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璨专栏】与书结缘

 文武入道 2021-08-20

人与书相遇,是一种缘分,而缘分,从来都是美好的事情。

现代作家、学者钱锺书,他的名字的由来,就是与书结缘引起的。杨绛在《将饮茶·记钱锺书与〈围城〉》中记载:“锺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锺书’”。

我小时候没有抓周,也没有经过什么启蒙,却不知何故很早就喜欢上了书。大概是上小学,开始喜欢看课外书。只要是带字的纸张,旧书报杂志也好,红皮的《毛主席语录》也好,甚至街头墙上贴着的“大字报”都是我观看欣赏的对象。我们家东边有一片刺槐林,夏天,每到星期天,父亲从县城回来,都陪我把桌子搬到槐树林里读书、写字。

父亲是县电业局的工人,每周六从县城回家一次,有时父亲会给我捎来连环画、字帖和圆珠笔、钢笔之类的“奢侈品”,让周围的同学们羡慕不已。那时我们村里还有新华书店,在村子的十字街路西,两间房,门朝东。高高的玻璃柜台后面,站着营业员刘景玉,那时他大概三十多岁,又高又瘦,好像总是笑眯眯地站立在柜台后边。平时买书的顾客不多,我经常去新华书店看连环画,自然就和他熟了。当时我还没有柜台高,进去之后在刘景玉的介绍下出神地看那些充满诱惑的连环画。那时的连环画内容大都是《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金光大道》之类的,有一本《大禹治水》古代故事的,印象深刻。后来,我迷上了《三国演义》,凡是《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册见了就买,几乎收集了全套,装了满满一纸箱。

上初中时,我仍然喜欢看连环画。那时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风靡一时,万人空巷,我也迷上了“听书”。记得收音机每天的播放时间是中午十二点,上午放学后我就赶快跑回家抱起收音机收听。有时放学晚了,实在来不及回家,就立在街头从大喇叭里听,再不然就驻足人家的屋后静听。后来《岳飞传》系列连环画出来了,我就看连环画,一集一集地挨着看。那时民权县城道南、道北的十字街旁边,有好几家书摊儿,专门卖书和杂志,但主要出售出租连环画。只见几个高高大大的木框斜立着,里边一排排全都摆满了连环画,封面五颜六色,旁边整整齐齐地放着长条木凳,老远都能看见。

夏天天长,每当下午放学铃声一响,学生们拎起书包就飞快地冲出教室往书摊上跑,生怕晚了占不到看书的座位。连环画通常二分钱可租看一本,看到天黑可以看三四本。连环画的内容多种多样:四大名著,武侠小说,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应有尽有,都制成了连环画,让我看得如醉如痴。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满足我看书的饥渴了,于是就四处找书看。

我喜欢看少年文艺,有一个同学家里有许多书,又订了《少年文艺》,他不看,我经常到他家玩,实际上最大的愿望是看他家的书和杂志,直到把他家的《少年文艺》全部看完。喜欢读书,自然就养成写作的习惯。大多数同学不喜欢作文课,一听作文就头疼,我与他们恰恰相反,从上初中开始,我就盼着上作文课。因为我精心写作的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在班上朗读,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静听老师朗读点评自己的作文不亚于享受一场美味的大餐。

看书成癖,买书成瘾。即使参加工作后,我也喜欢逛书店和书摊儿,看书买书成了习惯。每当出差学习培训,总是抽出半天时间去当地的书店、书市,或在街头的书摊儿前流连,大都要淘得一大摞中意的书回来才算满载而归,以至于家里的书房几个书柜都“严重超员”,地上也都摆满了书,书房几乎变成了“书库”。书店的书是正版,印刷质量较好,但是价格偏高,除了真正喜欢,非买不可的书在书店购买,其它的作为闲暇时浏览翻阅的书,我更喜欢买廉价书,书店一般打折很少,而图书超市和旧书摊儿通常半价出售,或打更多的折扣,有些书是盗版,有些也非盗版,只是过时了,或品相差些,但并不影响阅读。买廉价书的好处是,第一,花很少的钱,买很多的书,感觉很划算;第二,有利于更多更快地阅读。我喜欢几本书一块读,看看这本,又看看那本,轮番着阅读才过瘾,这种买书方式很适合我的阅读习惯。

民权火车站广场原有几家旧书摊,现在早已关门转行了。其中正对着广场的一家书摊儿摊主是一位白白胖胖的老人,态度和蔼,他每天都是下午四点准时出摊儿,晚上营业到十点多。我经常在他那儿买廉价书,其中有一本歌德的成名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买回家后一夜间读完,引发了我对歌德文学作品的喜爱。商丘新华书店正南不远处有一家叫“博古书屋”的旧书店,也是我经常光顾买书的去处。从新华书店出来,步行大约一百米就到了,十分方便。经营者是一位瘦瘦黑黑寡言少语的老人,我在他那里买的廉价书最多。其中我最喜欢的有这几种:一套《赵之谦书画集》,上下两部,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另外一本是张岱的《陶庵梦忆》,到现在我还经常翻阅。还有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余怀的《板桥杂记》,也是我淘得的文笔既好,又有故事的好书。

阅读经典,是我的最爱。通俗的读物也许更像快餐,有时也会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但只是消遣罢了,读过之后内容很快就会在你大脑里烟消云散。杰克·伦敦在给文学青年的一封信中说,你们与其看1000本流行杂志,不如读拜伦的一行诗。经典读物中,与小说、诗歌相比,我更喜欢读散文、随笔,古代的,如《东坡语林》,《唐语林》,《梦溪笔谈》,《容斋随笔》等;外国的,如蒙田,尼采,叔本华,卢梭,爱默生,歌德等;当代的,如贾平凹、汪曾祺、史铁生、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读得多了,自然也有了自己的感悟,于是也比葫芦画瓢写起了散文、随笔,也写诗,出版了自己的几本书。从读书,到写书,其中的甘苦,其中的况味,自己也有了深深的体会。

喜欢读书,是读书人一辈子的事,这习惯改不了。到底有没有用呢?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读书写作成就了一些事情,也因为读书写作耽误了一些事情。年轻时读得多,现在感觉读得少了。过去读书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初的那种热情和快乐已经减少了很多。我们的快乐都去哪儿啦?

张潮在《幽梦影》一书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只有真正的读书人,才把读书看得那么纯洁、那么美好和富有诗意。

世上之书,浩如烟海。一个人终其一生,又能读几本呢?想读就读,顺遂心境。在合适的年龄读到合适的书,在合适的心情读到合适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爱上读书确实是一种缘分,如果用心去读,不期然就会找到美好的相遇。

宋璨,电话:13837038319

供职于河南省民权县供电公司

    邮编:476899

宋璨河南民权双塔人,北宋双状元宋庠、宋祁后人,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民权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民权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权县第十届政协常委。鲁迅文学院全国电力高研班成员。出版有散文集《梦想家园》、系列随笔集《天才密码》和诗集《流星雨》等文学作品5部。书法作品先后多次在全国书展上入展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