性而成为禁锢人性的道德囚笼。

       清代考据学又称汉学、小学或朴学,其背景是政治上清政府为削弱汉民族反抗意志不愿学者多谈心性道统,学说上由于宋明理学后期空谈心性远离书籍使学者自觉反思并回到书本详查其字句本意,表现为由官方资助大量收集和整理文献和考究字句含义。

       整个中国哲学脉络展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包括对本时代政治与文化的建设与对上一时代政治与学说的反思。其次,相比于西方哲学更多讨论形而上的“天”是什么,中国哲学则更多地由讨论“天”与“人”的关系引发出做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由此,西方哲学更多地服务于肯定现在人的价值,而中国哲学更服务于建构未来人的价值,即理想与信仰。虽然真善美在最高维度具有统一意义,但从中西方哲学的旨趣来看,西方哲学更喜求真,而中国哲学更喜求善。

       步入近现代,中西方哲学面对科学的出现和高度繁荣后,逐渐表现出一定的疲态。哲学作为一门思辨的学问未来可期,但由于科学技术慢慢由冲撞物质世界转向冲撞精神世界,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未来还难以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